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鑰 第三十六章
經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闡釋:
此章老子提示學人能執大象乃持守大道,天下往即是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祭祀而得安平泰。盛開與枯萎是張與歙,趁一口氣在,盡一份誠而善於掌握當下是『張』,若失機誤時是『歙』;張歙、強弱、興廢、與奪:都是相對的戲論;張、強、興、與是『顯』,歙、弱、廢、奪、是『隱』。道在隱顯運行之消長,察己心念之末然,觀己已然之愿行,「將欲」其善惡之「因」,「必固」其得失之「果」。
聖意要學人能體悟立處之超然,處世以「無為」,始得絕對之結論。
因上天降道,學人對於道之不明「歸根之道」;與祖師鴻慈之師德,學人對於道之不行「復命之德」必有所豁然貫通焉的契悟。
若有道德缺陷,是不能得安平泰,猶『魚不可脫於淵』是事實。
天下母即大象,天下往之歸根復命得安平泰,此大象即是無盡藏,亦是學人之利器,若示人,易被無知者撫掌弗顧而自斷善緣,這也是猶魚不可脫於淵的事實寫照與見證。
人性的弱點蘊涵5Q的認知與調適,其中EQ的情緒智商, SQ的心靈智商,MQ的道德智商,是激發微明的主因。
學人一但受外在得失的衝激,其(EQ)情緒也受影响,心靈所寄託SQ(靈商)得不到『天下往』的大目標,就會導致內在MQ(德商)心靈道苖的成長。
大地有自然循環的定律,物極則反;能從生命的遊戲規則中,承擔主審,始可謂「平常心是道。」
將要有歙之,是受凋謝或收斂,必有固然之定理,這固定模式,在盛開張顯之後;
將要有受到脆弱之主因,必有固定模式在其得意、高傲、氣勢凌人,此盛強之後;
將要廢掉其所執守之道念,必由讓其興奮之餘而迷醉,迷失於無知的掌聲隨之而墮落。
將要剝奪其道威之態,必由給與有權威勢力,讓其樂與餌於五色、五音。五味、之咸池。
識透歙之,張之;弱之,強之;廢之,興之;奪之,與之;的前因與後果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是持守無為而為的道心,以有所不足,不敢不勉,知天而事天。古聖云:「其次致曲,……………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好強、好勝、好貪婪、乃眾俗之所趨,凡人之性,少則倡狂,壯則暴強,老則好利,一人之身,既數變矣。聖者則大智若愚,持無為柔弱之勢,以慈懷布施,度化眾俗之貪婪,雖受一時之屈而能益增其強之實,故守弱是致曲的工夫,亦是力行仁為己任之大任。
魚不可脫於淵是提示當下因緣,任何人不能違反道尊德貴的事實。老子藉物言道,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提示嚴守機密,洩漏軍機會危害到國家安寧,何况執大象乃秘藏深密無形質,此秘密心印之秘密藏,即諸佛同證秘密心印,得成無上菩提,可謂安平泰。此無上微妙、秘密圓明,徹悟者可謂『微明』矣。
句解:
將欲:起於未然之時,此一念未生,尋父母未生前這本來面目,得「歸根」之道。
必固:定於已然之事,此接物利生,不可違反自然或過猶不及,成「復命」之德。
歙之,張之:宇宙間有自然消長之理,物壯則老,凋萎來自於盛況張顯之後。
弱之,強之:處事的微妙,內德來自於讓對方有錯誤的得勝,其歷經存養省察,得知愧疚,自然改變往昔之強傲。
廢之,興之:肯廢棄其潛在舊習弊害之心念,惟有興起一股增廣其得新知見聞之風潮。
奪之,與之:眾俗所俱貪婪奪取之念,不妨激發其潛在內心具有的仁慈,能給與呈現。
柔弱勝剛強:柔弱是有德行的內涵,必遠勝於趾氣高昂,趨勢凌人的強悍。
魚不可脫於淵:提示學人不可敵對大自然,接受真理的事實,成就聖佛不離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親親為大,這「歸根復命」的事實。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國家之利器是極機密保國安民的利器,不可洩漏軍機是良民的全責,大道真傳乃聖佛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千聖不傳。
國之利器:萬乘之主若以身輕天下,則易偏己之私,以權勢、政策、禁令、盡是威於鈇,此凶利之器亦謂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不可任刑於百姓。
經鑰一、
古德云:「古聖治心於未萌,防情於未亂,蓋預備則無患。惟古人志在於道,絕念於未萌,雖有止觀定慧作止任滅,皆為本末之論也。」所以云:「若有毫端許言於本末者,皆為自欺。此古人見徹處(微明),而不自欺也。」【禪林寶訓】
學人就因為對於有『道』之「不行」與「不明」之弊,因此要慎思歙之,張之;弱之,強之;廢之,興之;奪之,與之;這些對於生命能得安平泰,要有先見之明,悉此徵兆謂『微明』。
古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愚者闇然不知成就聖者之必徑,智者深信「父母未生前」這一念末生「微明」的答案。
