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鑰 第卅七章
經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提要:
『道』即覺心源,復性初。
『常』乃自然定律,不能排斥,不能否定的事實,以一口氣判生死,斷存亡。『無為』以巳驅身物與格心物所呈現之踪跡;
道常無為:是離諸法相,行無所住心。因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悟真性,即無所住,行無所住心是無為而為之妙智慧。
聖佛盡以無為而為,皆奉 上天之命而來到人間世,傳達 上天的慈意,老子亦然。老子要學人瞭解;『道』者萬物之母,道常無名,道常無為。這些的事實與提示;
真理是惟有一事實,無二亦無三,一口氣不在,就沒有真理可爭執;
不瞭解生命,就不懂天將降大任,不懂得天將降大任,怎能行大孝;
道德由認知與實踐明大孝之大任,擔大任行大孝是無為的神聖使命;
參與神聖使命的行列是時節因緣,惟有道常無為,可放諸四海皆準。

闡釋:
同一句經語所闡釋,可有三大方針,依上天所造化之人體;理、氣、象 ;
一、『頭』是總樞紐,其中有關鍵的開關,即自問何謂『清淨法身』?
二、『心胸』頭與胸之間有頸,突破瓶頸,心胸開闊,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於明乎『歸根』,德之貴於善行之『復命』,即『圓滿報身』;
三、『手足』是將理念化為責任,行遍天涯佈大任,『千百億化身』。
因此由尋根上(主宰)、轉化上(修持)、實踐上(典範)、這三層面的契悟與闡釋,以六祖所示:「一體三身自性佛,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例『侯王若能守』以尋根;首明道指引『道』之本源出於天而不可易的終極真理。其次『侯王若能守』以轉化內德涵養,存養省察,自性當舍,指令六根六塵臣子誠從君令的終極價值。終言『侯王若能守』以實踐無為而無不為,以無名之樸,行聖神功化,萬物將自化,天下將自正的終極歸宿。
『道』是生命的終極答案;
『常』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無為』是呈現道與德之大任。
老子反復叮嚀;於首章明示:「道,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於卅二章『道常無名』,此『無名』即禪宗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老子明示:「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道』因為是萬物之母,即是生命的終極答案。聖佛示現人間莫不指引學人『歸根』之大任,若欲『復命』,即於使命中以『無為』所完成之大任。
學人所參學於認知上,皆為自身生命負責,此謂若能守,由自身之萬物,依無為以變化氣質,化俗氣為道氣;於自身之天下,由修之於身為基準,提昇至修之於天下為大任,以『無欲』乃無私己之欲,天下將自正。尋求能開啓眾妙之門,了悟道脈傳承所應運,此襲明之天下明師濟公,這端倪可謂微明。

句解:
道常無為:造物主造化天地、日月、萬物,有大自然的定律,呈現四時行焉萬物育焉,依此真常不變之定律,其中潛在一股靈炁在主宰,謂道常無為。
無為:效法天地之德,令參學者敬天地,行大孝。道尊,德貴,在於歸根復命之大事,以知恩,報恩的心態處事;即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跂、不跨、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此率性的功夫可謂無為。
而無不為:無為乃濟眾無私,所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常善救人,常善救物,謂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有道明君能敬天地,行大孝,能持守學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將自化:萬物將自然朝返本之『歸根』,回歸天性順化人心為良善之『復命』。
化而欲作:進修過程,私欲萌生即良心與業力相亙掙扎之轉化,此慎心物之隱微。
吾將鎮之:獨惺良心以遏止業力之私欲萌生,即遏意惡於動機。
以無名之樸:無名乃回歸純真天性之善良。
無名之樸:老子云:「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大者無度量。」樸乃喜怒哀樂之未發,一念未生之靈覺天性,可謂道體,道心,亦可謂之『中』。
亦將不欲: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合乎天性之善良依道德即不欲,亦謂之『庸』。
不欲以靜:不引私欲,諸事物不累其形,情欲依仁由義,所行不亂其性,事事無受干擾生亂象。無名之樸亦是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不欲以靜即是安平泰。
天下將自正:聖者之大任以傳授,使人人心中有道,心正身修盡依乎道德,遵天命之性,行率性之理。天下往乃眾心皆依道,天下將自正,世界大同之真像現前矣。

