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3、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是知古人參求,只在生死路頭討端的求究竟,非離此外,別於紙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當作奇特事也。所以達磨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以此心為一切聖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全悟此心則為至聖大乘,少悟即為二乘,不悟即為凡夫。若悟而不存,證而無得,即為超聖凡出生死之向上一路矣。
近代學人去聖逾遠,不見古人真實行履,向日用現前境界,生死岸頭一一透過,即此日用,不離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輕放過,便是真切工夫。即此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一一透得過處,便是真實悟門。即此悟處頭頭法法,便是真實佛法。非是聽座主撞鐘擊鼓,登華座,開大口,學野幹鳴,側耳低頭,閉目披衣時,方為佛法也。

14、吾學道人,所貴金剛正眼,爍破無明癡暗,煥發本有智慧光明。拈向現前日用,欬(ㄎㄞ)唾(ㄊㄨㄛ)掉臂,揚眉瞬目之際,拈匙舉箸之閑,頓顯自性無垢法身,是稱為得解脫人。即如空生悟般若時,涕淚悲泣對佛,自謂實無有得名阿羅漢也。一切世閑,所有諸法,豈有過此般若者哉。然般若非他,即吾人心鏡之光耳。永嘉云:「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方剖析。」上人號曰:「鏡心。」是以心為鏡耶,是以鏡照心耶。若以心為鏡,則老盧道:「明鏡亦非台。」非台則無鏡可寄,若以鏡照心,心本無相,又何從而照之耶。如此非心則非鏡,非鏡則非心,心鏡兩非,名從何立?如此則上人名是假名,名假則真亦非真,是則所讀之般若,又豈有文言字句,寄於齒頰之端耶!上人苟能悟此法門,則江光水色,鳥語潮音,皆演般若實相,晨鐘暮鼓,送往迎來,皆空生晏坐石室見法身時也。

15、嘗謂一切聖凡,靡不皆以志願成就世出世業,是知吾人有志於性命者,志出生死。有志于功名富貴者,志入生死也。吾師有言:「廣大智海,變而為生死業海,寶明妙性昧,而為貪嗔癡慢生死之業性。」由是觀之,吾人之性,真妄之源既已不二,苟知由貪嗔癡而入生死,即可用貪嗔癡而出生死矣。諺語有之:「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余居常每念勾踐因會稽之恥,志複吳仇,乃臥薪嚐膽二十餘年,衣不重彩,食不重味,竟滅吳以霸。吾學道人,視曆劫生死,幽囚困辱於三界牢獄,豈直會稽之恥,貪嗔癡慢,奪吾妙性之光,破我涅槃之宅,豈直吳仇。吾人怡然如飴,而與之嬉戲游宴於其閑,略無慚恥奮恨之心,可謂大不知本矣。其自視也,可稱大丈夫哉。

16、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跡,以其至虛而應萬有也。故老子有言:「不出戶知天下。」豈妄想思慮機變智巧揣摩所能及哉。所謂廓然大公,聖人之心也。古今智巧機變之士,自謂思無不致。智不可及,故飾智自愚,是心光未透,本體未明,墮於無明妄想網中,而將以為智大,若持螢火而與赫日爭光也。

17、老人驀拈拄杖趁之曰:「爾朝夕執侍,尚不自知生尊重想,又何以紙墨畫像為師範乎。」每親聞法教,如春風度耳,又何以紙上陳言為準則乎。爾自發心出家,求出離相,而不決志修遠離行,果真出家,實為生死乎。爾自心癡迷,向外馳求,不知頓歇狂心,為成佛秘要。區區執幻妄為真實,迷頭認影,了無出期,即老人坐向汝胸中,爾亦作熱病想耳。佛言:「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非外得,果能如此,可稱坐參,不勞遍禮知識,自入無量法門也,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又何以包裹老人為,爾自思惟,二六時中,除卻穿衣吃飯,迎賓待客,折旋俯仰,咳唾掉臂,雜談戲論處,如何是自己本來面目?者裏參透,許汝覷見老人一莖眉其或未然,對面千里。

18、夫道不在山,而居山必先見道,見山忘道,山即障根見道忘山。觸目隨緣,無非是道。此古德名言,永嘉之諦訓也。子今志欲居山,是見道而後居耶,是居之而後見道耶,若見道而後居,居則有住,住則道非真道。若欲居山而後見道,道本無住,住則道不在山也。子將以何為道,而又何所居也。子徒以山為山,殊不知日用現,身心境界皆山也。教云:生老病死四山所逼,又云五蘊山,又云人我山,又云涅槃山,然涅槃心也,人我境也。五蘊身心,乃生老病死之窟穴也。梵語涅槃,此云寂滅。幻妄身心境界,總屬動亂,原其本致,則真妄不二,動靜皆如。但以迷悟之分,故有聖凡之別,迷之則涅槃而成生死,悟之則生死而證涅槃。是知五蘊人我之山,元是涅槃安宅也。斯則一切聖凡出生入死,未嘗不居此山,而子之寢處長夜于此久矣。夫何今欲居之耶?若以欣厭取捨,為入道之資,是猶避溺而投火也。故曰:「我欲逃之逃不得,大方之外皆充塞。」又曰:「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入道之要;唯在歇狂心,泯見聞,絕知解,忘能所,息是非,寂滅此心。政不在逃形山谷,飽食橫眠,恣懶怠,長我慢,為道妙也。梵語頭陀,此云抖擻,以其能抖擻客塵煩惱耳。但淨其心,是諸佛道。

19、末法弟子,去聖時遙,不蒙明眼真正知識開示,往往自恃聰明,大生邪慢。不但以佛法知見淩人傲物,當作超佛越祖之秘,且複以世諦文言,外道經書,惡見議論,以口舌辯利馳騁機警,當作撥天關的手段,將謂閻老子定管束不得,亦不復知有世出世閑因果事。此蓋由不識自心,不知本法,於己躬腳跟下一步,了不干涉。徒恃癡狂,增長夢中顛倒耳。

20、嗚呼!世衰道微人,心不古,凡托跡空門,寄形袈裟者,靡不假我偷安,罔然不知出家竟為何事,將謂四事供養,應當受用,更不思生死大事,為出家兒第一要務也。古人出家專為生死一著,參師訪友,發明己事,然後向深山窮穀,草衣木食,支折腳鐺,煮脫粟飯,盡將從前業識影子,埽除蕩淨,不留一絲。單單的的提持向上一路,身如枯木,心似寒灰,直至大徹而後已,如此方稱佛之真子,方能報佛深恩。禪人今發大勇猛心,以住山為志,只須放下諸緣,心如牆壁,單提一念,直欲上齊古人,必以發明生死大事為期,不明不已,切不可效時輩作偷安計,為養懶資也。

21、餘曰:佛子諦聽。爾以何為大經?以何為淨業?爾以書寫紙墨為經乎?語言文字為經乎?以運動折旋為淨業乎?以點畫分佈為淨業乎?若以書寫紙墨為經,則市肆案牘無非大經,若以語言文字為經。則談呼戲笑世俗文字無非妙理,斯則本無欠缺。又何庸書?若以運動折旋為淨業,則日用尋常咳唾掉臂,無非觀音入理之圓通。若以點畫分佈為淨業,則迎賓待客,舉箸拈匙,無非普賢之妙行。如是則本自具足,又何別求。舍此而言法行,是猶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22、爾欲于無盡藏中,徒以區區生滅心行,指色相莊嚴為法行,求淨土之真因者。是以牛糞為栴檀,魚目為意珠也。況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爾欲以有限之四大,涓滴之身血,刹那之光陰,而欲寫無盡之真經,作難思之佛事,是猶點染虛空,捫摸電影也。爾其參之,如其未然,試向五老峰頭,諦觀山色湖光,聽鳥語溪聲,與毗盧老子坐普光明殿,與十方無盡身雲,刹塵海會。說法界普照修多羅時,有何差別。

23、出家已來,所有一切聞見知識,及發參求本分事上日用工夫。著衣吃飯,折旋俯仰,動靜閑忙,凡所經歷目前種種境界,微細推求,畢竟以何為向上事?再將推求的心,諦實觀察,畢竟落在甚麼處,凡有落處,便成窠臼,即是死窟穴。皆妄想邊事,非實際也。經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古人目為黑山鬼窟。正是參禪大忌諱處,何況以生滅心,粗浮想像,入究竟際,遠之遠矣。所謂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若將不舉心不動念。當作玄妙,又落玄妙窠臼。

24、有僧問趙州,如何是玄中玄。州云:汝玄來多少時。僧云:玄之久矣。州云:若不是老僧,幾乎玄殺。你看古人一語,如金剛王寶劍,斷盡凡聖知見。如是觀之,此事豈唇吻能道,紙墨文字可能形容。只在學人日用舉心動念處,諦實觀察,但有絲毫情見,乃至玄妙見解粘滯處,便是妄想影子。都落生死邊際,非離際也。離際之際,名為實際。實際無際,無際則不落聖凡邊際,聖凡不落,生死情亡。古人所謂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斷則無事矣。方名無事道人,事既無,又向甚麼處求玄求妙。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到此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大似啞子吃黃柏,難以吐露向人。

25、佛法禪道,種種取捨諸顛倒相,虛妄影耶。是知從上佛祖示人,只教歇卻狂心,不從他覓。所謂但自懷中解垢衣,何勞向外誇精進。又云: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若作聖解,即墮群邪。以上神通妙用,皆本分事無奇特故,即此一味平常,何用別求佛法。

26、夫忠孝之實,大道之本,人心之良也。安有舍忠孝而言道,背心性而言行哉。世儒概以吾佛氏之教,去人倫舍忠孝以為背馳,殊不知所背者跡,所向者心也。傳曰:「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人者仁也,性之德也。」由是觀之,論事親而不知人,不名為孝。論知人而不知天,不名知人。言知天而不見性,則天亦茫然無據矣。是則心性在我,則為本然之天真也。能知天性之真。則為真人。以天真之孝,則為真孝子。能以見性之功自修,則為真修。以性真之樂娛親則為妙行,以是為孝,孝之至矣。

27、佛者覺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覺性,尤見性之第一妙門也。原夫此性先天地不為老,後天地不為終,生死之所不變,代謝之所不遷,直超萬物,無所終窮,故稱無量壽,此壽非屬於形骸修短歲月延促也。吾人能見此性,即名為佛。且佛非西方聖人之稱,即吾入自性之真。而堯舜禹湯,蓋天民之先覺者,斯則天民有待而能覺,聖人生之而先覺,此覺豈非佛性之覺耶。孟子所謂堯舜與人同耳,所同者此也。能覺此性,則人皆可以為堯舜。人既皆可以為堯舜,則人人皆可以作佛明矣。嗟嗟!世人拘拘一曲之見,未遇真人之教,而束於俗學,以耳食為至當,無怪乎茫然而不知歸宿矣。

28、昔有孝子遠出,其母有客至,望子不歸,口齧其指子即心痛,知母憶念,遂即旋歸。且母齧指而子心痛,以體同而心一也。子能了見自心,恍然覺悟自心即母心也。以己之覺,以覺其母,以己之念,願母念之。母既愛子之形,豈不愛子之心耶。母若愛子之形,則形累而心苦。母若愛子之心,則形忘而心樂矣,且母子之心體一也。昔母念子,齧指而子心痛。今子念母忘形,而母心豈不安且樂耶。第恐子事心之功不篤,忘形之學不至,不能如母念子之切,感悅其母之心耳。故古之孝子,不以五鼎三牲之養,而易斑衣戲彩之樂。孝之大者在樂親之心,非養親之形也,世孝乃爾。儻能令母之餘年,從此歸心於淨土,致享一日之樂,猶勝百年富貴,使母時懷戚戚之憂也。是則彼雖富貴而親不樂,即樂而有所以不樂者存。今子以念佛而能令母心安且樂,樂且久。豈非無量壽耶,母壽無量,子壽亦無量。是淨土在我而不在人,佛在心而不在跡矣,子其志之。

