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鑰 第卅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提要:
莊子曰:「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上德以義,所承擔將盡職化為應該。下德以利,三毒心不除又執四相,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觀似善行,是以無德。
實學之人玉石雖有貴賤之別,但達用則皆為貴,可貴賤而相忘,混而為一,無貴賤之名,無貴賤之跡,此乃致一之妙。侯王能致一,以不自貴高之心,未嘗不貴高也。此則以道德,立天下之大本。
老子奉天而代言「道德經」;耶穌亦奉天而代言「聖經」;五教聖人皆然。道德經於每一章蘊含有;道之大智;於求知根源答案,德之大仁;於呈現無為善行,經之大勇;以無為於承上啟下之使命。三者結合而能知天、事天以至配天;明大道,行大德,完成大孝,此謂一大事因緣。
昔:溯本窮源,襲古今。此章老子以『得一』於第一章所提示,道以可名,非常名,此之不立文字。可道,可名、皆提示「道」不落在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道」之表象與助緣。
道:所呈現由無極之靜,太極之動。
「道」之靜即卷之於密,指萬物靈炁之總歸;
「道」之動即放之彌於六合,指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之功用。
一:乃道之動,即「道」之靈炁啓動與率天性之自然。

闡釋:
老子於此章要學人參悟得一,乃得知宇宙間一切萬靈萬物之主宰。一切經典,皆不外於聖意指引得知生命根源之萬靈真宰,此可謂入門得一之「歸根」、使萬靈皆能盡此大孝,以率性謂「復命」之大任。
『道』無形象但藉天地萬物以顯『道』。由昔之溯本窮源皆不離得一此「道」,使靈炁運育萬物之自然。
老子指引學人觀天察地,對於一切人事與萬物,藉物而言道,從不離自身反求以參悟之,聖者所指天、地、神、谷、萬物、侯王盡皆得一,此上天之靈源,則不離道。天、地、神、谷、萬物、侯王若失道之自然,則災禍並生,此善惡成敗具有因果循環之定理,故其致之一也。
老子明示修身立德:依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又例舉:『上善若水』此謙下之德。
昔之有德君王以察乎天地萬物,自稱朕或以孤寡不穀。於先秦之時,君王、諸侯都自稱為孤、寡、不穀。孤者孤陋、寡者寡德、不穀者未盡善,是虛心謙下之言。
侯王雖貴登九五之尊,仍敬拜天地,不敢以自貴亦以謙下自處。敬天之容於萬物,敬地之養於萬物,聖人愛於萬物,侯王敬天地,合聖人,不自尊、不自伐、不自是,不自貴,顯虛心之妙。侯王能虛其心,天必與之,人必歸之。
侯王自稱為孤、寡、不穀皆是以賤為本,位高亦以謙下為基。
老子直示:以致數輿無輿,一切的造就不離眾緣共聚,眾物共成。車輿製做過程有;輪、轂、軸、衡、軛、共集而成輿。輿得一之軸,行駛得可平隱。老子藉物令學人反求諸身而自得之。
得一:得知明道之本源,一理心法。
靈性賦於吾身謂天,形骸即吾身謂地,訪求明師指示得一,此虛靈不昧即吾身謂神。竅竅相通,即由吾身謂谷。血淚,唾液,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即吾身謂萬物,主宰一身之存亡即吾身謂侯王。
神得一:身中有一點靈性在主宰,主宰此身曰神。神在則靈。得一即明乎歸根之至道而豁然貫通即神靈。谷得一即明乎聖意所指谷神不死,此神靈谷盈之機,侯王得一:其位雖尊而貴高,亦不以自貴為琭琭如玉之希有,亦不歧視他人如珞珞如石之低賤,這自喻孤寡不穀的基本道德。
上天造化之玄,聖意之妙,令學人理念可不落在外相起爭執或對待,即不欲琭琭如玉專引人尊祟,肯學習珞珞如石之堅實,處無為而為,嘗聞:「平常是道」,離諸法相,使得貴賤而相忘也。

