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趣譚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故取天下常以無事,乃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提要:
古德云:大道本來自身有,迷人不知向外求;中庸: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佛門:以不動道場;皆是絕對,不出戶,不窺牖,其出彌遠,其知彌少,這絕學的答案。
不可否定的事實,世人稍有覺醒想要救已受災難頻傳的地球,明智者呼籲全民周一無肉日。這些事其實古聖先知早已明言:中庸:「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位上者呼籲使天下之人,人人皆能齊明盛服即是知天下。以承祭祀
造物主即是時節因緣所至,感悟 天恩師德,珍惜師授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求道第一寶,此孔門傳授心法的真傳;即是見天道。
有此明確的答案亦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能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洗心滌慮,得取天下常以無事的世界大同。
無事;乃無為之心而行事,上士聞道者皆能推恩不居功才是無為。
無為者所為道日損:於肯損去凡俗之迷好,不受外誘之私的物格,無為而無不為,充其本然之善的致知,抉取此用之於自身天下,可使常於永恆平安無事,以至於無為而為所處事即可德配天地。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已明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弗居,自身主宰來取用於自身天下,心靈無愧疚即常以無事。
以至於所處事不能以無為,即迷失在於五色,五音,五味,心態上跂者、誇者、自是、自見、自伐、自矜、謂乃其有事,存有私心成見,無道與德即不足以取得天下之安寧。

闡釋:
為學:先求知為主,日增新知可明是非、知善惡,遵道而行則日有所增益聖智。
為道:為道去知見,已知易傲,知見入知是無明本。要損棄無明,無自以為
是明者而自謙,入道者其提昇理念不可趨俗迷真,僧肇云:「趨俗難修真。」
老子於第二章明示學人:為道不被根塵假象所蔽。因此老子以為道直示:「天下皆美之謂美,皆知善之為善。」有此思維是拯救不了自身生命;不明歸根與復命,有此為學入門求知,為道要離相,損棄不成熟的成見而能謙恭,頃聽,受教。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老子於前章明示:「知天下,見天道:」直示參學者該有明確目標,得知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普知天下以德為貴,見天道以道為尊;如此所為學則有日益,若迷此而為道,則浪費了精神、時間、生命,如此為學則無益,為道則日受其損。
知天下惟聖者;皆以仁為己任之任重道遠,見天道之殊勝;聖者皆奉萬物之母之天命,共闡天道並育而不害,並行而不相悖;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盡是一理歸元。無為而無不為是盡職以擔大任、行大孝、無有自是、自伐,甚至功成弗居,有此之行是該作而做的無不為。
因此以率性之道,取用於自身天下,若明君取用以治理有國之天下,這真常應物,理性以無為即無事,理念上有了貪婪好高則謂乃其有事,有事則有為。易妄自訂規範,自然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有了亂象叢生則不足以此留取典範來行遍於天下。