29、佛言一切眾生,流浪生死,皆是妄想顛倒以為根本。顛倒想滅,肯心自許,便是了生死出苦海的時節也。妄想不休,生死難出。故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吾人果能頓歇狂心,便是出三界,破魔軍,露地而坐,稱為無事道人。鐵面閻羅老子,縱有狠心毒手,亦無打算摸索處,往來縱橫,自由自在。一大解脫人,恁麼時節即喚成佛作祖,亦不耐聽,又肯向廁溷中,與癡蠅作隊,偷腥撲臭耶。

30、出家兒要明大事;
第一:要真實為生死心切。
第二:要發決定出生死志。
第三:要拌一生至死不變之節。
第四:要真知世間是苦,極生厭離。
第五:要親近絕勝知識,具正知見,時時參請,承順教誨。
如教而行,精勤弗懈,不為五欲煩惱遮障,不為惡習所使,不為惡友所移,不為惡緣所奪,不以根鈍自生退屈。

31、佛祖出世,說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為本。般若梵語,華言智慧。
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體本來無染,故曰清淨。本來不昧,故曰光明。本來廣大包容,故曰虛空。本來無妄,故曰一真。本來不動不變,故曰真如,又曰如如。本來圓滿無所不照,故曰圓覺。本來寂滅,故曰涅槃。此在諸佛圓證,故稱為大覺;又曰菩提。諸佛用之,故為神通妙用。菩薩修之,名為妙行,二乘得之,名為解脫。

32、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鱗甲羽毛,普現色身三昧,此皆般若之真光,吾人自心之影事也。

33、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是知此一事外,皆成魔說,為戲論耳。是則諸佛全證若不出世,則辜負眾生。諸祖悟之而不說法,則辜負諸佛。凡有聞者,而不信不解不受不行,則辜負自己。負眾生者慢,負諸佛者墮,負自己者癡。斯則佛祖可負,而自己不可負,以其本有而不求,具足而不善用,譬如持珠作丐,可不謂之大哀歟。

34、入道因緣,門路各別,但隨夙習般若種性,淺深不一,有先頓棄文字,單提古德機緣話頭而悟入者。有先從教中親習種種修行妙門,而後拋卻雜毒。專依觀行而悟入者,如永嘉大師,於天臺止觀,頓見自心。如觀掌果,及見曹溪,如脫索師子。老盧極盡神力,剛道得個如是如是而已,此即從上知識第一個樣子也。玄禪人曆遍諸方,久依講肆,於佛乘教眼,已窺一班,若即其所窺,苟能剗去一切知見,文字習氣,於離文字外,佛祖向上一路,單提力究,日夜參求,參到佛未出世,祖未西來,一著冷地,向自己胸中忽然迸出,如冷灰豆爆,是時方信一切諸法不出自心。轉一切山河大地草芥塵毛皆為自己,如此任運。隨宜作法施因緣,是則名為開甘露門,向佛祖額上行也。若心志狹劣,將口頭殘茶剩飯,當作無上妙味,如此自救不了,又安敢言佛法知見乎。

35、老人因揭六祖識智頌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轉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此八句,發盡佛祖心髓,揭露性相根源。往往數寶算沙之徒,貪多嚼不爛。概視此為閑傢俱,曾無正眼覷(ㄑㄩ)之者,大可憫也。咸謂六祖不識字,不通教,何以道此,殊不知佛祖慧命,只有八個字包括無餘。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以唯心故。三界寂然,了無一物,以唯識故。萬法樅然,蓋萬法從唯識變現耳。求之自心自性了不可得,所以佛祖教人,但言心外無片事可得,即黃梅夜半露出本來無一物,即此一語,十方三世諸佛,歷代祖師,盡在裏許擘不破,故衣缽止之。即二派五宗,都從此一語衍出,何曾有性相之分耶。



36、世以忠臣孝子為第一義,且曰:「忠出於孝而始於事親。」語曰:「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夫天即吾人本然之天性也。人之於世百凡可假,獨事親之念最真,以出乎天性故也。吾人既稟此性,而為人,不知天性之本然,則不知人之所當貴也。誠能知人之可貴,則於一切虛浮雜染垢濁之事,自不敢留滯於胸中,以障本有之虛明。一複本明,則聖賢在我,故曰:「道不遠人。」此之謂也。

37、六祖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話頭,蘊在胸中。二六時中切切參究,參到一念不生處,忽然識得本來面目,方見老盧不吾欺也。

38、古人出家,特為生死大事,故操方行腳,參訪善知識,登山涉水,必至發明徹悟而後已。今出家者,空負行腳之名,今年五台峨嵋,明年普陀伏牛,口口為朝名山,隨喜道場,其實不知名山為何物,道場為何事,且不知何人為善知識,只記山水之高深,叢林粥飯之精粗而已。走遍天下,更無一語歸家山,可不悲哉。南海無涯,乃生死苦海之波流也。普陀山色,乃大士法身常住也。海振潮音,乃大士普門說法也。

39、吾人出家,單為生死大事,操方行腳,參師訪友,只為決擇己躬下向上一路,不明不已。故善知識單以此事示人,近來法門寥落,諸方罕聞此風,行腳到處,但鼓粥飯氣息而已。

40、聖人謂形為生累,故曰:「大患為吾有身。」故滅身以歸無,以其形銷而苦息矣。吾佛教化眾生,但以破我為第一義。入禪之要;不依形骸,不依氣息,一切皆離,其心自寂,心寂而樂莫喻焉。圓覺經云:「當觀此身四大假合,堅硬歸地,潤濕歸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

41、向上一路,乃出家人本分事。古人發足超方,只要究明此事。近代以來,概不知出家為何事,安可望為古人乎?

42、達磨西來,單傳心印,頓悟法門,正是頓悟此心,此禪宗心性真妄之旨也。若夫吾儒所宗,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所傳之心性。則曰唯精惟一,以精一為宗極。而有人心道心之別,此亦真妄之分也。但世教所原不出乎此,其曰道心,則不迷不妄之性也。其曰人心,則迷性而為情,世人但知用情而不知用性,但知波而知波原水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近則水原無波,習遠則逐波忘水。水尚不知,而況了達濕性無二乎,且如本一水也。而以醎酸苦辣和之,則淡性亡矣。其濕性則本無二也,是知眾味乃妄之變也,其濕性不可變也。不可變者真,可變者妄,若達濕性無二,則眾昧不可得而有也,所謂堯舜與人同耳。同者性也,不同者妄也。又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其可為者性也,不可為者習也。」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憨山大師 夢遊集開示:
1、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現成,不欠毫髮。爭柰無始劫來,愛根種子,妄想情慮,習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實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裏作活計,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萬語,種種方便,說禪說教,無非隨順機宜,破執之具,元無實法與人。所言修者,只是隨順自心,淨除妄想習氣影子,於此用力,故謂之修。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別有可修可悟者,以心體如鏡,妄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故曰:「想相為塵,識情為垢。」若妄念消融,本體自現。

2、不得直捷下手處,只在從前聞見知解言語上,以識情摶量,遏捺妄想,光影門頭做工夫。先將古人玄言妙語蘊在胸中,當作實法,把作自己知見。殊不知此中一點用不著,此正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3、蓋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屬悟,又何可迷。如今說迷,只是不了自心本無一物,不達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礙,故說為迷。一向專以妄想生滅心,當以為真。故於六塵境緣,種種幻化,認以為實。如今發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全要將從前知解,盡情脫去,一點知見巧法用不著,只是將自己現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現浮光幻影。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觀一切音聲。如風過樹。觀一切境界,似雲浮空。都是變幻不實的事,不獨從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慮。

4、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悟有解證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然吾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今之做工夫人,總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虛妄。將此妄想,誤為真實,專只與作對頭,如小兒戲燈影相似,轉戲轉沒交涉,弄久則自生怕怖。

5、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將去,逼拶到水窮山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此證悟也。此之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其餘漸修,所證者淺。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

6、古人最初發心,真正為生死大事,決志出離,故割愛辭親,參師訪友,歷盡艱辛,心心念念,只為己躬下事未明,憂悲痛切,如喪考妣,若一見知識;如嬰兒得母。儻得一言半句;開導心地,如病得藥。若一念相當,胸中了悟,如貧得寶。拌身捨命,陸沈賤役,未嘗憚勞。若二祖之安心斷臂,六祖之墜腰負石,百丈之執勞,楊岐之供眾。凡名載傳燈光照千古者,無不從刻苦中來。乃至過去諸佛,求無上菩提,捨身命如微塵數,無一類而不受身,無一身而不苦行,百劫修因,故感天上人閑。無量供養,乃至末法兒孫,猶受用白毫光中一分功德不盡。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者哉。痛念末法,去聖時遙,法門典刑,已至掃地。吾輩出家兒,不知竟為何事。生來只知懼饑寒圖飽暖。一入空門,因循俗習。游談終日。捧腹縱情。徒騁六根。備造眾惡。不耕而美食。不蠶而好友。虛消信施。唐喪光陰。竟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豈複知因果難逃,罪福無爽。一朝大限臨頭,如石投水,三途劇苦,一報五千,再得出頭,知更何日,與言及此,痛可悲酸。目擊時流,滔滔皆是。望吾人之修者,如披沙揀金,非曰絕無,蓋亦鮮矣。嗟乎!三界牢獄,四生桎梏,大火所燒,生死險宅,何由能濕猛焰離眾苦,至無畏處耶。非丈夫兒具靈根含夙骨者,不能奮發猛勇,一超直入,汝等幸爾生逢佛法,形寓袈裟,早值明師,六根完具,若不痛念無常,深思大事,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改往修來,晝夜精勤,早求出離,因循度日,縱放身心,大限到頭,悔之何及,嗟乎行矣。其無忘我臨岐叮嚀之言,以負吾自負也。

7、古人貴實證者,直欲於生死法中,親切勘破而已,非別有奇特處也。嘗見小兒怕鬼者,每於夜中行,恍然一物隨之,大生驚怖,雖慈母善諭本無,亦未之信,必待其自信不疑而後止。苟自至不疑之地,縱假鬼怖之,將一笑而釋矣。余昔遊塞上,同健兒乘馬夜行,道傍一石,馬忽見而大驚,幾墮地,爾乃頓轡奮力鞭策,繞石周行數十匝,仍引熟視良久,方縱逸而去,馬自是遇物皆不驚。余因是知道人遊生死險道,曆境驗心,必如是而後已。是故華嚴以善財表證,其所曆百城,參多知識,至於刀山火聚,亦遲回待勸而後入,及入之果得清涼大解脫門,此其策馬繞石,令其熟視之謂耶。由是觀之,佛祖殊無他長,蓋能熟視世閑相者耳。世人所驚怖者,非生死禍患乎?佛祖乃欲令人於中證無生忍,且又明言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噫此果何謂哉。苟非熟視自到不疑之地,吾意雖慈尊善諭,殆亦難免驚怖也。

8、佛祖憐湣此輩,特特出世一番,並無剩法與人,不過直指此心,令一切眾生,當下知歸。故毗盧老子,初坐菩提場,亦不過宣明過去十方三世諸佛此戒法耳。千華臺上,葉葉釋迦,亦不過稟明諸佛此心,宣傳此戒法,即四十九年搖唇鼓舌,波波挈挈,為人委曲周旋者,亦不過普令眾生,信受此戒法。及至末後拈花,天人瞪目而不知者,亦只迷此心戒耳,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乃至二十八傳,遞代授手,達磨西來,神光立雪,無言無說,蓋亦分明直指此心戒耳。輾轉六傳。至老盧俗漢子。柴擔下聞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蓋乃頓悟此戒,不從人得,不因師授,性自具足者也,又更有何奇特哉。及至黃梅印正,即解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此黃梅老人,亦不柰伊何。只得無語歸方丈,即三更密付。大似烏豆換人眼睛,豈此外更有奇特哉。

