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是知古人參求,只在生死路頭討端的求究竟,非離此外,別於紙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當作奇特事也。所以達磨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以此心為一切聖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全悟此心則為至聖大乘,少悟即為二乘,不悟即為凡夫。若悟而不存,證而無得,即為超聖凡出生死之向上一路矣。
近代學人去聖逾遠,不見古人真實行履,向日用現前境界,生死岸頭一一透過,即此日用,不離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輕放過,便是真切工夫。即此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一一透得過處,便是真實悟門。即此悟處頭頭法法,便是真實佛法。非是聽座主撞鐘擊鼓,登華座,開大口,學野幹鳴,側耳低頭,閉目披衣時,方為佛法也。

14、吾學道人,所貴金剛正眼,爍破無明癡暗,煥發本有智慧光明。拈向現前日用,欬(ㄎㄞ)唾(ㄊㄨㄛ)掉臂,揚眉瞬目之際,拈匙舉箸之閑,頓顯自性無垢法身,是稱為得解脫人。即如空生悟般若時,涕淚悲泣對佛,自謂實無有得名阿羅漢也。一切世閑,所有諸法,豈有過此般若者哉。然般若非他,即吾人心鏡之光耳。永嘉云:「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方剖析。」上人號曰:「鏡心。」是以心為鏡耶,是以鏡照心耶。若以心為鏡,則老盧道:「明鏡亦非台。」非台則無鏡可寄,若以鏡照心,心本無相,又何從而照之耶。如此非心則非鏡,非鏡則非心,心鏡兩非,名從何立?如此則上人名是假名,名假則真亦非真,是則所讀之般若,又豈有文言字句,寄於齒頰之端耶!上人苟能悟此法門,則江光水色,鳥語潮音,皆演般若實相,晨鐘暮鼓,送往迎來,皆空生晏坐石室見法身時也。

15、嘗謂一切聖凡,靡不皆以志願成就世出世業,是知吾人有志於性命者,志出生死。有志于功名富貴者,志入生死也。吾師有言:「廣大智海,變而為生死業海,寶明妙性昧,而為貪嗔癡慢生死之業性。」由是觀之,吾人之性,真妄之源既已不二,苟知由貪嗔癡而入生死,即可用貪嗔癡而出生死矣。諺語有之:「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余居常每念勾踐因會稽之恥,志複吳仇,乃臥薪嚐膽二十餘年,衣不重彩,食不重味,竟滅吳以霸。吾學道人,視曆劫生死,幽囚困辱於三界牢獄,豈直會稽之恥,貪嗔癡慢,奪吾妙性之光,破我涅槃之宅,豈直吳仇。吾人怡然如飴,而與之嬉戲游宴於其閑,略無慚恥奮恨之心,可謂大不知本矣。其自視也,可稱大丈夫哉。

16、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跡,以其至虛而應萬有也。故老子有言:「不出戶知天下。」豈妄想思慮機變智巧揣摩所能及哉。所謂廓然大公,聖人之心也。古今智巧機變之士,自謂思無不致。智不可及,故飾智自愚,是心光未透,本體未明,墮於無明妄想網中,而將以為智大,若持螢火而與赫日爭光也。

17、老人驀拈拄杖趁之曰:「爾朝夕執侍,尚不自知生尊重想,又何以紙墨畫像為師範乎。」每親聞法教,如春風度耳,又何以紙上陳言為準則乎。爾自發心出家,求出離相,而不決志修遠離行,果真出家,實為生死乎。爾自心癡迷,向外馳求,不知頓歇狂心,為成佛秘要。區區執幻妄為真實,迷頭認影,了無出期,即老人坐向汝胸中,爾亦作熱病想耳。佛言:「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非外得,果能如此,可稱坐參,不勞遍禮知識,自入無量法門也,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又何以包裹老人為,爾自思惟,二六時中,除卻穿衣吃飯,迎賓待客,折旋俯仰,咳唾掉臂,雜談戲論處,如何是自己本來面目?者裏參透,許汝覷見老人一莖眉其或未然,對面千里。