老子於前章提示學人執大象天下往,衹要持守大道之真象,是天下人『汝我同氣,情均天倫』都該嚮往得『歸根、復命』,使生命不再受飄零與孤露或如失乳兒,能忽遇慈母的明確目標。學人就因為迷失了生命『歸根、復命』的平衡點,始有孔夫子依『微明』的提示學人:「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持守大道即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時存感恩以盡大孝,此柔弱乃天性之善即謙卑自牧。魚不可脫於淵是事實的見證,魚脫淵為失水,則被物所擒歙,利器明則為人所執,故不可示人。
老子以國之利器來延伸聖意,此向上一路,千聖不傳,若體得不傳之意,則盡底裏直言此事,就不必活在歙張,奪與諸戲論,執大象之微明必經師傳,心法真傳乃無爾用心機處,無爾湊泊存坐處。
圓悟禪師:「向上一路,千聖不傳,若體得不傳之意,則盡底裏直言此事,無爾用心機處,無爾湊泊存坐處。是故從上來唯是特唱直指,要人格外玄悟,不拖泥帶水,不墮塵緣。」【卷下】
經鑰二、
凡人之性,少則倡狂,壯則暴強,老則好利,一人之身,既數變矣。老子要學人自省自察,藉有形之事實以體悟出潛在主宰這一口在的現實。藉以反照;
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於舌而先之敝。是故柔弱者,生之榦也;而堅強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窮之路也;後動者,達之原也。」【列子】
老子云:「知天而不知人,即無以與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即無以與道游。良醫所以為病也。悅于目,悅于心,愚者之所利,有道者之所避。聖人者,先迎而後合;眾人,先合而後迕。故禍福之門,利害之反,不可不察也。」【通玄真經】
以道佐人主,乃如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國君修身以治國,乃知天以替天行道,奈何萬乘之主以身輕天下,則偏己之私,以權勢、政策、禁令、盡是威於鈇,此凶利之器亦謂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不可任刑於百姓。
※歷史見證:
魏國君主專斷輕率,草菅人命,死人屍骨、堆山填壑。顏回認為:國家危亂,當有賢臣扶正,就像病人太多、要有良醫拯救。所以發心到衛國去,一抒懷抱、一展雄圖。孔夫子知道,急忙阻止說:『不可』他認為有兩種原因、會使道德失真,一是:巧智外露。二是:爭賢好名。 當時衛君外露才智,逞強鬥勝。顏回的德行信譽、還沒有被天下人肯定。冒然投靠,不展示賢能,不足以有為;一展示賢能,等於揭發衛君的暴亂無道,不會遭到迫殺陷害嗎?夏桀殺關龍逢;商紂殺比干,就是前例。孔子也可以說是洞燭(微明)了。
憨山云:「柔弱為國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處,不可揭示於人。示人則致敵而招侮,將反見其不利也,是謂微明。」
經鑰三、
夫物有所用,用之各有宜。用之若失所,一缺複一虧。驊騮將捕鼠,不及跛貓兒。
吾聞盛名之下,難以久居。故智者不誇,能以速禍。勇者則晦,武以收功。
語曰:「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夫智者見於未萌,愚者暗於成事。故知己之害而圖彼之利者,勝。知可以戰不 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以逸待勞者,勝。不戰而 屈人者,勝。老子曰:「自知者明」
※歷史的見證:有微明之見,獨特於不受歙張之憾。
春秋時期孫武有一位後人,名叫孫臏,是出色的軍事家。但是,魏國將軍龐涓,妒忌孫臏的才華,把他的雙腳砍掉。孫臏逃到齊國,投靠齊國將軍貴族田忌。
田忌賞識孫臏的才能,收他為門客。田忌經常與齊王賽馬,卻屢次敗陣。田忌與齊國其他貴族都喜歡養馬,彼此賽馬來賭博。孫臏看見各人的馬匹實力相差不遠,但仍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就對田忌說:「下一次賽馬時你可下重金賭注,我教你如何獲勝。」
在賽馬當天,田忌下了重注,孫臏向田忌獻計,說:「先用你的下等馬與別人的上等馬比賽,然後再用你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最後,以你的中等馬與他們的下等馬較量。」結果,三場比賽中,田忌只輸了第一場,餘下兩場都勝了,獲得最終勝利,成為大贏家。田忌結果贏了這場賽馬,得了齊王千金,而孫臏亦因此名震齊國。
「田忌賽馬」在後世亦成為「錯位競爭」的代名詞及典型案例,在商場戰術或體育競賽中常被取用。
田忌知道孫臏是位人才,便向齊王推薦他。孫臏也不負所託,兩度打敗魏軍,又在戰場上勝了魏軍統帥龐涓,也報了自己被斷腳之仇。
- Jul 23 Fri 2010 22:06
道德經鑰 第卅六章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