9、惟吾佛住世,說法利生,四眾人等,各皆得度,隨機教化,各有方便,普令獲益。譬若時雨,三草二木,無不蒙潤,隨分充足,各得生長。是故法有千差,源無二致。然以佛性而觀眾生,則無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觀佛性,則無一人而不可修。但眾生自迷而不知,又無真正善知識開導,故甘墮沉淪,枉受辛苦耳。所以盧祖初至,黃梅問何處人?答曰:「嶺南人。」黃梅道:「獦獠亦有佛性耶。」祖曰:「人有南北,佛性豈有二耶。」自此一語,如雷驚群蟄,流布人間,知之者希,悟之者鮮。是則嶺南為禪道佛法之源頭,爰自盧祖演化,道被中原而門庭之前,竟埋荒草,寥寥幾千載矣。談者皆謂非善根地,是不達佛性之旨耳。

10、六代祖師之所傳,總不出此幻網,三昧禪人安得而逃之耶。汝試諦思何因而落生死?何因而入母胎?何因而汩沒愛纏?何因而願出沉淪?何因而發足超方?何因而參訪知識?何因而履名山登福地,穿叢林入保社,今年而南海,明年而五台,後年而峨眉,汝將遍曆寰中,縱經塵劫,窮盡十方微塵國土,承事十方諸大知識,總皆不出幻化門頭,非究竟真實處也。然雖如是,喚作迷頭認影,不訪就路還家,苟能一步踏斷幻結,則無邊幻網,一時頓裂。無涯幻海,一時頓枯。無量幻業,一時頓消。無邊幻行,一時頓得。無量幻生,一時頓度。此則是名以幻修幻,所謂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者也。其或未然,則縱經三生六十劫,以文殊為父,觀音為母,普賢為師,而欲恃此親因,以求出生死事,遠之遠矣。

11、佛性善根,如草種在地,但有土處,莫不有之。若遇時雨,靡不發生,第雨有早晚,故生有遲速耳。人人皆有善根種子,若遇大善知識開導,如時雨降,則勃然生芽,抽條長幹,開花結實,鮮不成就。所謂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未有無因而招果者,此從上佛祖教化門頭,貴在觀根逗機,善為開導,使其自性成熟,非有別法。

12、忽然覷得父母未生前一點消息,便回視昔之種種顛倒,皆夢中事耳。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經證道三大前提:
得生:尋根是得生即有目標可入門。
重生:內修是重生即有過程與歷煉。
永生:行道是永生即有結論與成果。

壹、得生需尋根:
聖經:「我們務要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建立德行的事。」【羅十四:9】
聖經:「明哲人嘴裡有智慧;無知人背上受刑杖。」【箴十:13】
聖經:「謹守訓誨的,乃在生命的道上;違棄責備的,便失迷了路。【箴十:17】
有志尋求必有機會找到答案的根源;不尋求永在門外徘徊。
尋不著真理的究竟根源,就難有解開迷惑的煩惱。
真理是絕對而道理是相對,真理是信受奉行而道理是增廣見聞。
真理是一理心法;而道理是各自闡說。
聖經:「敬畏 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九:10】
聖經:「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
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20】
聖經:「深哉!上帝豐富的智慧和知識, 祂的判斷何其難測, 祂的蹤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
的心,誰做過 祂的謀士呢?」【羅馬書十一:33】
聖經:「這奧秘如今顯明出來,而且按著永生, 上帝的命,藉眾先知的書,指示萬國的民,使他
們信服真道。」【羅馬書十六:26】
聖經:「死亡和陰間也被扔在火湖裡;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
被扔在火湖裡。【啟廿:15】
聖經:「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
活。」【哥林多後書三.6】
聖經:「我們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何況萬靈的父,我們豈不更當順服祂得生
麼。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
在祂的聖潔上有分。」【希伯來書十二.9】
聖經:「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
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
【來11:16】
聖經:「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裏的正要怕他。」
【馬太福音十:28】
聖經:「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上帝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為有
屬靈的人,纔能看透。」【歌林多前書二:14】
聖經:「一切的罪和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總不得赦免。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
可得赦免。惟獨說話干犯聖靈的,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馬太福音十二:31】
聖經: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各書四:6】
聖經: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
【約翰福音六:63】
聖經: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各書二:26】
聖經:「上帝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

1、入門

聖經中提示三大綱要,與各宗教經典可有相互印證。
一、得生:得知生命之本原出於天不可易,謂如是住的聞道。
二、重生:重整生命的理念以存養省察,謂如是布施的修道。
三、永生:永恆生命的價值以達聖神功化,謂如是觀的行道。
上帝恩典將凡被 上帝的靈所引導,都是 上帝的兒子,則不必妄將自我宗教築圍牆,肯為真理起
回響,衹要肯接受真理的洗禮,使聖靈得救,則不枉然地沉淪為生命的孤兒或浪兒。

聖經:「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豫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彼後一:20】
聖經:「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
的信心是死的麼?」【雅二:19】
聖經:「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
在天上也要釋放。」【太十六:19】
聖經:「你們律法師有禍了!因為你們把知識的鑰匙奪了去,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阻
擋他們。」【路十一:52】

叩門;是智慧者尋師訪道,尋求能救靈魂的道。

開門;是奉天承運之明師,擁有天國的鑰匙能開啟聖靈的殿,使叩門者可進入之窄門。

聖經:「誰能常活免死、救他的靈魂脫離陰間的權柄呢?」【詩89:48】
聖經:「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人進羊圈,不從門進去,倒從別處爬進去,那人就是賊,就是
強盜。【約十:1】
聖經:「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
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七:14】
聖經:「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纔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他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你
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
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
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
西給求祂的人麼?」【太七:11】
聖經:「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麼﹖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
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
【林前六:19】

2、示現

聖經:「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
內。」 【弗四:6】
聖經:「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差我來者
的意思就是:祂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約六:39】
聖經:「耶穌大聲說:信我的,不是信我,乃是信那差我來的。人看見我,就是看見那差我來的。
我到世上來,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裡。若有人聽見我的話不遵守,我不審判
他。我來本不是要審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約十二:44】
聖經:「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
往父那裡去。」【約14:12】
聖經:「耶穌回答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祂那裡去,與祂
同住。不愛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們所聽見的道不是我的,乃是差我來之父的道。」
【約14:24】
聖經:「你們聽見我對你們說了,我去還要到你們這裡來。你們若愛我,因我到父那裡去,就必喜
樂,因為父是比我大的。」【約14:28】
聖經:「我從父出來,到了世界;我又離開世界,往父那裡去。」【約16:28】
聖經:「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人
子是父神所印證的。」【約六:27】
聖經:「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
【林前一:18】
聖經:「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
怯。」【約十四:27】
聖經:「耶穌回答說:凡栽種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任憑他們罷!他們是瞎眼
領路的;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太十五:13】
聖經:「他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
生報應他們;惟有結黨、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的,就以忿怒、惱恨報應他們。」
【羅二:6】
聖經:「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
奶,像纔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彼前二:1】
聖經:「因為我沒有憑著自己講,惟有差我來的父已經給我命令,叫我說甚麼,講甚麼。我也知
道 他的命令就是永生。故此,我所講的話正是照著父對我所說的。」【約十二:49】
聖經:「凡有血氣的都要見 上帝的救恩。」【路三:680】
聖經:「耶穌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
【約廿:17】
聖經:「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 神的兒女。」【羅八:16】
聖經:「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
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
勞。」【腓二:15】
聖經:「凡被 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上帝的兒子。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
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 上帝的兒女。」
【羅馬書八:14】
聖經:「迷路的羊。你們在天上的父也是這樣,不願意這小子裏失喪一個。」
【馬太福音18.14 】 

貳、重生

重生:是修道必經的過程,是如何改變氣質,該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
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重生:是有所不足,不敢不勉,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真誠懺
悔即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拯救靈魂免入極深的陰間。
聖經:「因為,你向我發的慈愛是大的;你救了我的靈魂免入極深的陰間。」【詩86:13】
聖經:「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麼?」【雅二:20】
聖經:「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他就當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行來。」
【雅三:13】
重生:是重整生活理念--於觸目遇緣,人在平凡中能承當 上帝活潑長存的道即是非凡之人。
尼哥底母乃是社會名聞,其所認知衹在亦外相之感觀來窺測聖意,這是難以契入實相真理之
奧義。

耶穌說:「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藉著 上帝活潑常存
的道。」

聖經:「耶穌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尼哥底母說: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
再進母腹生出來麼﹖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
進 上帝的國。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約3:6】
聖經:「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
【太十六:26】
聖經:「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就用
比喻對他們說: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自己心裡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
呢?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裡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
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
逸的喫喝快樂罷!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豫備的要歸誰呢?
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十二:15-21】
聖經:「或有人問:死人怎樣復活,帶著甚麼身體來呢?無知的人哪,你所種的,若不死就不能
生。並且你所種的不是那將來的形體,不過是子粒,即如麥子,或是別樣的殼。但神隨自
己的意思給他一個形體,並叫各等子粒各有自己的形體。凡肉體各有不同:人是一樣,獸
又是一樣,鳥又是一樣,魚又是一樣。」【林前十五:39】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十五年度講師精進 高雄市分會壇經作業
1、以何因緣促成壇經的行由?

答:壇經是 上天賜給世人開悟的心靈禮物,使大地有緣沾受 天恩。從中可
調適理念,感受:道不分國度、語言而了悟心法。
任何一部經典不外於有具足四因成熟,更要契合求道三寶的互應與殊
勝,經典是法句的結集,其主因必須有大智者的乞食(求法),有大德
者的布施(傳法)。促成壇經的行由,是有大智慧者韋刺史的入山請師,
更須要天命傳承一代祖師六祖的開示,因緣聚會始促成此部壇經的行由。

2、以何因緣可使刺史官僚、儒宗學士、僧尼道俗能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答:唯有道脈傅承,有一代祖師示現,及天命系統,佛佛所傳,師師密付,
經過三更受法之一代祖師,才使不同宗教信仰,儒宗學士,僧尼道俗,
同時作禮,尋求出離生死苦海之法要。

3、六祖對信眾都有一句善知識,這對有志學道者有何提示?

答:一代祖師以內在生命實相之平等,與佛陀所示:「大地眾生皆有如來覺
性」。此中暗示一代祖師,不以祖師自居、自傲。以重視眾生內在生命
實相,因此六祖皆喚稱信眾為善知識。

4、六祖的開章明義,對要闡述的講師如何表達?

答:一代祖師一句開章明義,非一般講師未經有實證實德者可住隨私意而解
說。體悟入道時,求道十條大愿有不量力而為,以及佛規十五條之責任
負起,古聖云:「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又云:「有諸己而後求諸人。」
諸多提示。因此開章明義,六祖開示大眾之「菩提白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段話語是六祖的修道心得結晶,也是整本壇
經寶貴的總綱,亦是開啟智慧玄門的寶鑰,這對當今修辦道者或講師,
只以感恩,珍惜,不可任意揣摩就隨口來闡述祖師功力心靈法語。

5、一客誦經對當今道者如何反照?

答:古人嘗云:「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衹知誦經而弗明經義,猶勤念地
形圖而未曾涉足過,此有虛無實。壇經所述:「誦經久不明,與義做讎
家。」另也提示了:「口說般若,不識舟自性般若,如幻如化。」因此
一客誦經,是引發大智者感觸而往拜五祖弘忍的助緣。有智者從中該了
悟,口誦金剛般若經,更需要尋求自性金剛般若。

6、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對開悟有何定義?

