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鑰 第四十四章

經文: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提要: 此章老子聖意提示:聖佛示現人間為指引世人明乎生命的終極歸宿的「知止」,並且認清外在的虛名與財貨,得以如何善用而造福人群。
孔夫子云:「未若貧而樂,而富而好禮者也。」
人有此身而有强其名,此身既殁以名喚之又何有?故名乃身上之過客。
六祖惠能云:「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壞,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學人認清實相生命的終極價值與生命的終極歸宿。
從外在一切有形,名與身、身與貨、得與亡、這相對的理論當中,學得內在無形永恆生命如何可以長久此絕對之真諦。
古今聖佛能成就偉大而令後世人長久所敬仰者,這不離歸根的道尊與復命的德貴,以無為所經歷之不辱與不殆。
闡釋 : 名譽與此身生命相較之下那個親切?此身生命與外在一切寶物財貨相較那個貴重?得有頭銜榮耀此名與利而與喪失生命誰最受害?
凡俗之人所以成為傭俗,是甚愛於現實外在的一切假相的貪婪與擁有,而耗費甚大的精神時間與體力。
多藏必厚亡;貪好而收藏過多所財貨,相對的亡失生命所遭的受害機率必深厚。
超俗的工夫是時存知足的感恩,即不起分外之貪婪,生命就不易沾污損。能得生命永恆的終極歸宿的知止,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即不危殆。
此章認清名與身,身與貨能均衡成長以達用,能言顧行,行顧言的糙糙爾。

句解:
名與身孰親?:參學者如何從外在虛名與身軀,來體悟出生命之美名與身價,那些較為親切呢?
身與貨孰多?:現實人生終日若祇追求擁有外在的財貨,這與此身生命那些較為多重要?
得與亡孰病?:得之擁有與亡之喪失,得外在名相與財貨之多與喪失此身生命,那些較為是有弊病而受害?
是故甚愛必大費:因為太過於追求色聲相,此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所付出的精神、時間、金錢、體力相對的就必需更多的耗費。
多藏必厚亡:心態上若想擁有諸多的寶貨,精神生命相對的會是有更雄厚的喪失。
知足不辱:懂得時存知足的感恩,能塑造此身生命的價值就不會受污損與曲辱。
知止不殆:倦鳥知歸巢,懂得生命的終極歸宿使此此身生命就不會有危害。
可以長久:此生有幸能沾受 天恩得有「歸根」的答案,承師德得以有修辦佈德之「復命」,不再流浪生死謂可以長久。

經鑰一、
人生如旅居棲泊之過客,猶客寓寄於棧店之暫宿,如舟泊回航於岸之歸向,若上上機人,悟得知足與知止此一聞千悟,獲大總持即可使此生不再迷失於外在短暫虛幌,與貪婪財貨之收藏,而喪失生命價值的方向。
若活在偏見則難以談及知足;若不能契合 天恩師德之經義,就難以談及知止。猶祇信螢灼之明,疑日月之遠見,目瞽人以為喻,欲使彼捨行潦遊巨海矣。
《佛典鏡面王經》:「勅使者,令行國界取生盲者,皆將詣宮門。臣受命行,悉將國界無眼人到宮所,白言:『已得諸無眼者,今在殿下。』王曰:『將去以象示之。』臣奉王命,引彼瞽人將之象所,牽手示之。中有持象足者,持尾者,持尾本者,持腹者,持脇者,持背者,持耳者,持頭者,持牙者,持鼻者。瞽人於象所,爭之紛紛,各謂己真彼非。使者牽還,將詣王所,王問之曰:『汝曹見象乎?』對言:『我曹俱見。』王曰:『象何類乎?』持足者對言:『明王,象如漆筩』,持尾者言如掃箒,持尾本者言如杖,持腹者言如鼓,持脇者言如壁,持背者言如高几,持耳者言如簸箕,持頭者言如魁,持牙者言如角,持象鼻者對言:『明王,象如大索。』復於王前共訟言:『大王,象真如我言,瞽乎,瞽乎,爾猶不見佛經者矣。』」
《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二。》王喻佛,臣喻佛經,象喻佛性,盲喻無明眾生。景德傳燈錄洪進禪師;「有僧問:『眾盲摸象,各說異端,忽遇明眼人又作麼生?』」
明眾盲摸象,各說異端,不見象之真體,亦況錯會般若之人,依通見解,說相似般若。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違越誠言,終成戲論。

經鑰二、
《首楞嚴經》者,諸佛如來大總持門秘密心印,統攝一大藏教五時三乘,聖凡真妄、迷悟因果攝法無遺,修證邪正之階差、輪迴顛倒之情狀,了然目前如觀掌果;可謂徹一心之源、該萬法之致,無尚此經之廣大悉備者,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捨此別無開導矣!故判教者局於一時一教,豈非管窺蠡測哉?
自入中土,解者凡十餘家,如會解之外,近世緇白各出手眼而弘通者非一,崇尚已極,刻意已深,而披文釋義靡不參詳精確,發無餘蘊,又何俟其蛇足哉? 但歷覽諸說有所未愜者,獨理觀未見會通,故言句雖明而大旨未暢,是於學者未免摸象之歎!向上一路實以為贅,其於初機之士,可以飲海一滴而吞百川之味也!

經鑰三、
知足者,乃徹一心之源、該萬法之致,人間世何足羨;
知止者,乃向上一路,明此者方不枉費此生逢道也。
濟佛師訓:「鶉衣百結,手持破扇子,足履破僧鞋,腰繫葫蘆寶,頭戴扁冔兮 ,
仙丹妙藥傾磬諸徒契,自在菩薩悠然自得,人間世何足羨。
健健健,七尺之軀,日啖三餐,夜臥八尺,洋房汽車嬌妾,何曾常住,
稜稜瘦骨幾根 癟癟精皮一片 念天地之悠悠,羨長江之長流, 渺滄海之一粟,寄蜉蝣於世。
晴空朗月何處不翱翔,夜蛾自投燈火,
清泉綠洲何物不裹腹,鴟鴞獨嗜腐鼠,
如是觀之,芸芸眾生何異嗜鼠鴟鴞?
睿智達觀者,看萬壑爭流奔向大海,
看罪惡的淵藪,是點滴罪過的積累。
志士仁人跳出樊籬,生命掌握在你的手中,
大海刑法無權攫奪你的生命。心遊物外,與日月同其光,與天地合其德,
與 無生老同在,與諸佛菩薩並駕齊驅,
綻放生命的火花,點燃晦暗的世間,
淵源流長直到永遠永遠,方不枉費此生逢道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