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鑰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
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提要:
老子提示學人參學道德經,于此章從大成至為天下正,其中以「清靜」來融會並予通暢。若不尋求「歸根」即難以入「道」,是很容易迷於五色、五味、五音此一切外在假像,而令人心發狂,必難知止的定點焉談「靜」。
老子明示「歸根曰靜」,儒以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儘是異曲同工。既得道的「歸根」,佛家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其心地清澈,經由「博學」得歸根,心地轉化氣質可謂進修,「篤行」之行道,此可謂「複命」,「清」於有道之歸根;「靜」;於有德之複命,得清靜即可以為天下正。

闡釋:
體悟聖意必先明悉 天恩師德的因緣殊勝,唐 張九齡:形有萬殊,道以一貫。參學大道成就大德,要有謙恭,時以所不足不敢不勉的大成若缺,才無弊害;
想能成就「大」,先要有反求諸身以得自知之明。佛經提示:「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度量,尚不能測于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
參學時以若缺之自謙,誠敬問學而用之,則不會有弊害。有大盈之德,不外於謙沖自牧,虛懷若谷之若沖,肯移樽就教,不敢自是、自伐而自隔善緣,有此立德其達用是無窮盡。
圓滿人際和睦相處之妙方;大直若屈是尊重對方,韜光養晦的老二哲學。大巧若拙;老子以被褐懷玉、孔夫子以衣錦尚絅,以文釆不外露是大巧若拙。
處事妙方多年的友誼堪不住一句的抱怨,對於不二法門或聖理真傳,必定有不同見解,由於有各人的根基與福報,真理大道此生死大事是道本無言,不落語言文字諸戲論,無言之真即是若訥。
辯論若嬴了對方必傷到對方的立場與尊嚴,雖嬴其實是輸了自己的內涵與尊重,因此至理不辯而常真,故大辯若訥。訥:是不呈舌劍。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老子藉以外相有躁勝寒,靜勝熱,這些皆是天地間大自然的變化,主要以若屈、若拙、若訥就可超越俗見之諍辯,不敢妄談誰直語巧諸戲論。
佛陀於大涅盤經云:「如盲問乳,不知乳之正色,如無己眼,隨他問答,不達自心。」
達自心乃「入道」則「道」不弊、達自心以「行道」則「德」不窮。達自心儒以則近道矣。達自心者乃動而不動,如如不動的中心軸,因此先有明道之本原對真道與修德此不弊無窮的明確目標,再有存養省察而能若屈、若拙、若訥的實質修持內涵,有達自心的道與德兼備即直至聖神功化,此可謂清靜為天下正。

句解: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學大道成就大德時以學海無涯,以若缺則不敢有自是、自見、自伐、自矜的謙卑,其功用則不會有弊害。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學彌勒佛的肚大能容,即心胸的開闊,才能成就大盈之德,人際和睦使善法通達無碍,其用無窮。
大直若屈:聖人提示君子固窮;有歷經受枉屈,方能顯現其正直,。
大巧若拙:外行人易急於求速成,能下學而上達才有大巧妙慧,這盡由自認是拙笨而累積。
大辯若訥:大道至真不用懷疑,更不必予辯論,誰能歸根複命,參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的原點就是不言而言的木訥。本自具足之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仁者無憂,已至不惑、不懼、無憂則以若訥可解大辯諸戲論。
躁勝寒,靜勝熱:這是外在大自然的對治定論,亦是凡俗管見之所好終非究竟。
清靜為天下正:此乃真理終極的歸宿,弗知歸根至理難清,弗能道法自然此大智若迷必難有生命此終極價值這靜曰復命的天下正。
經鑰一、
參學道德經;學道而能成就大德,除非已沾受 天恩師德的殊勝因緣,入道者衹要在大道真傳,道統之天命宗師源由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此一道脈之傳。明白從尋道至辦道的融會與具足,不然都是欲大成必若缺;
(一)、尋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1章)
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第25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第52章)
(二)、證道: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第1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第25章)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第16章)
(三)、行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第34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第 81章)
(四)、辦道: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多少迷子因為好逸惡勞又對於大道真傳是門外漢而不自知,猶隅河招手,隔牆吶喊,甚至不解古德所云:一金分眾器之形,不變隨緣之道;萬匯雖分,還歸一總;歸家奉祖禰,了事還兒孫,雲水通方士,相期報佛恩,莫摘枝苗,須搜祖禰,豁爾而無明頓開,湛然而情塵自洗。這些的善導,衹好逞強諍大辯,猶如庭雀,焉攀鴻鵠之心?還似井蛙,豈測滄溟之闊?
不解群經之府乃眾義之都,古德描寫西來之的意乃脫出世之真模。大辯者好徇他求,如鑽冰而覓火;正如大涅槃經云:如盲問乳?不知乳之正色,如無己眼,隨他問答,不達自心。有此必難有福報契悟清靜為天下正是默傳心印的分緯。
以五常之道或五倫之德,甚至從個人五臟之軀,若以各執單一是難以有大成,因此大成是若缺,皆必要相互融和,故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德性之盈滿者是推恩於生命根源之造物者主,有此大孝是功成而弗居的若虛無之廣,使心靈的喜悅是無窮。
歷代聖佛是奉天之命直授真傳這大正直的人,可是曲高和寡不易被世人所認同,甚至要接受很多的枉屈,毁辱,最後才留下大直若屈的歷史典範。
聖佛仍拯救趨俗迷真者,指引學人修天爵是大有巧妙睿智者,可是多少人愛好人爵而存貪婪無厭的機心,不肯安守本份而好弄巧之機智,忽略修德要持守若鈍拙的憨厚。

經鑰二、
清靜為天下正:是此章的小結論,從尋根的惑解而不缺,得知要有「道脈傳承」脈絡之大盈,並且也歷經若屈、若拙、若訥的處世內涵,不能否定確是要接受大自然有躁寒靜熱生尅與對治,於漢 董仲舒:夫喜怒哀樂之發,與清暖寒暑,其實一貫也。
清靜為天下正:在《莊子天下篇》「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於《德充符》:「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清靜為天下正是有尋得歸根則可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於《德充符》:「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是言及心靈的解脫不再受生與死的桎梏,才是清靜為天下正的終極歸宿。
老子在《莊子.德充符》有一篇叔山無趾說:「我只因不懂事理而輕率作殘自身,所以才失掉了兩隻腳趾。如今我來到你這裏,還保有比雙腳更為可貴的道德修養,所以我想竭力保全它。」孔子對他的弟子說:「你們要努力啊。叔山無趾是一個被砍掉腳趾的人,他還努力進學來補救先前做過的錯事,何況道德品行乃至身形體態都沒有什麼缺欠的人呢!」印證清靜為天下正是談及心靈一件公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