答:惠能一聞經語而開悟,開悟:是感受良多。經受諸多困逆,對珍惜生命
尊嚴就有直捷感觸,開悟是頓時解開心靈的盲點,開悟是激發尋求真理
的動力與信心。

7、五祖弘忍是一代祖師,為何口出惡言:你這獦獠,如何契悟出話義?

答:話由惠能一句衹求作佛,不求餘物的大志向,五祖以獦獠外相與作佛實
相之差異,讓六祖惠能試其慧根,而非祖師口出惡言。

8、五祖看徒眾總在左右,而令差惠能著槽廠,破柴踏碓八個餘月,對修道有何
啟示?

答:一代祖師悲智具足,看惠能根基深厚,深怕其他徒眾嫉妒,即令差惠能
著槽廠去,並破柴踏碓,使惠能能呈現位卑而慧高,付出利益大眾而任
勞無怨之真實修道風範。老子曰:「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9、五祖以何因緣促成喚諸門人總來,所開示大眾有何直示?

答:五祖已知後繼有人,因而拉開喚諸門人總來的序幕。一場戲的開演,必
已具有劇本演員,公案亦然。因五祖與惠能段對話:「吾思汝之見可用,
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
敢行至當前,令人不覺。」師徒之間已有默契。

10、為何徒眾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這對修道精進如何作解?

答:因真心修道者乃要為自己生命負責,眾等不澄心用意作偈,內心衹已後
依止秀師,外似尊前,其實是習性怠惰,不為自己生命負責所存留的弊
端。

11、徒眾總認為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為何與事實有落差?

答:五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行家心中感嘆與無知者的讚嘆,這對事態真
象有落蒫,無知者的讚嘆對事態真象是無助。現今社會亂象來自於茫
然的投入,或盲目的奉承,很容易積非而成是,誤導無辜。

12、神秀身為教授師,為何遍身汗流?

答:諸人不呈偈,而且在五祖寄望之下備受莫大得壓力,因為神秀還落在
得失之間的衝擊,使他心中恍惚、坐臥不安而遍身汗流。

13、神秀以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對修道者有何啟示?

答:一位為生命負責的人,不好求他人供養與禮敬,因為五祖向諸弟子們
訓勉,生死事大,學道不可終日只求福田,要如何求得生死苦海之大
事。所以說:生死事大,主要是要如何使自性不迷,才能出離生死苦
海,這重要的課程沒辦法達成,只修個虛名假相的教授師,如此是有
感自愧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這也正提示了修道人要懂得自愧以懺
悔,使理性有再成長的空間。

14、五祖為何已知神秀入門未得?

答:因為五祖喚諸人們總來時,直接提示了: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
見,神秀沒辦法當下呈心所見之偈,五祖當然肯定神秀入門未得。

15、五祖已知入未得為何又令門人炷香禮敬?

答:這是五祖領導統御的大智慧,讓神秀有立場讓徒眾們有尊前的依循,
建構完美的道場倫理。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鑰、三
淵兮,似萬物之宗:老師叮嚀:「百川匯海、終歸一源。只要真修真辦,人虧天終不負‧在
未來魚龍百變的道局中,還是堅守自己的使命與責任。」

淵兮,似萬物之宗:明教嵩和尚曰:「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
也,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禪林寶訓】

淵兮,似萬物之宗:「道」是極深寂靜,其實能化育萬物,而為萬物所依歸。
中庸:「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道之歸根,德之復命,惟有道德是造
就偉大之根本宗旨。就因為道生萬物而不自有,所為而不自恃,長而
不宰是長養無宰制粘縛,故曰:「似萬物之宗。」或,似,皆不定之
辭。老子惟恐世人將言語為實,不肯離言體道,故以此等疑辭以遣世
人其執耳。

淵兮,似萬物之宗:俗云:「木有本,水有源。外出倦鳥尚知歸窠,人生確是
過客,那何處是祖家?」
李太白云:「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
為歡幾何?」

淵兮,似萬物之宗:佛云:「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
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
名為客義。」 【楞嚴經】

淵兮,似萬物之宗:「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
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貴之;仁之所在,
天下愛之;義之所在,天下畏之。屋漏者民
去之,水淺者魚逃之,樹高者鳥宿之,德厚者士趨之,
有禮者民畏之,忠信者士死之。」【說苑】

淵兮,似萬物之宗: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也者,物之動莫不由道也。」

挫其銳:老師叮嚀:「不能攬權霸勢,損傷到修道的清名,傷害到無辜的後學,
善自護持,勿負 天恩的浩蕩。太執著人事的是非和外在
名相、終日栖遑辦道事務、卻不能迴光返照於自性的本覺。」

挫其銳:當會遭遇一切的困逆,主因在於其為人處世的態度,自恃其智過人就
自以為是而銳氣凌人。當嚐受挫折時,自然就會收斂而反求諸己以重
視內德修養。
想造就德行必須依循老子所提示:「生而有,為而恃,功成弗居。」
有實質能力者,其風範是金鍍金。
即老子所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挫其銳:是韜光養晦,不露鋒芒。銳,即剛勇精銳。謂人剛銳之志,勇銳之氣,
精銳之智,此皆無物可挫。唯有道者能挫之,故曰挫其銳。
挫其銳:子路將行,辭於仲尼,曰:「贈汝以車乎?以言乎?」
子路曰:「請以言!」
仲尼曰:「不強不遠,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無禮。慎此五者,可以長久矣。」
子路治蒲,見於孔子曰:「由願受教。」孔子曰:「蒲多壯士,又難治也。然吾語汝,恭以敬,
可以攝勇;寬以正,可以容眾;恭以潔,可以親上。」【說苑卷七政理】
挫其銳:孔子謂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長劍。」
孔子曰:「非此之問也,請以汝之
所能,加之以學,豈可及哉!」子路曰:「學亦有益乎?」

孔子曰:「夫人君無諫臣則失政;士無教交,則失德;狂馬不釋其策,
操弓不返於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
毀仁惡士,且近於刑。君子不可以不學。」 【說苑卷三】

挫其銳:子路持劍,孔子問曰:「由,安用此乎?」子路曰:「善,古者固以善之;
不善,古者固以自衛。」孔子曰:「君子以忠為質,以仁為衛,不出環堵之內,
而聞千里之外;不善以忠化寇,暴以仁圍,何必持劍乎?」
子路曰:「由也請攝齊以事先生矣。」【說苑卷五】

解其紛:孔子之宋,匡簡子將殺陽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圍孔子之捨,子路怒,
奮戟將下鬥。孔子止之,曰:「何仁義之不免俗也?夫詩、書之不習,禮、樂之
不修也,是丘之過也。若似陽虎,則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子
路歌,孔子和之,三終而甲罷。 【說苑卷十七雜言】

解其紛:解開一切紛諍擾亂。紛;謂是非紛擾,即百氏眾口之辯也。然各是其是,
各非其非,此皆無人解之者。唯有道者,以不言之辯而解之,所謂大辯若訥。以道
本無言,而是非自泯,故曰解其紛。

古云:「治世位不可越,職不可亂,百官有司各務其刑。上循名以督實,下奉教而不違。
所美觀其所終,所惡計其所窮。喜不以賞,怒不以罰,可謂治世。」

和其光:和其心德之光,不敢自命清高或索隱行怪。和;混融也。光;智識衒耀於外。即所謂飾
智驚愚,修身明汙者,是也。唯有道者,韜光內照,光而不耀。所謂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
察察,我獨悶悶,故曰和其光,與俗混一而不分。

同其塵:若無眾生,即無佛可成,若離塵俗,即無德可立。關尹子云:「魚欲異群魚,捨水躍岸
即死。虎欲異群虎,捨山入市即擒。聖人不異眾人,特物不能拘爾。」

同其塵:物我二忘,不自我標榜。不是知音,徒勞側耳。佛為渡化眾生而放下身段,為除糞共汝
作。引渡小乘入大乘謂除糞。除糞、喻修斷見、思、二惑。二乘教義本通進大乘,二乘所作亦漸
趨入一乘,以教法之力,輔助其斷煩惱,故曰:「我等二人亦共汝作。」同其塵即脫瓔珞細軟上
服;謂拋棄虛榮尊位為除糞。同其塵猶慈心者為救沉溺污海之人也要沾污,可是其內心是光明
的。

同其塵: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
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
二人亦共汝作」。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
其父見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汙穢不淨,即脫瓔
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麤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語諸作
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法華經】

此段明言隨順誘引,二人者喻二乘之教義。三乘至理本通一乘,於此未明言,故云:密遣。憔悴
無威德:喻小乘功德缺乏莊嚴法相。除糞、喻修斷見、思等惑。二乘教義本通大乘,二乘所作亦
入趨一乘,而教法之力亦能助斷除煩惱,故曰:我等二人亦共汝作。窮子先取價後除糞者,即循
循善誘使之信立而道生,喻先得聞思之慧,後起修慧也。

同其塵:老師叮嚀:「末後了,個人要自我了超、對所有的「恩」「怨」「情」「仇」「冤」
「親」,都要不攀緣;而在隨緣中了脫這一切的罣礙,方能真正超脫自
在!凡夫修道,一時無法如古德聖哲那樣無所住而生其心,那麼且學會在
生其心而無所住吧!」

同其塵:重視並護持倫理道德;子路為蒲令,備水災,與民春修溝瀆,為人煩苦,故予人一簞
食,一壺漿,孔子聞之,使子貢復之,子路忿然不悅,往見夫子曰:「由也以暴雨將至,恐有水
災,故與人修溝瀆以備之,而民多匱於食,故與人一簞食一壺漿,而夫子使賜止之,何也?夫子
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仁也,由也不受。」子曰:「爾以民為餓,何不告於君,發
倉廩以給食之;而以爾私饋之,是汝不明君之惠,見汝之德義也,速已則可矣,否則爾之受罪不
久矣。」子路心服而退也。

同其塵:古今聖賢以車同軌,書同文。世俗無知,妄分三教,不識千燈處一室必共明,萬法循一
理而共聖。不參至理伭微,妄執是非人我,尋枝摘葉,鼓舌誇唇,逞臂著迷,盲修瞎煉,後之學
者,盡被鼓引而不悟,則與同其塵相悖矣。

湛兮,似若存:能造化天地萬物,湛兮,似若存是隱藏一股可思議的力量存在。
壇經:「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心淵湛寂,其體湛然動,雖用而無跡。湛:清虛,隱藏。
佛云:「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楞嚴經】

經鑰、四

吾不知誰之子:老子做世人的墊腳石說:「天地萬物是從那裏產生的,答案是深可測。」
六祖惠能說:「說似一物則中。」
古云:「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夫一能應萬、無方而出之務者,唯有道者能之。【呂氏春秋】
可細心領悟自己切身問題,念頭從何處起,又是誰在掌控念頭,又誰是主導臟腑的功能?既有此
身軀從各臟腑及眼耳鼻口,是誰設計與佈置?單以口中上下二十顆乳齒,到永久齒二十八顆之變
化,其生長的時間,及每支牙齒與舌共扮演者發音成言或嚼食之各樣角色,該如何得取理解?犬
齒負責撕裂,大臼齒負責研磨,為何有如此玄妙造型與產生?單以自身小軀體就臆測出造化諸
多之玄妙,怎可打趣對於深高莫測而任意懷疑 造物主?故吾不知誰之子?
老子讚嘆造物主有其不可思議,造化天地萬物,運行日月星宿是從何而產生?謂不知誰之子。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俗云:「近近目前」玄意已言明,惟有緣入道者,會皆大
歡喜並信受奉行。

從前有一位師父參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參了多年,未能開悟。後來碰到一位大德,請他
慈悲指示個方便。大德問:你參什麼話頭?他答道:我參如何是我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大德
道:你參得太遠了,應向近處看。他問:怎麼向近處看?大德道:不要看父母未生前,須看一念
未生以前是什麼?禪者言下大悟。

象帝之先:老子提示學人,如何從學道中尋得諸祖相繼之道根,從有形之自身,深思整體架構是
如何生發?再而體悟象之先此無形靈炁的宗源,始棄本逐末,迷失本來面目而奔逐狂途,致使
竛竮,流浪生死之憾。

古云:「未有天地先有道。」象帝之先者神靈也,即有此自己的本來面目之先。
說苑修文篇:「神靈者,天地之本,而為萬物之始也。」

泐潭洪英禪師說:「諸祖相繼,至於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語言,豈不是先
聖方便之道?自是當人不信,卻自迷頭認影,奔逐狂途,致使竛竮,流浪生
死。」《五燈會元》

古德云:「道由心悟,不在言傳,近年以來學此道者,多棄本逐末,背正投邪,不肯向根腳下推
窮,一味在宗師說處著到,縱說得盛水不漏,於本分事上了沒交涉。古人不得已,見
學者迷頭認影,故設方便誘引之,令其自識本地風光,明見本來面目而已。」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鑰第四章:

經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
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聖人示現人間以代天宣道,即傳達萬物之母的心語:「道:有名是萬物之母。又云:道者萬物之
奧。」
道:是萬事萬物之總歸,若不能感受先聖方便之道,闡述道是生命的根源,因而迷失本來面目。自是
當人不信,卻自迷頭認影,奔逐狂途,致使竛竮而流浪生死,豈不哀哉!

