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鑰 第四十六章
經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
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提要: 明智者能知天、事天,盡在於已沾受 天恩師德有聞道而進此入德之門。悟道不離根,聖意不離身心靈之一貫也。
闡釋: 感蒙 天恩師德有此一大事的殊勝因緣,對於經典所參悟不外於「歸根、復命」;即是儒門中庸:「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
. 身之本在心;華嚴經:「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聖意所言及天下有道即心自性,不離自身天下。儒以知止而后有定來同證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謂意馬有主駕御,思維之君主無昏沉而能勤耕己心田。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即自身天下無道,心思如戰馬,理念昏沉又貪婪無厭,妄失歸根使意馬往外奔馳,猶戰亂禍害四起,生靈不得安寧。
老子說:自是、自見、自伐、自矜這是災禍最大主因在於各自為是的不知足;災禍的發生最大的主因是錯誤的高估自己能力,以有形的天下,令人不解是有些國度對於領導之理念偏差,所引發戰爭禍殘害生靈與傷及無辜,尤其是對於各自宗教信仰的差異所引發的戰亂與相互毁謗,宗教是天下有道,可安頓心靈使人和睦並且能建立德行的事。有些對於宗教的偏見盲從與誤導信眾所產生毒害,影响心靈上理念昏沉的災禍或貪婪無厭之過咎。
老子指引「知止」的歸根,「能安」的復命,使心靈不再流浪生死的知足之足,「能得」歸根復命才是絕學無憂的常足矣。

句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自身天下有道,心思之意馬確能安於本份勤耕己心田。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凡夫只看到別人外在的污點,卻看不到自己內心的垃圾。
心思理念不正確,意馬失控而往外奔馳,心地如戰場,
擾亂到身心靈失序而情緒不得安寧。
禍莫大於不知足:一切的禍端是來自於不懂得感恩與懺悔。
咎莫大於欲得:一切的過咎來自於貪婪無止,面臨大事與難事,可看出一個人的擔當;處順境、逆境,可看出一個人的胸襟氣度;遇喜事、怒事,看一個人的涵養;與同輩相處,可看一個人的見識。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致知、知至是智慧的另一永恆特點,就是從平常中看到神奇!入門是有道之歸根,行持是有德之復命,以知足於此生有幸能感蒙 天恩師德可放諸四海皆準,行遍於天下無禍害無過咎此謂知足之足,是亙古不變之至理可謂常足矣。
經鑰一、
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卻不一定能填補道德的空白。惟有中華經典教育傳統文化的道德命脈,可明智判定出當今世態人心的是非與正邪。
古云:「博極群書、只要知聖人所用心處,知得了、自家心術即正。心術正、則種雜毒,種種邪說不相染污矣。」
古詩:林盛山峭蘊佳果,海深礁險藏珍寶,
有道堅守一畝宅,日日唯耕己心田,
聖意皆藉物而言道,中庸:「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參學經典對於自身天下其心靈有所「歸根」的明確方向,意馬就能安逸此卻走馬以糞,可謂則近道矣。
對於自身天下其心靈不得終極歸宿的「歸根」而流浪生死,可謂戎馬生於郊。禍患來自於心靈不知滿足的貧窮,災殃來自於貪婪無厭的極烈。
一則「日日唯耕己心田」這句有啟示的故事:有一天,佛陀來到一座村莊化緣托缽,正在耕田的農夫見到佛陀,就說:我以自己的力量耕田下種,以供飲食,沙門瞿曇(出家人謂沙門,瞿曇是佛陀的祖姓。)你也應該這樣做。佛陀說:我也自己耕田下種以供給飲食。農夫懷疑地問:我都不曾看見沙門瞿曇駕牛耕田除草,為什麼瞿曇要說:我也自己耕田下種以供飲食?可否為我開示您耕田方法?佛陀以偈言回答:信心為種子,苦行是時雨,智慧為犁軛,慚愧心為轅,正念自守護,是則善駕御者,保藏身口業,如食處內藏。真實為其乘,樂住無懈怠,精進無廢荒,安穩而速進,直往不轉還,得到無憂處。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還受諸有。農夫一聽,歡喜讚歎佛陀是位真正善於耕作的人。《雜阿含經》

經鑰二、
老子道德經對於「歸根」是了卻生死根本,句句消歸自己的種種提示;
達摩血脈論:「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
不名善知識。」
蕅祖云:「文字為觀照之門,若不句句消歸自己,則說食數寶,究竟何益?有云:「欲要上山去,請問下山人。」契悟經典遵循高僧所示:「歸就自己,鑒覺自性,是汝導師。」的叮嚀;
百丈:「夫讀經看教,語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鑒覺自性,但不被一切有無諸境轉,是汝導師。能照破一切有無諸境,是金剛慧,即有自由獨立分。若不能恁麼會得,縱然誦得十二韋陀典,只成增上慢,卻是謗佛,不是修行。但離一切聲色,亦不住於離,亦不住于知解,是修行讀經看教。」
圓悟禪師:「千經萬論只說此,前後聖作用方便妙門只指此,如將鑰匙開寶藏鎖。門既得開,觸目過緣,萬別千差無非是自己本分,合有底珍奇,信手拈來,皆可受用。要透生死,除非心地開通,此個公案,乃是開心地鑰匙子也,只要明瞭言外領旨,始到無疑之地。」【卷下】

經鑰三、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是提示對於內德涵養的省思;
師母慈訓:知恩要盡心修辦,感恩要誠心懺悔,肯懺悔才有精進。感應來自感恩,感悟與感動有此忠恕才有德行。於順境該感恩,於逆境該悔。
師尊慈語:驕傲及虛榮最大的殺傷力;就是錯誤地認識自己,更錯誤地高估自己的能力。眾生的呼吸聲你們聽到了嗎?辦道人的心酸你們嚐到了嗎?學前人的擔待,勿自恃的口吻責備人。
不要太強調和注重佛堂或道親人數的多寡,而造成了爭奪擁有的心念,這都是不正確的,稍起偏差即起心計較,則易墜道,須知道:上蒼最後的評功論果是以德性、戒律、心念、愿行、火候而定昇降,並不在於外來的福德名相。
多少人眼前已捲進了道權、道勢、道名的陷阱而不自知,真人
痛心惋惜;修道人最後在此著相不省、夫復何言?為師和你們師母當年什麼都沒有帶著回去,留下三曹的責任和人間道場讓你們去辦,你們又有什麼好執著你的、我的爭奪呢?
知足之足,常足矣:建立起信任,需費時多年,但思維與作為一偏差,只需幾秒就能摧毀它。
人人可以披上華麗的衣裳與外表的妝扮,但美好的心靈不是可以隨手購買取得,它不用表面的取巧與排場,而是需要深深的體悟、盡力去栽植、苦心的孕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