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闡釋:聖佛示現人間,執守大道之真象而御於天下;以恬淡無為,無以聲色,取悅天下人之耳目,更無以貨利以悅天下人之心志。
此章老子提示學人:參學須以提綱挈領,無論是訪道或學修講辦,皆不離持守大道真詮,此無象之實象為主軸,始謂執大象。
此大象乃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以此尋根而得歸根才是究竟,才是天下人該嚮往。
聖人指引世人有此還鄉覺路,同登彼岸要勇往直前,可使聖靈不受災害,能歸根復命是安然,平安,隱重,而不再流浪生死,即謂安平泰。
世人涉世住處不定,所喜悅是樂於滿足感官之聲色,好追求口感五味之誘餌,令好奇貪婪者趨之而止步。
莫忘此身是短暫為浮生,猶外出經商路過之客,歲月衹是讓生命與軀體稍作棲息與止宿之客棧而已。
當一呼一吸不得延續時,一切構思夢幻將成泡影,亦如露如電的短暫與剎那,因此要應作執大象而天下往的如是觀。
道之出口;老子前章以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道之出口;聖佛所轉述上天之心,以藉物言道,所言談不大聲與色,此離諸法相,謂不落入根塵或諸戲論,即淡乎其無味。
道之玄奧,上天所賦於世人生命的一點靈炁,主宰一身之存亡其玄妙,非以凡俗之見、聞、可窺測。因此老子提示: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惟有善緣與福報者能求得大道,將此天性流露即是執大象,自身天下之百骸、九竅、六藏皆往,其奧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造就玄德,謂用之不可既。

句解:
執大象:執大象是悟道的經鑰,聖人執大象以無我而御天下,大象無形,始能入眾形,以無象之大象,乃實相之真象。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大智者,誠於承擔此仁為己任之大任,能持守此大道之重任而立身行道,為知天、事天、至配天,完成此大任是大孝,始謂執大象。
天下往:大自然界之有形無形,萬事萬物,天下皆歸往。任何人處於危難中,或處一片漆黑中都具有求生欲,天下眾之眼神自然朝往一點微光,盼能得解危。
聖意亦然;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有尊親的目標使理念正確,如此所思惟與作為來參與道埸修辦,才有意義。依此尊親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為天下往。
往而不害:能執守大道實象而勇往,不再是流浪生死之旅泊之人,謂往而不害。法華經:「入如來室者,即眾生大慈悲心是,豈可入於有相屋宅乎。」
老子云:「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安平泰:求道時之禮囑,保爾無恙萬八年。能安然、平安,穩重;可了脫生死。
易經:「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
凶。」
樂與餌:世人為滿足己身私慾與感觀,藉五色、五音、五味取悅於佳殽與饗宴。
過客止:人生是客旅,是寄居。行商之人謂過客,止是暫以寄住一宿而已。
佛經:「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
道之出口:大道本無形、無情、無名;聖佛藉物而言道。古云:「道本無言,因言而顯其道;法本無象,因象而得其理。得象忘言,得兔忘筌,何矣?」故曰:「過河需用筏,到岸不須舟。」
淡乎其無味:執此大象,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受根塵所染蔽;意涵『一念未生』,此執大象之道心。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道之玄妙,非以有象眼耳之見聞就可窺測。
用之不可既:天性流露所應對卻無窮盡。中庸:『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經鑰一、
貴德篇:「聖人之於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將之養之,育之長之;惟恐其不至於大也…………聖人之於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聖人之於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則孝子不敢以其物薦進。」【說苑卷五】
聖佛是轉述 天恩所恩賜於天下百姓生命之主糧。於今天命道統有彌勒祖師的胸懷與慈心笑容,以及當前天命明師濟公老師所呈現之表象,讓明智修士所持守之大象,亦是天下蒼生該嚮往的天下往。
濟公老師慈示:「人生最悲哀的不是死亡,是迷、是執著。樂與餌是你的心一直只想快樂,只想吃好、穿好就覺得最幸福、最快樂。但是你要了解,這種樂往往會把你引誘到最痛苦的地方去。人生是過客是要明白這一點,不管在人生旅途中,或者修道途中,不要怕辛苦,不要怕受難,才能往而不害得安平泰。」
※濟公老師是奉天之命,執大象而御於天下的一大恩師;
師尊開示:當一個人真正去行、去辦、去成全、去講道,盡心盡力在付出時,就是他們真正得到的時候。所以,世界上誰最富有?(是能付出關愛、渡化眾生的人。)老師窮慣了,最喜歡補破衣,你們要是哪裡破了,我就喜歡縫一縫,把它補起來,為師就做這種事情。怎麼補呢?譬如徒兒說:「老師啊!我這裡痛、那裡痛,老師幫我啊!」那我就去幫他補一塊清涼膏、化氣膏,再補一塊盡心盡力膏、捨身辦道膏,我這種東西可多了!一貼下去就百病全消。
老師是大濟公,你們是小濟公,所以要和我一樣補東西,會補嗎?什麼時候補?渡眾生、成全人是一定要的,我們還要補別人的不足。人和人相處會有很多漏洞,看到兩個人不合、吵架,你們是小濟公,會不會補?徒兒呀!你們要超越自己,要做得更好,你們都可以做為師所做的事情,你們要是願意做,都比老師我還強,只怕徒兒不願意做。

經鑰二、
易經:「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一切的思維與作為,若關係不了生命即非真理。真理離不開『道與德』用之不可既的認知與實踐。
古德云:「一心為根本,萬物為枝葉,根本壯實,枝葉榮茂,根本枯悴,枝葉夭折。」【禪林寶訓】
樂與餌,過客止:世人藉五色、五音、五味取悅於己身私慾與感觀;往往忽略古人所示:天地是萬物之逆旅,光陰是百代之過客,老子提示學人執大象才是令天下往讓生命得永恆的終極歸宿,不再流浪生死之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常不住;祇要找到執大象就能當亭主而是掌亭人,自主都無所去。
得永久的家鄉,才是安平泰;聖經的啟示:列祖既承認他們在世上是客旅,就會表明這個世界不是他們的家鄉,不是他們可以安居下來的。他們既承認自己原是寄居的,就表明這個世界不是久住之所。他們心中望著另一個家鄉前進。
 聖經:「我們當擺脫世上的一切,像旅客一樣﹔神一旦呼召我們,我們就要欣
然放棄一切。」【羅十三:11】
聖經:「世上的一切只是暫時借與我們,供我們目前之用的;我們的心當想念天上,以之為我們永久的家鄉。」【林前七:29】
聖經:「親愛的弟兄阿, 你們是客旅, 是寄居的。 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 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彼得前書2:11】
聖經:「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 【來十一:16】
楞嚴經:「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常不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
名為亭主。」
楞嚴經:「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