耶穌聖人也明確提示世人:「太初有道,道與 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經鑰、一
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因緣,必有不同的需求。豁達者祇問其達用與通權,道與德是成聖成佛之必存,是乎,非是乎,惟其自擇。
關尹子云:「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高之存金玉,中之存角羽,卑之存瓦石。是乎,非
是乎,惟置物者知之。一陶能作萬器,終無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作
萬物,終無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老子以道德成就者來闡述「道」,道冲即述「道」猶一乾坤大袋,當滙集眾之所認知,往此乾坤袋任爾怎麼裝塞,總是塞滿,故用之或盈。「道」淵兮,太深奧了,像似一切萬物的宗根。祇要心中有道,可挫己銳氣,可解開一切的紛諍。心中有道,是與人和睦共處,聖佛為拯救世人也要在塵俗共存,故曰同其塵。湛兮是清虛大化,於萬物所呈現,潛在一股微妙的生機又不留痕跡,即湛兮,似若存。老子為「道」做見證說,我知造化天地萬物所潛在這一股靈炁的微妙,最好從有象的物質面,去領悟象帝之先,此已潛在這一股無形生生息的生命精神面。

1、布袋和尚一首詩偈:「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將一袋裝。
畢竟有收還有散,放寬些子又何妨?」
2、「道」好比一有形的乾坤袋,若將大地一切萬類萬物,山河大地,日月星宿,統統裝入此乾坤袋
是裝不滿的。故老子提示說:「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3、將大地一切凡有血氣者,以成名為哲學家、科學家、物理學家、聲樂學家、中外醫學家、宗教學
家、或有聲如世界各國語言或方言,或者無聲之手語,將各各學家以大滙合而用之,是 上帝創造
宇宙間的沙塵一粒而已,可謂用之或不盈。
4、科學家:是藉宇宙間一切假相,加以揣摩探測,將己做所認知而表述。
5、宗教家:除非是奉天明命所示現人間之聖佛,始有佛佛惟傳,師師密付才是契合自性般若的宗教
家。嘗聞頓教法門,即從上來默傳吩咐宗通之道統源流。入門未得者是慧目未開,雖勤於滙集歷
代聖佛所開示,憑己根性所體悟而弘揚,如此者祇沾名是宗教家,其實是多頓積古人之糟粕而
已。

嘗曰:「學貴宗通,言必會意,以意逆志則得之矣,其語言文字糟粕耳,豈能開人之慧目乎?」
【高僧傳】
楞伽經通義:「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了義。故謂之佛語心品,祖師達磨,以付二祖曰:『吾
觀震旦所有經教,《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為心法。如醫之有
《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盤走珠,如珠走盤,無
不可者。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非愚無知,則狂而已。近歲學者,各
宗其師,務從簡便得一句一偈,自謂子證。至使婦人孺子,抵掌嬉笑,爭談禪
悅。高者為名,下者為利,餘波末流,無所不至而佛法微矣。譬如俚俗醫師,不
由經論,直授方藥,以之療病,非不或中,至於遇病,輒應懸斷死生,則與知經
學古者,不可同日語矣。世人徒見其有一至之功,或捷於古人,因謂難經不學而
可,豈不誤哉!《楞伽》義趣幽眇,文字簡古讀者或不能句而況遺文以得義忘
義,以了心者乎?此其所以寂寥於世幾廢而僅存也。』」【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真俗不二:「法師說法極好,心中不離煩惱,口談文字化他,轉更增他生老,
真妄本來不二,凡夫棄妄覓道,四眾雲集聽講,高座論義浩浩,
南座北座相爭,四眾為言為好,雖然口談甘露,心裏尋常枯燥,
自己元無一錢,日夜數他珍寶,恰似無智愚人,棄卻真金擔草,
心中三毒不捨,未審何時得道?」【誌公和尚十四科頌】

老子曰:「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淵乎其不可測也。形德仁
義,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
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哉!猶不
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古
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莊子天道第十三】

6、醫學家:是將軀體臟腑有所失序的機能,因病變而加以復原,但終究挽救不了死神來臨的命運。

經鑰、二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於儒家古聖也明言:「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
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猶學生看老師;叔孫武叔毀仲尼。
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
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
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
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
升也。【論語子張篇】

*子夏問仲尼曰:「顏淵之為人也,何若?」曰:「回之信,賢於丘也。」曰:「子貢之為人
也,何若?」曰:「賜之敏,賢於丘也。」曰:「子路之為人也,何若?」曰:「由之勇,賢
於丘也。」曰:「子張之為人也,何若?」曰:「師之莊,賢於丘也。」於是子夏避席而問
曰:「然則四者何為事先生?」曰:「坐,吾語汝。回能信而不能反,賜能敏而不能屈,由能
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為也。夫所謂至聖之士,必見進退之利,屈
伸之用者也。」【說苑】

猶聖人看上天;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中庸】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法華經:「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方便品】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有些人打趣的發問說:「 上帝是創造宇宙,生育萬物,那 上帝又是
誰創造的?」古代聖人也明示:「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也。」永嘉大師也直示:「把
火燒天徒自疲。」古代聖人是奉 上帝之明命而示現人間,世人對於聖佛之心法就很難捉摸,
怎可違反聖人對 上帝的尊崇而自我調侃?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臨濟禪師說:「何謂法,法者是心法,心法無形,貫通十方目眼現用。
人信不及,便乃認名認句,向文字中求其意度,與佛法天地懸隔。」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世人何深思以自問,對於三代之前的祖先,可否述出詳情?三代之前
的祖先,其姓名種種就說不出所以然,怎可任意打趣而自擾靈智,自斷善緣?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何不反求諸其身,單從自身軀體找點答案,細心自問指甲是怎樣生出來
的?指甲的材料是怎樣結合?又如何從指甲中所藏有玄機如何來解密,單以一片指甲就可斷定
出明確的健康與個性?若無緣接觸高人指點,怎能得知其玄妙?以指甲上的一小問題就用之或
不盈,豈可任意打趣或妄自高論其餘?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鑰

經鑰:二

* 參禪不立志,若鳥束雙翅、日日欲飛空、時時還在地。
猶自恨天高,長年弗如意,只得頭虛白,終難成一事。
內尚賢:心生爭競之端,自有勝負之亂,三毒不易消。心物自蔽。
外尚賢:心生人我之念,自有嫉妒之弊,四相不易除。身物自染。
凡夫所崇尚: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田獵而令人心發狂。
內外不尚賢:爭執事端自息,藥在「不尚」也,迷人向外尋覓而尚慕也。
不貴難得之貨:聖人以道之尊,德之貴。「貨」好利也,「利」盜之招也。
古聖云:「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顏淵篇】
不見可欲;不被名利所惑,不見名利可欲,自能安其志。
人欲者:人心妄想思慮之過患也。
使心不亂:自能安心定神。

4、
老子以不尚賢指引世人,重視內德修養的明確方向,一但違悖了道德,即是蹧蹋了生命。惟
有入道即有道於心,行道以德全其身。古云:「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尤人。」因緣共聚,各有
不同的潛力與該扮的角色。古聖云:「居上不驕,為下不倍。」上位者有德驕恃,後人弗敢叛
逆而唾棄。

能令人感恩禮敬與依循,是一件任重道遠的神聖使命。若衹随者歲月增長的時長老,儘如滿口
熟暢歌訣,多年來僅抱著一堆未成熟的種子,雖勤於播種,卻又少去印證求實,無異力小而任
重,也似烏獲之智。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言不勝其任
也。

內德成長是不可忽略了佛規禮節;謙恭和靄,責任負起,不量力而為,這對於內德修養與和睦
共處若有缺陷,不識真我,此我為誰?衹把佛說的語言、文字、及祖師玄妙語句,當作自己知
見,一但正眼不明,抑且墮落外道邪見,名雖學道,翻成地獄種子,當遇著名人達士,一目百
碎,既非微妙玄通之士,怎能服眾?怎能集天下英才而發揮之?何不令人傷感。

千經萬論只說此,前後聖作用方便妙門亦只指此眾妙之門,衹要天命明師將鑰匙開寶藏鎖,
門既得開,觸目過緣,萬別千差無非是自己本分事。要透生死,心地開通,認得其中有湛然不動
之源,怎敢與眾違欲與道乖方?

*此我為誰?即今當下你能視、能聞、能言、能嗅、能執、能走者即是。此即是佛,不必胡疑。
我若哄你,我定墮地獄。不可聽諸方野狐精,教你抱語句混參,瞬息五年十年虛度。總之諸方不曾
有真見識,以訛傳訛,互相授受欺瞞不少。【心燈錄】

*「何謂法,法者是心法,心法無形,貫通十方目眼現用。人信不及,便乃認名、認句、向文字中求
其意度,與佛法天地懸隔。」【臨濟禪師】

*「語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此言道在日用至近而知之者希,古人謂除卻著衣喫飯,更無
別事,是則古今兩間之內,被穿衣喫飯瞞昧者多矣,儻不為其所瞞,則稱豪傑之士矣。學道之
士,不必向外別求玄妙,苟於日用一切境界,不被所瞞,從著衣喫飯處一眼看破,便是真實向上
工夫,有志於道者,當從日用中做。」【憨山夢遊集卷四】

*「千七百句,雖有差別,然總是拈花一義,總歸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若離此則邪魔外道。」
【心燈錄】
*「二乘如焦芽敗種,不能發無上道心。」【維摩詰經】

*「為愛尋光紙上鑽,石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白雲禪師】
*「今之參學者,才出眾來,只欲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填作修行,不知多了知解反成毒藥。」
【黃檗禪師】
*「我沒有和虛謊人同坐,也不與瞞哄人的同群。」【聖經詩廿六:4】

*「一句責備話深入聰明人的心,強如責打愚昧人一百下。」【聖經箴十七:10】

*「野狐精怪混入宗門,到處詐稱知識,妄立宗旨,各黨師門,互毀盟主,是非蜂起。本無師承,
不信真參實悟,不謁諸方明眼宗匠,妄執己見,輕白登壇,也學拈搥豎拂。舉古諭今,胡言亂
道,惑動聾瞽,大家唱和。久而久之,集成一本糟粕,遍地流布,惹得癡蠅,朝鑽暮嘬,蘊成一
肚醃臟,以當醍醐,忽然遇著名人達士,一目百碎,只可作話柄談耳。」【語嵩和尚語錄卷八】

