道德經鑰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提要:
老子於卅六章已明示: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聖意指引歙之、張之;弱之、強之;廢之、舉之;奪之、與之;其機在於用者之居心,聖者用之則顯明大道,凡夫用之則趨俗於私慾。聖者離俗顯德以成真,與俗反用乃道之動,其理至微而顯明是謂微明。
趨俗之人總以為柔不能勝剛,弱不能勝強。隨任個性之剛,任私慾之強,貪婪與佔有而爭勝,因此離道悖德,日久必取敗。惟受道之化,自謙其德,理念就能戰勝私慾。效法水之德,即合乎老子所明示弱者道之用,則柔勝剛,弱勝強。

闡釋:
去而復來曰『反』,義乖曰『去』,志同曰『就』。去而不知復命而來,即淪落生死而不知歸根之反,是謂誤入迷途。
反者道之動;天地、陰陽、日月、萬物、盡有消長反覆之機。若無歙聚此卷之於密,則不能放之彌六合之施化。歙聚而卷之此乃炁之靜,由此放之而施化乃炁之動也。
凡夫趨俗於五色、五味、五音,又自歧、自誇、自見、自是、自伐因而迷真。聖者離俗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迷失於歸根與復命。此謂反者道之動。
道之動,道之用;凡夫所思維一但離道,必難歸根。無柔弱之道德所施化,必難復命。道之施化甚微明,不違適時,不失中和之氣,不擇物而施,能順萬物適時特性之情,不逆其用,無為以施化,此謂柔弱,道之用矣。
道之柔弱與剛強,弱者道之用,即如四季之春夏,氣之温和自能長養萬物;四季之秋冬,氣之剛強凛冽則殺收萬物。
老子明示:「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學人所參悟若不解聖意所指引萬物之母是生命的根源;老子曰:「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聖意多處反覆叮嚀「母」之歸根與復命,要學人反復思維,道之動,道之用,即可信受「道」是萬物之母。
惟有「道」可使天下萬物能生生不息,不失根源。學人可反復思維,若無有萬物則難生成一天下,若無有天下,亦難生成與容納於萬物,反求諸己,人身亦然。
靈性是人身之主宰,道亦可名靈性,可名生命,道乃超乎於凡夫所見聞,道乃無形,凡夫有此身軀,身軀由四大假合之歙聚,有此軀體仍不離於有一點無形之靈炁在主宰,有無相合與否,即是判定一生之存亡。

句解:
反者道之動:動者功力之用也,道之功用乃亙古不變,生生而不息。
老子云:「俗人昭昭,察察。」謂趨俗而迷真,聖者離俗能歸真,可謂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用者德之化也,聖者以德化民。古聖堯舜率天下以仁,
不以兵強天下或以利器之鈇鉞。聖者導之以仁,齊之以禮,可謂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者道之動,因動而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育萬物。
天下萬物生於道之動,有此天之明命而流行不已,萬物亦隨之生生不息,此至理無窮。
有生於無:儒云:「去外誘之私,充其本然之善。」學人修身以反求諸身而自得之,
去外誘諸有相之私,充本然天性無形之善。成就聖佛之有相,皆生於無相天命之性所本然。
六祖惠能云:「說則雖萬般,合理還歸一。」萬物,萬般,萬事之有,
生於反復歸一,此一點無形靈炁之動用,故有生於無。

經鑰一、
憨山:「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千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世人不解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所迷失本真而不知何處是家鄉?聖意藉以相對論來指引學人找出絕對論,不得已才要談及動與靜,強與弱諸戲論。
老子於此章指引學人明乎「反」,反回尋得本來面目。「道」乃流遠而無窮,能尋根可謂遠曰反;老子云:「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居其一焉即尋得身中真主人,悉得「道」是主宰身中的主人謂歸根,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佈德謂復命。
道:乃天命之性即德之法身。
德:乃扮好多重角色以顯修道之教,即道之化身。
道與德並行,由自誠之率性,即是圓滿報身。
老子以「有無相生」來提示學人,「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而「有」生於「無」。有形是山河大地與萬象萬物,無形是之宰天地萬物之生滅。
老子曰:「可道,可名。」乃道之動也;可道,可名是道之顯,亦可謂呈現於「有」之一切法,亦是引導學人明道之助緣,方便於接引善信之用。
鬼谷子云:「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此。動靜虛實之理不合於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莊子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莊子所說:明乎人之生,可稱謂人生,靈炁而聚合於五臟軀體則稱為人生,靈炁一旦離開軀體,五臟五氣隨之各分散,則為人死。此靈之氣之聚與死之間距,可謂之一生。
人生的體悟:自身天下由五臟各萬般細胞所結合,始生現出於有形之軀體,有此所生現之軀體亦來自於一股無形靈炁在主宰,人能有一呼一吸之動,就不忘須反求誰是主宰此身軀之用,因此老子提示學人尋根,才有反者道之動。
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價值在於從無形此天性之善,藉有形之軀體呈現出寬裕温柔此內德的涵養,弗敢剛厲或強傲。即六祖惠能所示:「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道的作用乃柔弱謙下,正因此,「道」所受到的阻力就較小,柔弱則不爭,不爭反而能長久。以此所呈現修德之謙讓,可謂弱者道之用。

