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 夢遊集證道4

61、六祖大師開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公案,時時參究,是謂『向上一路』。

62、『向上一路』,親近者稀,不是真正奇男子,決不能單刀直入。此事決不是世閑聰明伶俐,可能湊泊。亦不是俗習知見之乎者也,當作妙悟。亦『不是記誦古人玄言妙語,當作己解。』只須真參實究,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蓋地。

63、參究向上者多,若無『明眼宗匠』指示,都落『光影門頭掉弄識神』,被『冬瓜印子印壞』。又不肯親近教乘,求真正知見,實為難得。

64、其實心性之在人,本無頓漸之差,但論習染之厚薄,此入道要也。若究心性之精微,推其本源,禪之所本在不生滅,儒之所本在生滅,故曰生生之謂易,此儒釋宗本之辨也。心性之說蓋在於此,若宗門『向上一著』,則超乎言語之外,又不殢心性為實法也。

65、修行一事,豈是草草,便以一知半解為得哉。且如宗門自六祖已前,不說參究功夫,只貴當下頓悟,自南嶽青原已下,根機不一,多在參求保養,及至五家建立,門庭施設不同,就裏宗旨元無差別,其于應機接物,如秦鏡當台,照徹肝膽,至若與人解粘去縛,直指法身『向上一路』,剿絕佛法知見,不到窮源徹底,斷斷不肯輕易放過。其在禪道大盛之時,天下明眼知識甚多,學道衲子,處處參請印證,故『悟者不落邪見』。及宋而元,知識雖多,學人邪見不少,不墮生滅則落空見,有體無用。如二乘偏空,甚至撥無因果,墮落外道。豁達斷空,或悟心未徹,才見影響,便得少為足。

66、方今出家兒,於末法鬥諍堅固之時,有能決志為『生死大事』,單提『向上一著』,以了悟為期,此上上根人,誠不易見。今亦有參究此事,又惡覺惡習濃厚,『蒲團未穩,邪見橫生,多落魔道,』此其難也。

67、禪宗目為『向上一路』,從前諸祖所傳,即指此心,以為宗極,是名為禪。此宗不立文字,只貴明心見性,其修進工夫。

68、古德云:「學人但得一念頓契自心,是為『妙悟』。尚有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名為現業流識。既悟之後,即將悟得道理,二六時中,密密綿綿,淨除現業流識,名之為修。不是舍此悟外,更有修也。」

69、今之學者;「不務真修,而務機鋒轉語,過矣。」然自知未悟,時切提撕,只因『見地未明,恐是盲修瞎煉』,故以師資道友閑,問答酬唱,此亦無傷乎。

70、『古時悟心之士』,稱為明眼人。若作家相見,如兩鏡相照,不拘有語無語,自然目擊道存。不是定要酬酢機鋒,相尚為高也。
『後之學者,』狂妄馳騁,口舌便利,誠不足取。若是參學有疑明眼人前,真誠請益,披露本心,亦非以口舌相見,至若廣參知識,只為決擇此心,何妨落草盤桓,平實商量,方是『本色道人』。若務機鋒應酬,乃門頭戶底,非真實也。真參實悟之士,決不墮此。

71、見地有三種不同:有學解,有信解,有悟解。
若從教上,或祖師公案上解得,佛祖究竟處,不落枝岐,此雖是名見地。
謂『依地作解。』
其有未親言教,但只決定信自心,了無一物,是為『信解。』
若參究,一旦明本有,是為『悟解。』
此三皆名見地,但依他解,多落知見障。
『信解』如此,亦要操修以臻實證,其『悟解雖一念頓悟,』尚有無始微細惑障,亦要淨除。是三種見地雖貴,若不行履,終難究竟。今古人所貴見地者,但就根器為本,非金不行履。古人一期之語,不可作實法會也。