*「吾人為佛弟子,不知吾佛之心,處人間世不知人倫之事,與之論佛法;則儱侗真如,瞞頇佛性。
與之論世法;則觸事面墻,幾如禱昧。與之論教乘;則曰枝葉耳,不定尚也。」
【憨山夢遊集卷45】

參禪須開宗眼;閱教須明教義。此當人腳跟下事,切忌自瞞。自救不了,諍論奚為。耽著鬼家活
計,與入海算沙相較,其能免於五十百步之誚乎。【夢遊集】

*「若心外有法,是為外道邪見非正法也。達摩西來單傳心印亦是方便。所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
言直指早是曲矣。末法學人不達自心,專向外求,到底絕無真實受用,及有志參究向上事,不知
本來無法,不了自心一味真實,更要別求玄妙,如此用心不唯正眼不明,抑且墮落外道邪見,名
雖學道,不知翻成地獄種子豈不哀哉。」【憨山夢遊集】

*「今無明眼知識印證,若不以教印心,終落邪魔外道。但不把佛說的語言、文字、及祖師玄妙語
句,當作自己知見,必要參究做到相應處。」【夢遊集】

*「向道不難,而難於發心,道不難學,而難於外求,道不難會,而難於揀擇,道不難入,而難於自
足,道不難悟,而難於求玄,學道之士,於此一一勘破,不被人瞞,心曠神怡,翛然獨步,此之
謂玄通之士也。」【夢遊集卷四】

*「千經萬論只說此,前後聖作用方便妙門只指此,如將鑰匙開寶藏鎖。門既得開,觸目過緣,萬別
千差無非是自己本分,合有底珍奇,信手拈來,皆可受用。要透生死,除非心地開通,此個公
案,乃是開心地鑰匙子也,只要明瞭言外領旨,始到無疑之地。」【圓悟禪師卷下】

*「聖諦義中有世俗諦,若道是二,為什麼世俗諦中無聖義諦?到這裏若無透關眼透出機關,未免瞞
瞞頇頇儱儱侗侗去也。還知箇裏麼,直如明鏡當臺明珠在掌,舉無遺照萬象歷然。雖四序遷移,
其中有不移易一絲毫之體。雖萬機齊赴,其中有湛然不動之源。以此撥轉路頭,隨機應感,諸人
若也不見。設使千聖出頭來,也摸索不著。倜儻衲子出來,眼似銅鈴口似懸河,也說他不得,也
覷他不著。」【圓悟禪師】

*湛堂曰:「惟人履行,不可以一詶一詰,固能盡知。蓋口舌辯利者,事;或未可信。辭語拙訥者,
理;或不可窮。雖窮其辭,恐未窮其理。能服其口,恐未服其心。惟人難知,聖人所病。況近世衲
子,聰明不務通物情,視聽多只伺過隙,與眾違欲與道乖方,相尚以欺相冒以詐,使佛祖之道,靡
靡而愈薄殆,不可捄矣。」【禪林寶訓】


經鑰:三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好利盜之招也,格物是功夫,物格是功力,外在一切財物雖高貴,
總不及人格尊貴。世人若以擇手段多詐領不該得的薪俸,這無異已是薪資的奴役,已賤賣人格
尊嚴。因此老子提示以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而全其節操。

*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出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
公,景公未之行而賜我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辭而行。【說苑】

曾子衣弊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覆往,又不受,使者
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
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說苑】

*孔夫子晉見齊景公,景公把廩丘送給他做食邑,孔夫子拒絕不受。出來對弟子說:「我聽說有德之
人,應當在立了功勞之後才接受俸祿,我現在遊說景公,景公沒有實行我的主張,卻賜給我庫丘,
他真是太不了解我了,於是辭別齊王,離開齊國。」

曾參穿著破舊的衣服上山耕種,魯國君王派使者前去多賜給他釆邑,說:「請你用這為自己添製衣
服,曾參卻不肯接受。」使者回去之後又轉來,曾參仍然不接受。使者說:「您並沒有求助於人,
是別人主動送給您的,為什麼不肯接受?」曾子說:「我聽說,得了別人東西的人怕別人,給予別
人東西的人盛氣凌人。即使君王賜給我東西之後,不以驕橫的態度對待我,我能夠不怕君王嗎?曾
子始終不肯接受。孔子聽到此事說;「曾參的話,足以保全他的節操。」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上位之人不貪好名利財貨,民心自然亂。內心世界惟己知之,可見不欲是
物格。人格的高貴是道德為基準,清掃伕滿身雖是污垢,可是其心靈不亂更是潔淨的。心靈空虛
者,喜以掩飾,藉以滿身佩帶鑽石翡翠,但總不及持守道德人格為高貴。

*文王曰:「其治如何?」太公曰:「帝堯王天下之時,金銀珠玉不飾,錦繡文綺不衣,奇怪珍異不
視,玩好之器不寶,淫佚之樂不聽,宮垣屋宇不堊,甍桷椽楹不斲,茅茨之蓋不剪。鹿裘禦寒,布
衣掩形,糲粱之飯,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織之時,削心約志,從事乎無為。」
【六韜】

*易云:「亂之所生則言語以為階。」聚愚人而語道,則終身而不聞。故易云:「知機其神乎。」言
道德而不行者。猶飢而不食。行道而不樂者。猶食而不甘。樂道而不終者。猶甘而不飽也。故樂道
終則神明暢。甘食飽則形氣充。故世人但知以食充形氣。不知以道德泰神明。【真言要決】

是以聖人之治:聖人是專治世人心靈的調御大夫,處方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守德遵禮可斷妄想
思慮之心,世人尚賢而毀棄根本,拔本塞源而救其弊。
虛其心:斷妄想思慮之心,心無攀權接勢,不受奢華虛榮,外慕名利富貴。
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22章24章】
實其腹:充實內在以歸質樸。
弱其志:弱其志乃息爭端,自絕貪求。
弱其志:「離」為火,多炎燥,故以「弱其志」。志不弱,心易浮燥。
強其骨:生命歷程,各有不同的遭遇,聖人云:「君子固窮」。
強其骨:人有失意的時候、但不可失志,不哀求,不乞憐。堅強骨氣,不懦弱。骨強,
易喪氣怠志。
聖人云:「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中庸十四章】

天地造化玄之又玄;以有形之天地萬物,從中找出由上下左右畫成十字真理,這「十字真理」從先
天八卦,上下成乾坤,從後天八卦,上下成離坎。知所先後這乾坤離坎即成十字,其中之玄奧,入
門者可檢視出真偽,也受顢頇而輕易尚賢。古人有云:「不知納水,事事見鬼,知撥砂,亂事
如麻。」

尚賢此難得之玄,弱其志以勿多炎燥而自高,強其骨以勿主善柔而自卑。納水訣竅在於納甲,納甲
即乾甲坤乙離壬坎癸,可豁然貫通一卦純清之玄意,即儒家大學篇:「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乾;清虛之氣,清虛大化。
坤;博厚之象。以載萬物。
「離」在先天「乾」位,代「乾」執事。「離」為火,多炎燥,故以「弱其志」。
「坎」在先天「坤」位,代「坤」行事。「坎」為水,主善柔,故以「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常」乃永恆不變的真理,在真理的指引之下,依循師訓謂不違如愚。使參學者
以謙恭禮敬之心,心態上歸零,傾聽,依循,謂常使民無知無欲。無知即無自以為是,無欲即無有
私心妄求,與論語為政篇;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
愚。」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知者知天地造化之功,不敢與大自然磁場敵對。虛其心;即虛心受教,心中無
物方能學得上天所恩賜「十字真理」,然後知天事天,不敢有妄為攘奪之心,因而不會有事事見鬼
的困逆發生。

為無為:盡以感謝,天恩謂歸根,弗敢自恃,自居其功,為無為。效師德之亦足以發,所立德以復
命不愚也。

則無不治:即內心世界太平,與聖佛之心大同。治在「不尚」妙智自有,自能虛心實腹,心有道,
行有德,業障消猶撥雲見日,智慧開心曠神怡備矣。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道德經鑰:
第一章經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大無名眾妙歸
德遍天下至無為
經藏谷神玄牝理
鑰啟天門行相隨

百丈禪師引述涅槃經:「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若至,其理自彰。」
時節因緣,生在現今廿一世紀的中國人,中國文字雖是由象形、指事、形聲、會意、假借、轉注。實有其不可思議的玄機指引。

『道』字先寫首,首要對生命該有明確終極目標,在因緣中受師指點,開啟玄牝之門,使智慧大開,認識歸根復命的自我本來面目,再而天得一,地得一,人得一,左陰右陽善惡分明造成『首』。
老子云:「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左邊「」之走馬旁,即中心思想先了悟形而上『道』之歸根,形而下『德』之復命,即成『道』字。

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超越語言,文字。
*有此一等無弦琴,唯獨師承彈得妙。
福州芙蓉山如體禪師。僧問:「如何是古人曲調?」師良久曰:「聞麼?」曰不聞。師示一頌曰:「古曲發聲雄,今時韻亦同,若教第一指,祖佛盡迷蹤。」 【景德傳燈錄】

經鑰:真理大道是貫古通今,亙古不變之至理。古聖云:「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
言而世為天下則。」【中庸】
道:乃無極之真炁,天性之本來面目,亦謂「宗」。
可道、可名:是太極之陰陽二氣,亦謂「教」。

道若可用語言表達的道,即非恆常不變的真理大道。
道若可名詞文字,即非恆常不變正名。
真理大道即不在言語、文字。言語、文字是真理大道的注腳。

湛堂曰:「道者古今正權。善弘道者要在變通。不知變者。拘文執教滯相殢情。此皆不達權變
故。」
古德云:「禪境非文字所能詮,非情意測度所能至,其無可穿鑿之處,亦無絲毫解路。因此,參禪不
能只在言句下咀嚼,克勤以為『文字語句乃末事,恐執泥之,即不能超證』,文字只是修
道參禪最微末的事,學道者的本份,是究明本心,證見佛性不是在文句上生出許多情意見
解,而必須將文字一一消歸自己。」

經鑰:想體悟真理大道,須從外相有形物質面,契入內在無形的精神面,精神面是唯心,心靈即是道
的別名,道是無可以任何名字可述其全貌。
無名,天地之始:道無名,乃在未有天地之前的原始。猶如嬰孩出生,要有上天賦予一點靈
性,有此形相的軀體與一點靈性結合,始謂人生。
無名,天地之始:要悟道從文字般若,藉以文字指引,如筏喻者,般若即突破困惑,再細察生
死事大之觀照般若,至終究了悟主宰之實相般若。
有名。萬物之母:「道」:是所有一切名相,一切萬物之母,亦是天地萬的根源。

「道」:如嬰兒得母;撥開向上一竅;開寶藏鎖;開秘密藏,無畏道眼。

憨山云:「古人最初發心真正為生死大事,決志出離,故割愛辭親,參師訪友歷盡艱辛,心心念念只
為己躬下事未明,憂悲痛切,如喪考妣。若一見知識,如嬰兒得母、儻得一言半句開導心
地、如病得藥。若一念相當、胸中了悟,如貧得寶。拌身捨命,陸沉賤役未嘗憚勞。」
【夢遊集】

圓悟禪師:「大凡學道探玄,須以大信根深,信此事不在言語、文字。一切萬境上,確實惟於自己根
腳。放下從前作知、作解,狂妄之心,直令絲毫不掛念。向本淨無垢,寂滅圓妙本性之
中徹底承當,能所雙忘,言思路絕,廓然明見本來面目。」【圓悟禪師卷上35】

圓悟禪師:「撥開向上一竅,千聖齊立下風。千經萬論只說此,前聖後聖作用方便妙門只指此。如將
鑰匙開寶藏鎖,門既得開,觸目遇緣,萬別千差無非是自己本分。合有底珍奇,信手拈
來皆可受用。要透生死,除非心地開通,此個公案乃是開心地鑰匙子也。只要明了言外
領旨,始到無疑之地。」【圓悟禪師卷下12】