經鑰二、
學人隨緣各參修三教,迷者總易在拂子頭上,擇葉尋枝,牽枝引蔓,卻忘失直截根源又缺師匠印證而各說妙談玄。學儒者:雖明乎吾道一以貫之;學老者:亦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學佛者:亦讀誦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學人不解道之全貌,甚易以偏私之見,愛好各說其來自,導致未免各稱強論弱,且作麼失真而判斷。
慶幸逢運 天恩師德,得明師指授,使其能聲和嚮順,形直影端,剖破人我藩籬,塞卻無明窟穴,因此自然息諍於有無或強弱之惑矣。
反者道之動,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六祖惠能開示:「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
學人悟其「有無」之惑,能反求諸身而誠。先哲云:聰者耳聞,明者目見,聰明形則仁愛者,廉恥分矣。故非其道而行之,雖勞不至;非其有而求之,雖強不得;智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遠容而名章也。詩云:「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此之謂也。【說苑】
釋義:有形在於耳目,無形於明廉恥之道心;聽力好的耳朵善聽,視力好的眼睛善視。善於視聽的人就具有仁愛之心,就分得清廉恥。所以,走的道路不正確,雖然勞苦,也達不到目的;追求不可能得到的東西,雖然費力,也不能獲得。聰明人不做不應該做的事情,廉正的人不求不應該得到的東西,因此能遠避禍患,並顧揚名聲。詩經上說:「不嫉妒別人,不貪求財物,則何行不善呢?」所講的就是這類事。

經鑰三、
反者道之動;能反回與天合為一。信受『與天為一。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才不枉渡今世有此殊勝因緣的 天恩師德。

莊子達生篇:「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拋棄世間俗事,就使形體不受勞累,遺忘生命的私慾與貪婪,就使精神不受虧損。既然形體不勞累,精神不虧損復,就與玄天之德合為一了。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四大假合聚成一軀體,有合玄天之德。當一口氣不來四大分散,靈性就反回至未生之始。靈炁與軀形都不受虧損,是謂「能移」。復性初之回歸本位。精而又精是能拋棄再拋棄,遺忘再遺忘,乃以求至乎其極,反歸本元以相天,可謂配天。
弱者道之用;以感 天恩所呈現內德。從六祖惠能的一句「善知讖」是弱者道之用的寫實,道中人員於結緣時皆一致以 天恩師德與各位前賢的口脗,這無異契合謙恭所呈現修身之德。

弱者道之用;扁子曰:「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今汝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夭於聾盲跛蹇而比於人數,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莊子達生篇】

扁子對孫休說:「你惟獨未聞古代至人對於修身的行為嗎?內:要忘其形體的肝膽,勿自以為是仁者。外:要遺棄其耳目,勿自以為是聰明。芒然彷徨乎;是無心,塵垢之外;是超越於世塵俗垢之外;逍遙乎;至無為的境地,是率性而為,不仗恃自己的才能,長而不宰;是一切的行道立德而不居功。
今汝飾知以驚愚;是如今你逞現自己的智慧來顯露別人的愚昧。修身以明汙;是顯自己修養的清高行為,來彰明別人的汙下。
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是自炫才能像舉者日月在行走。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你得保全有形的軀體,又具備九竅。無中道夭於聾盲跛蹇而比於人數;尚無福報接受 天恩師德,忽略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人一旦違失中道,雖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就變成耳聾、目瞎、腳跛、足蹇、而不化為鬼物可說是很有慶幸了。無緣於道者,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又那有空暇埋怨上天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