72、達磨之禪,乃世尊末後拈華,迦葉破顏微笑,佛乃示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遂為教外別傳之旨。西域二十八傳,達磨東來,六傳曹溪,而下傳燈所載諸祖,乃『單傳直指一心之禪』,又非六度之禪可比,以此單示一心,更無別法,直下頓見自心,不屬修證迷悟因果,特顯佛未出世一著,是謂『向上一路,名為頓教大乘,』此禪之頓也。至若歷代祖師,頓悟此心者,雖一言一句,一棒一喝之下,直捷了悟,此蓋多世修習,般若根深,因緣時至,今日成熟,亦有今生參究,三二十年工夫,然後得悟,如此,雖頓亦從漸來。至如溈山云:「學人但能一念了悟自心,識得自己本有,是名為悟。」尚有無始無明,微細流注,即將悟的,淨除現業流識,是名為修。非此外別有修也。以此觀之,頓中未嘗無漸也。予嘗觀棱伽,分頓漸四門:一頓頓、二頓漸、三漸頓、四漸漸。知此不可執一而論,雖頓悟,而不廢漸修,佛祖之心,本無二也。

73、如來禪,祖師禪,本來無二。但如來禪;就迷中說悟,要修而後入。祖師禪;直指不屬迷悟一著,不假修為,要人直下頓了自心。凡落迷悟關頭,便是第二義也。所以古德云:「修行即不無,其如染汙何。」是故宗門『向上一路』,須是個裏人始得,棱伽四種禪中,最上一乘禪,即祖師禪,其實本無異也。若根器不淨,妄逞聰明知見,把作會祖師禪,如此連如來禪,亦未夢見在,譬如貧人,妄稱帝王,自取誅戮,可不懼哉,可不懼哉。

74、入道先要了悟當人心體,本來光明廣大,包含無外,彌滿清淨,聖凡不立,不為身心世界之所拘礙,此即『向上一路,西來心印,唯此而已。』既能悟徹此心,則于日用應緣,一切境界,如鏡現像,來無所粘,去無蹤跡,如此則凡所施作,皆從真心實際中流出,一一皆真實不朽之事業,不但與日月爭光也。較彼區區迷夫妄想,機械所為者,豈可同日而語耶。此段光明,人人具足,本無欠闕,但以我見堅固,凡有所作,必以為己功,執所見為必是,是非交錯,終無一定之論。所以然者,以無廓然大公之心,而欲建千秋不朽之業,難矣。

75、宗鏡云:「以一心為『宗』,照萬法為『鏡』。」特由吾人不能知一心,故佛說教以指之。吾人不能見自心,故祖假禪以示之,二者皆不得已也。

76、學道人;
第一要為生死心切。
第二要知身是苦本,心是妄想造業之本。
第三要真真看破,世閑功名富貴,聲色貨利,都是虛華不實。
第四要怕今生造下惡業,將來一墮地獄,受種種苦,無人救護。
第五要知現在命根,只此一息之閑,若此息一斷,則再求今日參禪學道作福之事,永不可求,況受用富貴乎。
學道人但得此五種心,時時刻刻,蘊積在懷,則目前一切虛華境界,自然冷澹,心地自然清淨。將從前一往所學,知見學問,『口頭伎倆,一切放下,』發菩提心,『永斷酒肉』不貪不愛,持戒修福,作諸功德,以為載道之本。

7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此老氏之戒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又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長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此孔子之戒也。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綺語,不兩舌惡口,不貪嗔癡,此佛之戒也。噫!以吾人之性,本自靈明清淨,但以習染之汙,日就汩昏,沉迷而不省者,唯在耳目口鼻身心之閑,與聲色香味觸法相對,膠固綢繆,接構心鬥,長迷而不返也。故聖人湣之,切為之戒。且將欲祛舊染,斷塵習,而複乎本然清淨真心也。由是觀之,戒在我而備在心,修之以身,是謂『道不遠人』。故曰:「聖遠乎哉。」體之即神,吾人欲造大道之原者,唯在謹謹奉持於是而已矣。

78、佛言人身難得,中國難生,正信難發,正法難聞。今座下生塵勞中,具此正信,臨於晚年,為佛弟子,『得遇善知識,幸聞正法』,此難中之難。蓋無量劫來,善根種子薰發故,遇緣而熟,非偶然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