18、夫道不在山,而居山必先見道,見山忘道,山即障根見道忘山。觸目隨緣,無非是道。此古德名言,永嘉之諦訓也。子今志欲居山,是見道而後居耶,是居之而後見道耶,若見道而後居,居則有住,住則道非真道。若欲居山而後見道,道本無住,住則道不在山也。子將以何為道,而又何所居也。子徒以山為山,殊不知日用現,身心境界皆山也。教云:生老病死四山所逼,又云五蘊山,又云人我山,又云涅槃山,然涅槃心也,人我境也。五蘊身心,乃生老病死之窟穴也。梵語涅槃,此云寂滅。幻妄身心境界,總屬動亂,原其本致,則真妄不二,動靜皆如。但以迷悟之分,故有聖凡之別,迷之則涅槃而成生死,悟之則生死而證涅槃。是知五蘊人我之山,元是涅槃安宅也。斯則一切聖凡出生入死,未嘗不居此山,而子之寢處長夜于此久矣。夫何今欲居之耶?若以欣厭取捨,為入道之資,是猶避溺而投火也。故曰:「我欲逃之逃不得,大方之外皆充塞。」又曰:「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入道之要;唯在歇狂心,泯見聞,絕知解,忘能所,息是非,寂滅此心。政不在逃形山谷,飽食橫眠,恣懶怠,長我慢,為道妙也。梵語頭陀,此云抖擻,以其能抖擻客塵煩惱耳。但淨其心,是諸佛道。

19、末法弟子,去聖時遙,不蒙明眼真正知識開示,往往自恃聰明,大生邪慢。不但以佛法知見淩人傲物,當作超佛越祖之秘,且複以世諦文言,外道經書,惡見議論,以口舌辯利馳騁機警,當作撥天關的手段,將謂閻老子定管束不得,亦不復知有世出世閑因果事。此蓋由不識自心,不知本法,於己躬腳跟下一步,了不干涉。徒恃癡狂,增長夢中顛倒耳。

20、嗚呼!世衰道微人,心不古,凡托跡空門,寄形袈裟者,靡不假我偷安,罔然不知出家竟為何事,將謂四事供養,應當受用,更不思生死大事,為出家兒第一要務也。古人出家專為生死一著,參師訪友,發明己事,然後向深山窮穀,草衣木食,支折腳鐺,煮脫粟飯,盡將從前業識影子,埽除蕩淨,不留一絲。單單的的提持向上一路,身如枯木,心似寒灰,直至大徹而後已,如此方稱佛之真子,方能報佛深恩。禪人今發大勇猛心,以住山為志,只須放下諸緣,心如牆壁,單提一念,直欲上齊古人,必以發明生死大事為期,不明不已,切不可效時輩作偷安計,為養懶資也。

21、餘曰:佛子諦聽。爾以何為大經?以何為淨業?爾以書寫紙墨為經乎?語言文字為經乎?以運動折旋為淨業乎?以點畫分佈為淨業乎?若以書寫紙墨為經,則市肆案牘無非大經,若以語言文字為經。則談呼戲笑世俗文字無非妙理,斯則本無欠缺。又何庸書?若以運動折旋為淨業,則日用尋常咳唾掉臂,無非觀音入理之圓通。若以點畫分佈為淨業,則迎賓待客,舉箸拈匙,無非普賢之妙行。如是則本自具足,又何別求。舍此而言法行,是猶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22、爾欲于無盡藏中,徒以區區生滅心行,指色相莊嚴為法行,求淨土之真因者。是以牛糞為栴檀,魚目為意珠也。況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爾欲以有限之四大,涓滴之身血,刹那之光陰,而欲寫無盡之真經,作難思之佛事,是猶點染虛空,捫摸電影也。爾其參之,如其未然,試向五老峰頭,諦觀山色湖光,聽鳥語溪聲,與毗盧老子坐普光明殿,與十方無盡身雲,刹塵海會。說法界普照修多羅時,有何差別。

23、出家已來,所有一切聞見知識,及發參求本分事上日用工夫。著衣吃飯,折旋俯仰,動靜閑忙,凡所經歷目前種種境界,微細推求,畢竟以何為向上事?再將推求的心,諦實觀察,畢竟落在甚麼處,凡有落處,便成窠臼,即是死窟穴。皆妄想邊事,非實際也。經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古人目為黑山鬼窟。正是參禪大忌諱處,何況以生滅心,粗浮想像,入究竟際,遠之遠矣。所謂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若將不舉心不動念。當作玄妙,又落玄妙窠臼。

24、有僧問趙州,如何是玄中玄。州云:汝玄來多少時。僧云:玄之久矣。州云:若不是老僧,幾乎玄殺。你看古人一語,如金剛王寶劍,斷盡凡聖知見。如是觀之,此事豈唇吻能道,紙墨文字可能形容。只在學人日用舉心動念處,諦實觀察,但有絲毫情見,乃至玄妙見解粘滯處,便是妄想影子。都落生死邊際,非離際也。離際之際,名為實際。實際無際,無際則不落聖凡邊際,聖凡不落,生死情亡。古人所謂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斷則無事矣。方名無事道人,事既無,又向甚麼處求玄求妙。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到此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大似啞子吃黃柏,難以吐露向人。