圓覺經:「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惟願不捨無遮大慈,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
得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卷上76】

圓覺經:「彌勒菩薩求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
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卷上91】

經鑰:
故常無欲:不被聲色所迷蔽,即喜怒哀樂之未發,一念未生全體現。
以觀其妙:妙在宇宙之大,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一股潛力靈源。
以觀其妙:妙在天性做主,率性而行,無內疚,無後患。
常有欲,以觀其徼: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遵循道德倫理,即發皆中節,當找到撥開向上一竅,即得知主人公是主宰生命尊嚴,此玄竅之君主導眼耳鼻口四大旁門之臣。參師訪道即以觀其竅。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出即一炁化三千,深奧莫測曰玄,潛能一股生機曰妙。從真常無私欲,處事循規依理而行之有欲,自然有宗與教之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名殊理同,從可道可名契入真常無名,將成功當鎡基。
五味辛甘不同,期於適口。麻絲凉煖不同,期於適體。
學術見聞不同,期於適治。宗教派別不同,期於適慧。
善惡成敗不同,期於適誠。為人與人不同,期於適道。
從平凡至非凡,玄在於善行道德,又玄是將付出化為盡心,無為玄德即是要世人絕有無之名,離玄妙之跡,謂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道即是生天、生地、生萬物、一切妙理與變化的門户。祇要忘懐泯物,將各各皆具有天性,以立玄德,盡能歸根復命即謂眾妙之門。

2、
道德經鑰: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經鑰:
古云:「夫短綆不可以汲深井,知鮮不可以與聖人言。」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若是則群邪比
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姦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亂愈甚,則國不免於危也。」

天下皆知美,皆知善,殊不知誰是主宰生死此身上的「主人公」,一但失本求末,如此一切即斯惡,斯不善已。

古德云:「畫工隨意寫形容、狀貌衣冠各不同、
好醜任他分別畫、到頭不是主人公。」
古德云:「幻戲場中技倆多,歌聲不斷舞娑婆,
可憐觀眾增悲喜,何曾察覺誰舞歌。」
古人云:「歷代宗門祖師禪,若非上智難窺堂,
中下二乘福淺薄,誤入歧途令心寒。」
黃帝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莊
子知北遊】
憨山:「真宰本無形,超然塵垢外,忽爾一念迷,闖入者皮袋。如被裹猿猴,左右不自在,起坐要奉
承,飢渴索管待,名利為他忙,田園盡典賣。」【夢遊集卷39】

楞嚴經:「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
往。」【卷三】

語嵩和尚說:「四大合成一幻身,問君病從何處生,若然堪破疾痛處,不須特地覓醫人。」

臨濟云:「一般學人向五臺山裏求文殊,早錯了也。五臺山無文殊,你欲識文殊麼?祇你目前用處,
始終不異,處處不疑,此箇是活文殊。」【古尊語宿】

道德是入道之門,莊嚴之本,成聖之基,滅罪之方,知音之寶,福報之源。

或菴曰:「道德乃叢林之本。衲子乃道德之本。住持人棄厭衲子。是忘道德也。
道德既忘。將何以修教化整叢林誘來學。古人體本以正末。憂道德之不行。不憂叢林之失
所。故曰。叢林保於衲子。衲子保於道德。住持無道德則叢林廢矣。」【禪林寶訓】

天下人非於聲色感官而可察得大道之玄妙,『道』於天地未始,乾坤未立之祖根也。學道能離分別、絕名相,以感天恩,所處事則無為而應物,立處超然,了悟生命遊戲規則的主審栽判,就不起美惡之想,不生有無之見,不設難易之謀,不惹是非長短之辯,不行高下相較之位,不作音聲逆順之諍。效法天地造化之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則道德可備於身矣。

呂氏春秋:「樹木茂則禽獸歸之,水源深則魚鱉歸之,人主賢則豪傑歸之。」
古云:聖王不務歸之者,而務其所歸。故曰:「強令之笑,不樂;強令之哭,不悲;強之為道,可以
成小,而不可以成大也。」

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
乎!」
故老子曰:「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淮南子】
靈源清禪師:「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故知識不以辭盡人
情,不以意選學者。」【禪林寶訓】
聖言不離心,情緒管理即不離心靈的倫理道德。美惡猶喜怒,善與不善即爭執是非也,喜怒本與道德同根,是非無異聖凡同門。

聖經:「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
【太十六:26】

天下人皆知人爵而喜受人仰慕,即往外追求名聞利祿,衹想賺得全世界,而忽略內在心靈的道尊德貴這份生命尊嚴道德心,於是一生空過而賠上自己的生命,世人一但迷失道德心與「鄉原」同流。如此則斯惡,斯不善已,即有甚麼益處呢?

老子直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衹要悖離了「生死大事」。
雖群居終日,若言不及義,即所言行-鞭策不到生命的真實義,這一切盡是虛幻失真,即古聖謂其糟粕而已。

莊子佐證「天下皆知美」,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於物也何庸!祇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即如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夫以出乎眾為心者,曷常出乎眾哉!【莊子在宥篇】

莊周聞其風而說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儻,不以觭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天下篇】

古云:「以凡夫之心而妄談聖道,猶如對眼盲者說顏色,任爾千喻萬喻,其終究弗曉也。」

古代蘇軾所寫『日喻』;明眼者看太陽圓得像個盤子,便敲著盤子告訴盲人說:「太陽就是這個樣子」;感受太陽溫暖光明像蠟燭的火焰,要讓盲人感受蠟燭的光焰和溫暖。然而盲者再怎麼樣也無法感覺到太陽的樣子,因此一聽到盤子響便認為是太陽來了,一摸到蠟燭便覺得捉到了太陽。

即如禪宗所說的認指為月;以手指月而月不在指。聰明者能因指而見月,糊塗者始終認手指當成了月亮。

佛經上常載師子吼為引喻。獅為萬獸之王,其因團結,獅子一吼,百獸潛藏,以喻佛說法能降伏邪魔外道,故佛座曰獅子座。『如對生盲者說白色,喻如雪之白,盲人摸雪,以冷為白;喻如白鶴,一觸,鶴飛了,又以飛為白,如是錯解,再多的比喻也枉然,參學須具「道眼」,聞法要有智慧,莫死在句下。古德云:「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但若死執文字又是「三世佛冤」,故要善解喻義,所謂「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莫錯會。

古德云:「獅子撲人,韓盧趁塊。轉解而縛轉堅,轉辯而義轉淵。」
獅子撲人:即聖佛之言,令人振憾。
韓盧趁塊:迷惑之人,如初受訓的靈犬,將主人所丟棄咬回要給主人。入門未得易將聖佛所慈誨而將原文迥誦,聖意未解而強解,則轉解而縛轉堅,轉辯而義轉淵。離道遠矣,故斯惡,斯不善已。
老子以『道德』的造就者來提示世人,指引生命價值的方向與目標。迷妄者易執己為是,將聖佛所指引世人,以生死事大,又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盡迷失即淪落苦坑。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告子章句上】

天下人皆知追求人爵名聞利祿之顯耀,衹滿足短暫身軀之安逸,而將修天爵與道之歸根,德之復命此明確方向而鯈忽了。孟子曰:「修天爵而人爵從之。」因此老子直示世人,切勿衹追求短暫的享福而賠了永恒生命的價值,故斯惡、斯不善已。為使人生有更深入的體悟,從唯物的感觀與唯心的思維而相互應。

有無相生:『名』有形的天地萬物之『名』相,體悟其潛在一股無形的生機微妙,故有無相生。有千門萬教之名,但必須潛有無形的天命道,玄無之天恩,妙有之師德,此天恩師德始相互生展,若有教而無道即非正教,即難「歸根」,若有道而無教即難「復命」,道隱玄與教顯德即是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事』有難易,生死事大即是生命哲學必修的一大難題,古聖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難:難在於不得其門而入即德薄,難在於聖意難測,因宿業障重。師徒之間在於心靈的默契,常云:「得道有四大難」,如今因緣際會即成四易。惟有大道真傳可令人尋得「生命答案」,了悟「聖佛心法」,惑受「萬教根源」。惟有蒙天恩,使令人感恩,令人禮敬,令人效法。若衹是登堂之士,就如孔門七十二賢,入室即四聖。也如五祖弘忍門下登堂神秀及五百徒眾,儒門之子貢與七十二賢,以登堂想引導大眾,衹令人禮敬,因為衹登堂而未入室,對於生死大事則入門未得,即無法令人感恩與依循。

長短相形:『物』有長短,古人提示:「尺短寸長」,祇要擺地方,適材達用,將本自具足慈與儉之
長處,以補侈奢怠墮之短處可相互形成玄德。

古德云:「海水一滴,百川同味。」天地造化萬物藏其玄奧。詩經上有云:「鳶飛戾天,魚躍于
淵。」萬物各具其根性因緣,若違反了根性,要鳥潛水,魚在天上飛,則產生是非長短好
惡之辯,即如影隨形之爭議不斷。

壇經:「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高下相傾:「位」不起相較之事,不知修心內德培養,修道辦道即易落在人事名位高下形相之爭。
『位』有高下相傾。古聖云:「雖有其位,苟無其德,雖有其德,苟無其位」則難相傾。
古代明君以為人主知萬物之情,裁而用之,則君子小人,不失其位。夫德厚而位卑者,
謂之過;德薄而位尊者,謂之失。寧過於君子,無失於小人。過於君子,則人闕其理;失於小人,則物罹其殃。

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詩云:「誠不以富,亦衹以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論語:季氏第十六】

音聲相和:「言」不起言語順逆之諍,修道能低心下氣,想消除業障須重視道場倫理,將一切污穢謗語能包容而無怒色,修道能謙沖自牧;一切詆毀能涵容而無怨尤,修道能虛懷若谷;一切困厄能忍受而無倦意。
『言』有道抱道而唱,善信而和之。古云:「道不同,不相為謀,」音聲相和: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篇】

古云:「十人十把號,不離樂譜才撘調。」
壇經:「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古云:「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
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
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前後相隨:「行」不起前後之傲。內德莊嚴常行精進,自能謙卑,絕無支離纏繞之弊。德行之涵養是由心念而發端,唯有以謙卑學習之心,才能圓明無礙。
『行』道脈流傳,無有斷絕。古有堯、舜、湯、武,其揆一也。孟子云:「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明

聖經:「參天化育,千古忠肝義膽,萬載聖神,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此即謂前後相隨。

經文: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示現人間,乃奉天之命以作天人之間的中堅橋樑,闡揚造物主造化天地,四時行焉,萬物育焉,恩賜萬物予世人,不怠惰,不推辭,以行不言之教。
中庸:「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第十四】
聖經:「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差我來者的
意思就是 祂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 【約六:39】
聖經:「耶穌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 上帝,也是你們的 上帝。」
【約廿:17】
聖經:「凡被 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 上帝的兒子。」【羅馬書八:14】

聖經:「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 上帝的兒女。」【羅八:16】

萬物作焉而不辭:上天恩賜予世人,要世人效法天地之德,以不居功,行此不言之教以化民,天地無心而生物,要世人立德為本,本立即道生。於大道因緣,行道以濟公之心,修道以彌勒胸懷,肚大能以德容物,滿腔歡喜廣渡善緣。

生而不有:以知天恩,感恩,推恩,時時返照自心,謙虛涵容與道合一。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指引世人得知生命的終極歸宿。詩云:「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惟有以得知生命的終極歸宿,依道而歸根,立德而復命,惟弗居以呈現生命的終極價值。
師尊慈訓:「修道、辦道一定要無為而為,將眾生當做是你累劫的恩人,一心許天,忘卻自己,縱有成就亦都歸於上蒼與十方諸佛菩薩;惟如此方不致於跌入道名、道利、道權之爭奪和追求。」
3、
道德經鑰