句解:
為學日益:學入德之門所學求知聖意皆共證,若一出善言,則天下之人獲其福;一違善道,則天下之人罹其殃;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階於亂;一念於德,而邦有以漸於興。
為道日損:即離一切言諸相,於相而離相,無相為體,呈顯其內德。若不損減其內心三毒,所為道己靈智必受損而不貞。
為道其外王若不革其名利四相之誘,所為道之心則不固。
損之又損:承擔了生命主宰裁判的尊位,盡職不落得失勝負之相對,離一切諸相,格物至物格此日日新,又日新,去濁留清之克己復禮。
以至於無為:心物不蔽貪瞋痴三毒,身物不染殺盜婬三惡,能復性初,至覺心源之率性,知天命之性而率性,至無住,無念所用事謂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以心法真傳,有益身心靈之聖職,依理而行參與為志工。誠者,自成,而道自道;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將該做的而做,無怨尤才是無為而無不為。
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反求諸身而自得之,學人祈願 上天恩賜平安,權在於己心無愧疚,每一當下言行對得起良心的心安,周旋在人倫,人際,皆安心即是自身天下,不失真常則安然無事。
乃其有事:迷頭認影,認假為真,心物不格三毒,身物不軀三惡,謂乃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意不誠,心不正,身不修,物不格,知不致,雜念必繁生,神飄無止,即不足以取天下,既無典範可取,自身天下必危難矣。
趣譚一、
先王之訓,不徒言也,先王之教,不虛行也,淺行之則小理,深行之則大和,淺深小大之應,其猶影響矣。
然則天下至廣,王化至大,增減損益,難見其形。是以政之損者,雖不見其日損,必有時而亂也;教之益者,雖不見其日益,必有時而理也。
三皇之為君也,無常心,以天下心為心;
五帝之為君也,無常欲,以百姓欲為欲。
順其心以出令,則不嚴而理;
因其欲以設教,則不勞而成。
為學日益於事師之道與學有師道尊嚴;宗聖曾子提示學人:天下有三項達到受尊崇之日益,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 民莫如德《公孫丑下》;
爵一;是修之於國,於國家每每皆能為民之父母,其爵可顯位之尊;
齒一;是修之於鄉,德蔭鄰里,為鄉里受敬仰的長者;
德一;是修之於天下,敬天地,闡發聖佛之奧旨,化人心為良善,一大恩師。
為學:入則孝,出則悌,溫、良、恭、儉、讓、不自伐,不炫己有爵、
齒、德、時予自省,自訟。
為學;入德不求名聞則日益。為道;圓覺不志利養增益其德。
為道日損;古德有云:學道別無實法,變化氣質,尅除習氣而已。氣質變,品格不期超而自超。習氣除,佛法不求透而自透。金以鍊而精,鏡以磨而淨也。今之學者惑甚,易淪為下根而愚鈍,機思遲迴,惛沉厚重,掉舉猛利,難以策發。愚而好自用,憑己之私以抉擇,任鹵莽之質而不知革,益騖外之習而不知返,投鉛鐵於真金,求斤兩之多,不知其襍偽不堪也。
註:惛沉(愚者不及之痴禪),掉舉(智者過之狂慧)。
種性邪,錯知解;用白墠塗鏡,欲光明潔白,不知其埋沒愈甚也。真有志聖賢佛祖之學,必先易眾人所難,緩時流所急,師於古,不師於今,考於人,不信於意。
說我過者如良醫,譽我善者如鴆酒;千古道脈期我者,為明師良友;眼前活計誘我者,為惡友魔黨。
看一經思與身心當下相應;
覩一事思與本分有何損益。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賢與不賢皆能益我矣。儻見善不能隨喜修學,見惡輕慢毀侮,是善惡皆能損我矣。嗟嗟!
善取益者,無往非益。甘自損者,無往非損。故曰:「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
柰何不深思哉。予生過失最多,未能寡過,安能策人。然法友果能自策,予之過,卽法友藥也。
嗚呼!世衰道微,師資誼喪,相縻以名,相羈以勢,誰復知有出生死成菩提事。口云為生死,培生死者有之。口云求菩提,背菩提者有之。
總由不破我法二執故也;然此二執,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日夜流注,曾無閒斷。捨此不究,而別究教觀;捨此不懺,而別修懺摩(容忍);捨此不淨,而別求淨土,豈自覺覺他之道哉!

趣譚二、
乃其有事:在於其宿世根基祖德與福報,當下一機,乃祖師相傳,祕密
直指,大機大用。天魔見之喪膽,外道聞之魂驚,二乘以下則茫然無措,惟知此我者,則受之安坐,拈花乃佛大機大用。
為學:於六祖惠能明示: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中庸:首明道之本原出於
天而不可易;老子直示歸根復命。
依此而學必日益;
古德提示: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要開發見識。
無真實為生死心;饒你有志氣力量,只作世閒豪傑,斷不能為出世聖賢。
無真實剛骨;饒你要出生死,決被情欲牽,熟境迷,利名移奪,魔患埋沒去。
無真正見識;饒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師惡友引誘,輕安少得縈惑,或墮光影門頭,或坐知見窠臼,乃至或以味禪為功德,或以空寂為家鄉,極勝亦流入二乘權曲境界,無由直趨菩提。
若不遇真師匠,唯應讀誦大乘,深求至理。不依文解義,不離經穿鑿,法法會歸自己,處處體認心性,自於真宗,漸堪趨入。
儻遇明師良友,不問聖凡,但具正見知如來祕密藏者,卽可依之人,放下身心,不惜體面,不辭勞苦,不畏饑寒,乃至不吝身命,畢生服役,咨稟法要,自然福至心靈,感應交徹。如螟蛉克肖,時雨化生,以得親近善知識故,則能親近最上妙乘,以得習學上乘法故,則能出生廣大圓滿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