25、佛法禪道,種種取捨諸顛倒相,虛妄影耶。是知從上佛祖示人,只教歇卻狂心,不從他覓。所謂但自懷中解垢衣,何勞向外誇精進。又云: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若作聖解,即墮群邪。以上神通妙用,皆本分事無奇特故,即此一味平常,何用別求佛法。

26、夫忠孝之實,大道之本,人心之良也。安有舍忠孝而言道,背心性而言行哉。世儒概以吾佛氏之教,去人倫舍忠孝以為背馳,殊不知所背者跡,所向者心也。傳曰:「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人者仁也,性之德也。」由是觀之,論事親而不知人,不名為孝。論知人而不知天,不名知人。言知天而不見性,則天亦茫然無據矣。是則心性在我,則為本然之天真也。能知天性之真。則為真人。以天真之孝,則為真孝子。能以見性之功自修,則為真修。以性真之樂娛親則為妙行,以是為孝,孝之至矣。

27、佛者覺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覺性,尤見性之第一妙門也。原夫此性先天地不為老,後天地不為終,生死之所不變,代謝之所不遷,直超萬物,無所終窮,故稱無量壽,此壽非屬於形骸修短歲月延促也。吾人能見此性,即名為佛。且佛非西方聖人之稱,即吾入自性之真。而堯舜禹湯,蓋天民之先覺者,斯則天民有待而能覺,聖人生之而先覺,此覺豈非佛性之覺耶。孟子所謂堯舜與人同耳,所同者此也。能覺此性,則人皆可以為堯舜。人既皆可以為堯舜,則人人皆可以作佛明矣。嗟嗟!世人拘拘一曲之見,未遇真人之教,而束於俗學,以耳食為至當,無怪乎茫然而不知歸宿矣。

28、昔有孝子遠出,其母有客至,望子不歸,口齧其指子即心痛,知母憶念,遂即旋歸。且母齧指而子心痛,以體同而心一也。子能了見自心,恍然覺悟自心即母心也。以己之覺,以覺其母,以己之念,願母念之。母既愛子之形,豈不愛子之心耶。母若愛子之形,則形累而心苦。母若愛子之心,則形忘而心樂矣,且母子之心體一也。昔母念子,齧指而子心痛。今子念母忘形,而母心豈不安且樂耶。第恐子事心之功不篤,忘形之學不至,不能如母念子之切,感悅其母之心耳。故古之孝子,不以五鼎三牲之養,而易斑衣戲彩之樂。孝之大者在樂親之心,非養親之形也,世孝乃爾。儻能令母之餘年,從此歸心於淨土,致享一日之樂,猶勝百年富貴,使母時懷戚戚之憂也。是則彼雖富貴而親不樂,即樂而有所以不樂者存。今子以念佛而能令母心安且樂,樂且久。豈非無量壽耶,母壽無量,子壽亦無量。是淨土在我而不在人,佛在心而不在跡矣,子其志之。

29、佛言一切眾生,流浪生死,皆是妄想顛倒以為根本。顛倒想滅,肯心自許,便是了生死出苦海的時節也。妄想不休,生死難出。故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吾人果能頓歇狂心,便是出三界,破魔軍,露地而坐,稱為無事道人。鐵面閻羅老子,縱有狠心毒手,亦無打算摸索處,往來縱橫,自由自在。一大解脫人,恁麼時節即喚成佛作祖,亦不耐聽,又肯向廁溷中,與癡蠅作隊,偷腥撲臭耶。

30、出家兒要明大事;
第一:要真實為生死心切。
第二:要發決定出生死志。
第三:要拌一生至死不變之節。
第四:要真知世間是苦,極生厭離。
第五:要親近絕勝知識,具正知見,時時參請,承順教誨。
如教而行,精勤弗懈,不為五欲煩惱遮障,不為惡習所使,不為惡友所移,不為惡緣所奪,不以根鈍自生退屈。

31、佛祖出世,說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為本。般若梵語,華言智慧。
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體本來無染,故曰清淨。本來不昧,故曰光明。本來廣大包容,故曰虛空。本來無妄,故曰一真。本來不動不變,故曰真如,又曰如如。本來圓滿無所不照,故曰圓覺。本來寂滅,故曰涅槃。此在諸佛圓證,故稱為大覺;又曰菩提。諸佛用之,故為神通妙用。菩薩修之,名為妙行,二乘得之,名為解脫。

32、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鱗甲羽毛,普現色身三昧,此皆般若之真光,吾人自心之影事也。

33、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是知此一事外,皆成魔說,為戲論耳。是則諸佛全證若不出世,則辜負眾生。諸祖悟之而不說法,則辜負諸佛。凡有聞者,而不信不解不受不行,則辜負自己。負眾生者慢,負諸佛者墮,負自己者癡。斯則佛祖可負,而自己不可負,以其本有而不求,具足而不善用,譬如持珠作丐,可不謂之大哀歟。