句解
昔之得一者:昔即始也;
一:是主宰天地一切萬物靈炁之樞細。
昔得一:亦是延襲道脈,指先於天地萬物根源之總歸。
天得一以清:天得有『道』這一點靈炁在主宰,所以能清明。
地得一以寧:地得有『道』這一點靈炁在主宰,所以能寧靜。
神得一以靈:神得有『道』這一點靈炁在主宰,所以能靈妙。,
谷得一以盈:谷得有『道』這一點靈炁在主宰,所以能盈滿。,
萬物得一以生:萬物得有『道』這一點靈炁在主宰,所以能繁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侯王得有『道』這一點靈炁在主宰,貞心即心正之作為,可有為天下留有準則與典範。
其致之一也:致者乃盡天理之極。由天、地、神、谷、萬物、侯王;之所能清明、靜、靈妙、盈滿、繁生、準則、皆是由「道」的一點靈炁所產生而達到。
天無以清將恐裂:天若沒有『道』在主宰,清明將恐怕受崩塌。
地無以寧將恐發:地若沒有『道』在主宰,安寧將恐怕受廢覆。
神無以靈將恐歇:神若沒有『道』在主宰,靈妙將恐怕受消失。
谷無以盈將恐竭:谷若沒有『道』在主宰,盈滿將恐怕受枯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萬物若沒有『道』在主宰,繁生將恐怕受滅絕。
侯王無以正而貴高將恐蹶:侯王若沒有『道』在主宰,準則將恐怕受顛仆失位。
故貴以賤為本:貴為君王禮賢下士而有德,不自有其貴故曰賤。
老子云:「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善用人者為之下。」
儒云:「君子役人」。佛云:「欲求天上位,願做佛家奴。」
聖意皆明示成就高貴之內德,在於不自以為高,不自以為貴。
高以下為基:侯王替天行事而佈德,不以貴極九五之尊而自高,盡以謙下自處。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侯王謙冲自牧,自謂孤寡不穀乃不自以為是貴高之德。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侯王自謙而行孤寡不穀,此與民同心,與物同其性,與天下同其理,與聖人同其道,此大公之心即致一之妙。因此天下之人無不服,天下之物無不歸。能有此無非以不自貴高,處賤為本而成德,無非於此乎!
故致數輿無輿:嘗聞:積砂成山。聖人謙下之德猶工匠造車,輿未成由輪、穀、軸、衡、軛;其數具之名組合而輿,輿名雖有而軸軛而無所指,此乃不以自有而貴高之義。猶仁義禮智合而謂「道」,仁義可名而「道」不可名。因此達到數具成輿之實而無取以軸軛成輿之名。
不欲琭琭如玉:聖者或有德之侯王,不以琭琭如玉之希有與自貴。
不欲珞珞如石:亦不自視賤似山中之珞珞如石之多而自卑,盡皆貴賤相忘也。

趣譚一、
大道之根,原於無始,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大道至理,放諸四海皆準。三教宗師,一歸根;猶「唯識論」示諸佛甚深境界,非是凡夫二乘所知。若不解聖意此「得一」所引喻,易「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習氣擾濁心,故似彼而轉,有作是難。」
歷史見證;儒於齊魯嘉祥縣「曾子廟」前門坊上,仍保留著有「一貫心傳」的匾額。此印證孔門傳授心法,始言與末復合皆言「一理」。於「一貫心傳」即心法一理與此章之「得一」是同證之至理。
佛經之「心法妙渡」與「不二法門」皆談及「得一」之妙喻。其實老子所示:「得一」即是佛云:「一乘道」與「一乘法」。
法華經:「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演說諸法相,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坐,令入於佛道。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五祖弘忍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法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
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真實無虛之德,侯王無以正而貴高將恐蹶;即如善導大師慈心所告誡:「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嗔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雜毒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善導大師所說:「至」就是真,「誠」就是實。要一切眾生的身、口、意業,所修的解和行,依真實心中之自性。不應當虛心假意,外現賢善精進的相,可是內懷虛假,裏面是「貪嗔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內存貪欲、嗔恨、邪惡、虛假,並且奸惡狡詐,詭計多端,好惡成性,無法教改,所作所為如同蛇蠍。「雖起三業」,由於「外現賢善」,表面上有做好事,如修廟、造像。但這「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神無以靈將恐歇;涅槃經:「佛云: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何等為四:一者為勝他故,而讀誦經典;二者為利養故,而受持禁戒;三者為他屬故,而行布施;四者為於非想,非非想處故,而繫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惡果報。」

