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趣譚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提要: 六祖壇經:玄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若無師承直示;想明道確是很難,若有福報沾受 天恩師德就可了解古哲所云:「海水一滴,百川同味。」的實質意義,聞道者可知天下之事理,見天道之吉凶。不再從戶牖而迷失於五色、五音、五味所貪好而攀緣。
法華經:「入如來室者,即眾生大慈悲心是,豈可入於有相屋宅乎。」
老子於11章:「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藉以有形屋室的戶牖來領悟自身生命在25章域中有四大,這四大是指眾妙之門的戶牖。能契入第16章的歸根,25章的四大,就可聆悟到老子此章知天下,見天道這谷神不死的真實義乃指引學人明乎天地之根源。在27章這聖人常善救人是延續道脈傳承,指明道在己身因此其出彌遠、其知彌少,雖智大迷,是謂要妙的融會。

闡釋:
此章老子直示:入道明道者惟有心存知足而感恩,一心以「道」為相隨,不再好奇異或貪婪。
襲明是了悟「道」有沿襲道脈,人有血脈,道有道統,人有血統。明道者就可明判「道」與「教」的關係,屋主有生命的主人在,就不必出戶、更不必窺牖,就能知天下之庶理與見天道之機道,因為自身之四大是探究「復命」的使者。
以有形國家,君王不必出戶窺牖就可統籌國家大事,因為有駐外大使。學人因緣遇聖人是道脈傳承之天使,明師直授心法真傳而得直示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得知止其心自定,就可不出戶、知天下有關倫常,秩序之吉凶禍福諸事。不窺牖、見天道之時節因緣與上天造化之諸理。
迷者不能知足者富與知足之足,因此勤往外求,老子導正學人的思維,若直往外求是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聖人乃奉天之命而示現人間來度化有緣,聖人智德具足,因此所行不言之教,無為而為,「道」即是天性良心。
天性之善自然流露,行於家庭是孝悌,行於國家是君臣,行於聖道是仁義,行於日常是謙恭,這些都是自身本自具足的良善,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孟子亦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擴而充之,則可以保四海矣。」
老子直示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即中庸所示: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是異曲而同工。

句解:
不出戶、知天下: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跡,以其至虛而應萬有也。故老子有言:不出戶知天下。
明乎25章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身中真宰做主,就不必出遠門就可知天下事理之安危。
不窺牖、見天道:迷昧者衹遊走於四大旁門謂之窺牖、明乎時節因緣所至謂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茫無目標的精進是馳騁畋獵,多令人心發狂,故其知越少。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迷者往外求,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心外求佛就是外道,心外說法就是魔說。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天性本自具足,聖人不必出行遠求諸戶,自然能悉知天下事理,不必窺牖之小道,自能闡揚天道的殊勝。
不見而名:聖人替天行道,聖德之光,天下敬畏之,四方歸納之,不必炫耀自然成名於天下。
不為而成:率性是天性的流露,不必矯柔造作施為自然而成德。

趣譚一、
老子以不為而成乃自足於己也。自性本自具足,故慧智可周遍萬物,無幽不鑒。故天下雖廣,可不出戶而知;天道雖微,可不窺牖而見。格物、物格、使其私欲淨盡,而無一毫障蔽之故也。
奈何人心易沉瞑利欲,向外馳求,專以利令智昏,故去性日遠,情塵日厚,塵厚而心益暗。故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物格而淡然無欲,不事於物。故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曰不行而知。道備於己,德被群生,可不言而化,故曰不為而成,皆是自性本自具足也。
當今一大明師直示:「當前即是」。蒙 天恩師德,有福報之緣遇者必豁然這不出戶的聖意玄機。儒門中庸:「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六祖惠能開示:「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其自性本是具足。」皆是同證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之至理。
我國古代唐朝‧梅花尼子‧以《悟道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都同證迷者不能反求諸身而往外馳騁而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的後果。
修之於身至修之於天下,這些微妙玄通此層次成長至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就與老子所示歸根復命,即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答案。

趣譚二、
歷史的見證:網路上有這樣一則故事,在古代東晉時期,講了一有位從一個江洋大盜,變成了人人稱讚的大將軍。
東晉時期,有一位名叫戴淵的人,在年輕時衹是遊手好閒,墮性總不愛學習,還經常招集一夥地痞打群架鬧事,騷擾鄰里百姓,是出了名的小無賴,氣得他父親將他趕出家門。沒有人管束,這也就導致了他更加無法無天。他糾集了一群和他一樣的無賴少年,流竄長江、淮河一帶,幹起了打家劫舍、攔劫來往舟車的罪惡勾當。
有一天,戴淵及其同夥在長江邊見到一條大船沿江逆流而上。船頭船尾裝滿了箱子,船上只有幾名船夫,他們一夥便上船準備動手搶劫。而船上的主人正是有名的陸機,他站在船頭,處變不驚,泰然自若。見戴淵坐在江邊的一把椅子上,神情自若地指揮著他的同夥,便走到船尾,和顏悅色地對戴淵說:「我看你指揮手下,神情如同指揮作戰的將軍一樣。你既然有這麼大的才能,為什麼不能做點有益於國家的事,而去幹偷雞摸狗、見不得人的事呢?」
當戴淵發現陸機是個知書達理的人,而且氣度不凡,心裏便油然升起幾分敬畏。而當他進一步得知面前這位和善的長者就是遠近知名的學者陸機時,立刻拜倒在地,請求寬恕。陸機微笑著說道:「大丈夫生當盡忠報國,死也要死得其所,你為什麼要在江湖上鬼混,幹那些傷天害理的事呢?」道德經第33章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戴淵涕淚交流地哭訴道:「我從小不讀詩書,不明事理,幹了不少壞事,被父親趕出家門。從此我便自暴自棄,弄得天怒人怨,現在我不做這些事還能做什麼呢?再說,我現在已是聲名狼藉,誰還會收留我呢?」陸機說:「你能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你良心還沒泯滅,只要你能痛下決心,棄惡從善,以你這樣的才能完全可以為國家做出一番事業來的。」
聽了陸機的勸導,戴淵覺得很感動,從沒有人這樣真心友善地關心過自己,連忙扔掉手中的武器,對陸機再次下拜,懇求拜陸機為師。從此,戴淵真心誠意地隨陸機讀書學習,十分勤奮,進步很快,終於成為一個為人正派、言談舉止嚴肅認真的人。陸機與他結為好友,並推薦他到軍隊任職。後來,戴淵指揮軍隊打了許多勝仗,成為為人謙和、厚道、深受官兵愛戴的大將軍。
戴淵從一個劣跡斑斑的江洋大盜轉變為人見人贊的大將軍,關鍵之處在於他聽得進別人的規勸,並把它落實在行動上。人心本善,而對仁的開發,別人的幫助是次要的,主要是自己能夠主動開發。從他接受陸機批評的態度上來看,這種轉變幾乎是在一閃念之間。良心作主乃率性的功力,即是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亦是孔夫子所說的一句話:「我欲仁,斯仁至矣。」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盡心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