34、入道因緣,門路各別,但隨夙習般若種性,淺深不一,有先頓棄文字,單提古德機緣話頭而悟入者。有先從教中親習種種修行妙門,而後拋卻雜毒。專依觀行而悟入者,如永嘉大師,於天臺止觀,頓見自心。如觀掌果,及見曹溪,如脫索師子。老盧極盡神力,剛道得個如是如是而已,此即從上知識第一個樣子也。玄禪人曆遍諸方,久依講肆,於佛乘教眼,已窺一班,若即其所窺,苟能剗去一切知見,文字習氣,於離文字外,佛祖向上一路,單提力究,日夜參求,參到佛未出世,祖未西來,一著冷地,向自己胸中忽然迸出,如冷灰豆爆,是時方信一切諸法不出自心。轉一切山河大地草芥塵毛皆為自己,如此任運。隨宜作法施因緣,是則名為開甘露門,向佛祖額上行也。若心志狹劣,將口頭殘茶剩飯,當作無上妙味,如此自救不了,又安敢言佛法知見乎。

35、老人因揭六祖識智頌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轉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此八句,發盡佛祖心髓,揭露性相根源。往往數寶算沙之徒,貪多嚼不爛。概視此為閑傢俱,曾無正眼覷(ㄑㄩ)之者,大可憫也。咸謂六祖不識字,不通教,何以道此,殊不知佛祖慧命,只有八個字包括無餘。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以唯心故。三界寂然,了無一物,以唯識故。萬法樅然,蓋萬法從唯識變現耳。求之自心自性了不可得,所以佛祖教人,但言心外無片事可得,即黃梅夜半露出本來無一物,即此一語,十方三世諸佛,歷代祖師,盡在裏許擘不破,故衣缽止之。即二派五宗,都從此一語衍出,何曾有性相之分耶。



36、世以忠臣孝子為第一義,且曰:「忠出於孝而始於事親。」語曰:「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夫天即吾人本然之天性也。人之於世百凡可假,獨事親之念最真,以出乎天性故也。吾人既稟此性,而為人,不知天性之本然,則不知人之所當貴也。誠能知人之可貴,則於一切虛浮雜染垢濁之事,自不敢留滯於胸中,以障本有之虛明。一複本明,則聖賢在我,故曰:「道不遠人。」此之謂也。

37、六祖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話頭,蘊在胸中。二六時中切切參究,參到一念不生處,忽然識得本來面目,方見老盧不吾欺也。

38、古人出家,特為生死大事,故操方行腳,參訪善知識,登山涉水,必至發明徹悟而後已。今出家者,空負行腳之名,今年五台峨嵋,明年普陀伏牛,口口為朝名山,隨喜道場,其實不知名山為何物,道場為何事,且不知何人為善知識,只記山水之高深,叢林粥飯之精粗而已。走遍天下,更無一語歸家山,可不悲哉。南海無涯,乃生死苦海之波流也。普陀山色,乃大士法身常住也。海振潮音,乃大士普門說法也。

39、吾人出家,單為生死大事,操方行腳,參師訪友,只為決擇己躬下向上一路,不明不已。故善知識單以此事示人,近來法門寥落,諸方罕聞此風,行腳到處,但鼓粥飯氣息而已。

40、聖人謂形為生累,故曰:「大患為吾有身。」故滅身以歸無,以其形銷而苦息矣。吾佛教化眾生,但以破我為第一義。入禪之要;不依形骸,不依氣息,一切皆離,其心自寂,心寂而樂莫喻焉。圓覺經云:「當觀此身四大假合,堅硬歸地,潤濕歸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

41、向上一路,乃出家人本分事。古人發足超方,只要究明此事。近代以來,概不知出家為何事,安可望為古人乎?

42、達磨西來,單傳心印,頓悟法門,正是頓悟此心,此禪宗心性真妄之旨也。若夫吾儒所宗,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所傳之心性。則曰唯精惟一,以精一為宗極。而有人心道心之別,此亦真妄之分也。但世教所原不出乎此,其曰道心,則不迷不妄之性也。其曰人心,則迷性而為情,世人但知用情而不知用性,但知波而知波原水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近則水原無波,習遠則逐波忘水。水尚不知,而況了達濕性無二乎,且如本一水也。而以醎酸苦辣和之,則淡性亡矣。其濕性則本無二也,是知眾味乃妄之變也,其濕性不可變也。不可變者真,可變者妄,若達濕性無二,則眾昧不可得而有也,所謂堯舜與人同耳。同者性也,不同者妄也。又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其可為者性也,不可為者習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