經鑰一、
老子明示:「『道』有名萬物之母,天下不敢臣。」學人所參學『道』已如子得母,使此生不再捨父投逝受竛竮,於流浪生死而有家歸,猶川流之於江海也。
老子云:「道、可道、可名」以至「道常無名,道常無為」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層次引導,有此大道之歸根與復命之玄德,即如來為發大乘者,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實踐經意),廣為人說(大道普傳)。是言異理不殊,殊途皆同歸的天下將自正。
道常無為;佛陀以「無法可說,無所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古德有云:「良醫終不救無病之人;導師亦不引識路之者。嘉肴美膳,豈可勸飽人之餐;異寶奇珍,未必動廉士之念。」【宗鏡錄】
良醫終不救「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無病之人;世人迷妄之病,被三毒攻心,良師將傳無名之樸以鎮之,始可將自正。
導師亦不引「歸根、復命」此已識路之徒。
嘉肴美膳,「五味令人口爽」此豈可再誘勸飽人之餐;
異寶奇珍,「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此未必能移動廉士之念。
從師尊慈語中之訓誨;「各自的生活的領域的確可以培養,人人可以披上華麗的衣裳與外表的妝扮,但美好的心靈不是可以隨手購買取得,它不用表面的取巧與排場,而是需要深深的體悟、盡力去栽植、無為的孕育!
這些不外於由修道經驗,改變經過,辦道經歷,歷煉經緯。卻無法抄襲、無法奪取、無法裝作、無法模仿。惟有從執大象之心靈深處,有一豐盈妙智慧的
泉源。」天性自然流露,此率性之道,可謂道常無為。

經鑰二、
承蒙 天恩師德,經典是大道真傳注腳亦是見證,詮述『還鄉覺路』的藍圖;佛云:「實相無相,微妙法門。」老子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形,藉天地之有相而顯無形之實相,此實相謂大象亦謂無名之樸。人命無常呼吸間,一失人身萬劫難。上根上智,一聞即悟,信解受持,信受奉行。下根之人,宿業障重,福淺德薄無緣入道,即無聞無智慧,是名人身牛。
佛經偈云:「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無智慧,是名人身牛。且如有慧無多聞者,況如大暗中有目而無所見,雖有智眼而不能遍知萬法,法界緣起,諸識熏習等。多聞無智慧者,況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雖有多聞記持名相,而無自證真智,圓解不發,唯墮無明。大信不成,空成邪見。如大明中雖有日月燈光,無眼何由睹見。雖聞如來寶藏,一生傳唱,聽受無疲,己眼不開,但數他寶,智眼不發,焉辯教宗。【大智度論】
老君曰:「所謂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治其內不治其外,明白太素,無為而復樸,體本抱神,以遊天地之根,芒然仿佯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機械智巧,不載於心,審於無假,不與物遷,見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專於內,通達禍福於一,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不學而知,弗視而見,弗為而成,弗治而辯,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已而往,如光之燿,如影之效,以道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虛,清靜而無,以千生為一化,以萬異為一宗。」【通玄真經】

經鑰三、
化而欲作;有勇氣,有實力,二者之間還要有『承擔』;認知與實踐,二者之間還要有『轉念』。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古典同證:「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後末。所謂本者,非耕耘種殖之謂,務其人也。務其人,非貧而富之,寡而眾之,務其本也。務本莫貴於孝;人主孝,則名章榮,下服聽,天下譽。人臣孝,則事君忠,處官廉,臨難死。士民孝,則耕芸疾,守戰固,不罷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而萬事之紀也。」【呂氏春秋】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是惜福,無為是務本,人主孝是侯王若能守於無名之樸,守務本莫貴於孝。無為是不爭之德。
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師尊慈語:「除了 天恩師德,人世最甜蜜的歡樂,祇不過是痛苦的粉飾。有智慧的人,在必要的情形下,會改變自己的意見;但是愚蠢的人,卻永遠固執己見。愈聰明的人,就愈會低頭向別人學習。
真理的追求是人人平等的,只是認知上的差別而已。人是自己製造痛苦的工廠,以煩惱為原料,而製造出生死輪迴的產品。沒有真理的靈魂有如失去活力般,一切會是蒼白的。
道就在你心中;心能自己做主就是『道』,心不能自己做主就叫外道。
修道人要淡俗情、談聖情、隨處安怡、隨處自在,修道人絕不可太享受、講排場、論氣派;為師窮慣了,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落拓瀟洒,可接納不了,也調教不了這些富貴弟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