趣譚二、
高以下為基乃謙德也,謙者,屈躬下物,先人後己,以此待物,則所在皆亨通,惟修德君子能恆而有終。
老子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博。脩此三者,怨不作,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師尊慈示:「如果想要做佛,開始時一定要有個規統。這個成佛的規範,就是要溫、良、恭、儉、讓;時時刻刻都要謙虛自己的心,要尊敬他人,而不是說當我唸到佛號時,我才尊敬佛,或因為 祂已經成佛了,我才尊敬 祂,不是佛我就不尊敬;講明白一點就是要做到誠、信、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如果連這些八德、頂天立地的君子之道都還做不出來,那麼,就算你有再多的機智去鑽研佛經、聖經,沒有做到這些,其它都是空談。」
徒啊!你們要學習謙低的心,修道才會越修越快樂呀!道是很自然的,只要徒兒們慢慢的去發現,你就會覺得奧妙無窮啊!如果在佛堂裡沒有什麼人事的問題了,自然家庭也倉跟著圓滿。
在家裏跟在道場要一致,在佛堂對人家很親切、很好、很和藹,不要一回到家就擺了臉給家人看,這樣的家庭怎麼會圓滿?懂不懂啊?
你們這些年輕輩的,為師告訢你們,所謂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是奇形有相看得見的孝!在反方面來講,你們的父母生給你們一個四肢健全、五官都好的人,你如果不來立身行道,你就是不孝,聽得懂嗎?你要看一看,想一想哦!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嘴巴、你的牙、你的腳,是不是所做的事情都合乎道了?
趣譚三、
老子指引學人得一之要:昔之得一者:天得一、地得一、神得一;
得一:以尋根訪道,即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此正信希有之真皈依;
得一:以修身學道,即存養省察恢復天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之本來面目;
得一:以慈心行道,即達聖神功化,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
莊子曰:「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為者,天也。……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
者,悲夫!」【在宥篇】
堯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有一天,堯帝外巡,看到兩位人犯罪被抓起來。堯帝看了心想我的人民為何被抓,難道犯法了?就上前把事情了解清楚。結果一問之下,是因為他們偷了他人的東西。堯帝接著就問:「你們為什麼要偷他人東西?」這兩位犯人說:「因為上天久旱不雨,家裡已經沒有東西吃了,不得已才偷人家東西。」堯帝聽了很難過,他就對押解的差役說:「你把兩位放了,把我抓起來吧!」當時在場的人都很驚訝,怎可把君王抓起來?堯帝就說:「我犯了兩個大過失。第一,因為我沒有德行,所以才召感上天久旱不雨;第二,是我沒有把人民教好,他們才會偷人家東西。」堯帝至誠的反省懺悔,由此真誠心感動了天地,頓時烏雲彌漫整個天空,降下甘露。由於堯帝的真誠所感應上天,禍福確實有不可思議。
古聖之德以反求諸身而誠。壇經云:「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侯王自謂孤寡不穀,乃有德君王謙和之實:在說苑君道篇有二段,於修身之參學者可賞悅:
湯之時大旱七年,雒圻川竭,煎沙爛石,於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節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讒夫昌耶?宮室營耶?女謁盛耶?何不雨之極也,蓋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應人。

另一段:宋大水,魯人弔之曰:「天降淫雨,谿谷滿盈,延及君地,以憂執政,使臣敬弔。」宋人應之曰:「寡人不佞,齋戒不謹,邑封不修,使人不時,天加以殃,又遺君憂,拜命之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