第三章:經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經鑰:一

爭、盜、亂、的病源在於貪、嗔;痴三毒心作祟,三毒極毒無比,可毒死道德心,上天鴻慈在每人天性中具有戒、定、慧、三慧學之解毒良方。世人愚迷,當痴心動加上慧力淺因此產生爭執。貪念動加上戒力弱因此竊盜他人財貨,以不擇手段竊取他人財貨,外看似得其實已種下禍因,損及內德又遺害到子孫的將來福報匪淺。衹要不被名利所惑,不被財物所誘,內心自在,具有定力,嗔忿生恨怨,不怨天尤人,自然不爭,不盜,不亂以成就內德。
於佛經謂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於儒學謂物格而後知至;於南華經:「黃帝遺其玄珠,象罔得之。」即是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古人有云:「漢武為皇想作仙,石崇巨富苦無錢,
西施照鏡嫌貌醜,彭祖焚香祝壽年。」

道德即是造就聖神仙佛的不二法寶,惟有 天恩師德之大好因緣始能究竟,若無天恩降道,就無道脈系統源流,世人就無法了解生命答案。若無師德傳道,就無天命明師示現,世人更無法懂得聖言玄機。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莊子】

不尚賢,使民不爭:是重視內在生命的道德存養。古聖佛已明言:「妙觀察智,平等聖智。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當有了悟於此則不妄起尚賢。道德存養若專權為者易敗之,執者易失之。爭贏了一口氣而喪失內德與情誼,這又有何益?寧願接受內行人的忠告或批判,切勿接受外行人奉承或贊揚。該問誰是內行人?惟有於大道因緣,沾受 天恩師德者,或歷代祖師及高僧大德所慈示,才可檢視出癥結之所在。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貴之;仁之所在,天下愛之;義之所在,天下畏之。屋漏者民去之,水淺者魚逃之,樹高者鳥宿之,德厚者士趨之,有禮者民畏之,忠信者士死之。【說苑】

*就因為尚賢與欣慕難得之貨,惹起爭盜之心。

濟公老師有慈示:
嫉妒心的原因:他人勝我搶我之功,他人賢我奪我之能。
嫉妒的副作用:會變為成見,把人家好心的建議當作逆言,把人家善意的批評當作毀謗,把人家嚴
厲的責備當作侮辱。
嫉妒的後遺症:會產生各懷心互相排斥攻擊。『末法眾生德薄垢重,嫉妒彌深,邪見熾盛。』
古云:「重朋黨則蔽主,爭名利則害友,務欲速則失德也。」【三國志】
世人多迷昧,又錯用方法像似大力士烏獲。千方百計使,衹為短暫幾十年的享福,直想爭個財富或高官爵位是認為成功,為利忘義而破壞親情或深厚友誼,誰知有朝一日,當體力作不了主,那畢生所擁有的確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消失,想想終究還有甚可爭呢?
古云:「使烏獲疾引牛尾,尾絕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豎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順也。世之人主貴人,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長也,順之也;使生不順者,欲也;故聖人必先適欲。」【呂氏春秋】

不尚賢、使民不爭:好名爭之端也,老子藉以不尚賢指引情緒管理,以不浮躁,不報怨,不自卑,無憂鬱,讓心靈世界從人爵與天爵之間不再起爭端。
老子於第一章就提示「道」無名、在未有天地之始就有「道」,有了天地之名、「道」就是生長萬物之母。
「道」的殊勝與玄?,是超越語言文字。非以任何語言文字就可述其朕兆端倪或踪跡,因此以尚賢
要學人深思。

聖經:「太初有道,道與 上帝同在,道就是 上帝。這道太初與 上帝同在。萬物是藉著 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 祂造的。」【約一:1-3】

南華經:「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大宗師】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黃帝內經素問】

體悟「道」;在心靈上不被一切根塵聲色所染,此謂常無欲之「物格」,得其妙之「知至」。以常有欲之「格物」得此「知止」之竅。
所謂常有欲,以觀知止之竅;聖人藉物言道,引用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天下人若不「知止」是神明之府,是自古以固存,即不知生命之終極歸宿,將臨終時必會感受有此身價卻是不如鳥。
世人所認知,所言行,離聖意遠矣。因此勿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而妄從,虛譽取爵位而自喜。

*文王問太公曰:「君務舉賢,而不能獲其功,世亂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君好用世俗之所譽,而不得其真賢之實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若是則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姦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則國不免於危亡。」【六韜舉賢】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鑰

經鑰:(二)
老子是生命母親的代言者,在道德經開章明義就提示「道」是生命根源:「道」與大自然密不可分。莊子在齊物論篇也提示:「道」在人身有中之真宰,主使了眾妙之門這百骸、九竅、六臟的一切功能。「真宰」它的作用,可在萬物眾妙中得到徵驗。世人終身勞苦忙碌不知道「真宰」是自已的歸宿,豈不是很可哀嗎?
莊子:「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齊物論】
道:若用語言就可表達,即不是常久不變的道。
道:若用文字之名相可表達,即不是常久不變的真相。
參悟「道」之根源,在未有天地之始,「道」就存在,但無任何名相,既有了天地之名,有此名相,「道」就是天地萬物之母。
*清靜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
老子道德經於開章明義就直示:「道」是萬物之母。想尋覓道之根源,該從常無欲,靜思以不受外緣所惑而內觀,妙在於「道」是超越於感官,亦是主宰了一身之動靜。想尋覓「道」之竅門,藉以眼耳鼻口,追尋各感官其幕後主宰者,此玄竅如何入門方得以開悟。
在於無相之妙以及有相之竅,此兩者之妙與竅;其根源同出於「道」之隱謂「宗」道之顯謂「教」,宗與教雖有差異之名,其密不可分,故同謂之玄,玄在於藏有其不可思議,若專憑以視之、聽之、搏之皆不見,不聞,不得。藉於語言文字,由各教門所有形之名相,從經義以明本究原,再契入無相心法至達本歸宗,此謂玄之又玄,玄在於心法真傳是開啟妙竅之寶鑰,即深信「道」是主宰眾妙之門的根源。

經鑰:(三)
老子提示世人,真理大道是不可藉以語言、文字所能形容與闡述,「常」是永恆不變,聖佛是必經由尊道貴德所塑造出,得以流傳於千秋萬世,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道本無形,道是超越人類感官所能觸及。道本無名,道是所有萬象之總歸,因此無法以片面之詞可涵蓋。
道無形:是在天地未始創之先,為使世人增廣見聞,強立有形相之假名,名謂 造物主。 造物主是始創生命的設計師,亦是萬物軀體的建築師,既是天地萬物之源,故老子提示:「有名萬物之母。」
參學者可從有形萬物與無形靈源,於其動靜之交替中來領悟,因此常無欲是持守不受外界名聞利祿所干擾靜加以深思,才能觀照出真道是一股無形的靈氣, 祂主宰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潛在玄妙。
參學者常有欲是持守志向加以索尋,觀察其具有生機的竅門。從無形與有形此兩者,同根源而出即有差異之名,同謂之不可思議的玄奧,從物質面,有形相之玄奧,進而至精神面,無形相之微妙,「道」即主導天地萬物生滅,人類生與死之大事。

經鑰:(四)
老子奉天之命,來到人世間指引世人能得知生命的終極歸向。
道德經列分為八十一章,於笫一章是整部「道德經」生命種子歸根復命之總綱,其餘八十章如枝葉來呈現一線生機之啟示。
*道:是主宰眾妙之門的根源。
*道:生命答案、聖佛心法、萬教根源。
『道』是天性,具足五常之至理,所率性即真誠的流露之謂德。
『德』可令人感恩、禮敬、依循。
『德』從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懂得相互尊重,和睦共事,慈心關懷。
*道:終極真理、終極價值、終極歸宿。
*道:是 上天賦於萬萬物的一點靈性,參師訪道者能開悟出自身生命的答案。
*道:乃超越於語言文字、六祖惠能云:「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老子曰:「可道,可名,皆非常道,非常名。」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篇】
可道、可名、亦是夫子之文章,夫子之言;皆表象各教門,藉以言說之語言相以及用文字相來描述真道易落入戲論,各教門由語言相、文字相是方便於感官去認知,再思維出無形之真宰,才能瞭解「道」是主宰眾妙之門的存在事實。

第一章, 藉以「唯物」之有形外相,與「唯心」之無形真相來做見證。
道:是無形真相,主宰天地一切萬象與萬事之總歸。
道之真象,是不能憑語言可解說的,可解說出的「道」,絕不是永恆不變的「道」。「道」是不落在任何名相,若藉以「名」終究是不能稱謂出「道」的真名,可以藉文字來稱謂的「名」,絕不是永恆不變的「名」。
道:從「無名」去契悟、「道」是形成天地的本始。
道:從「有名」去察覺、「道」是創生萬物的母源。
常:是永恆不變,常處於「無欲」,即喜怒哀樂之未發,離一切諸相謂「物格」,從內省觀覺,道是主宰的奧妙莫測之本體。常處於「有欲」,即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之「知至」,以尋找主導道之用,此廣大無際之終極竅門。「無」「有」名稱雖然不同,卻都是來自於玄妙莫測的「道」。
道:是超然而幽微深遠,玄在於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之幽微深遠至極點。玄在於理念提昇,從有形之軀體,至無形之靈體。玄在於懂得明道,感恩生我有形軀體之母親謂小孝,玄在於懂得行道,感恩賦我無形靈體之母親謂大孝,述聖子思於中庸以首明道之本源至終言聖神功化,即是玄之又玄。
*道之眾妙:猶主導各感官功能,像聚集各種無弦樂器譜出聲樂音符,讓大地一齊合唱,生、老、病、死、四部曲的演奏會的總指揮,道之眾妙有誰能察覺?
*道:藉非常道、非常名、之真相所隱藏無上妙法。自身一切動作的總指揮,即會領受「道」是眾妙之門的主導者。
*教:藉可道、可名之假相以顯現教化之方便法。
*古德云:「禪門未開啟,萬言盡糟粕。」
*古德云:「青山不墨千年畫,流水無弦萬古琴。」
待續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慈心 聖經:「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 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 心?誰作過 祂的謀士呢?」【羅十一:34】 聖經:「你們為甚麼稱呼我主阿,主阿,卻不遵我的話行呢?凡到我這裡來,聽見我的話就去行 的,我要告訴你們他像甚麼人:他像一個人蓋房子,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 發大水的時候,水沖那房子,房子總不能搖動,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惟有聽見不去行 的,就像一個人在土地上蓋房子,沒有根基;水一沖,隨即倒塌了,並且那房子壞的很 大。」【路六46】 聖經:「他說:神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至於別人,就用比喻,叫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 明。這比喻乃是這樣:種子就是神的道。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隨後魔鬼來,從 他們心裡把道奪去,恐怕他們信了得救。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聽道,歡喜領受,但心 中沒有根,不過暫時相信,及至遇見試煉就退後了。那落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走 開以後,被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擠住了,便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那落在好土裡的, 就是人聽了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裡,並且忍耐著結實。」【路八:10】 聖經:「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走遍洋海陸地,勾引一個人入教,既 入了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比你們還加倍。」【太廿三;15】 聖經:「但要遠避世俗的虛談,因為這等人必進到更不敬虔的地步。」【提後二:16】 聖經:「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這等人你要躲開。」【提後三:5】 聖經:「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 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 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腓二:14】 聖經:「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 物。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牠們作食 物。事就這樣成了。」【創一:30】 聖經:「凡活著的動物都可以作你們的食物。這一切我都賜給你們,如同菜蔬一樣。惟獨肉帶著 血,那就是他的生命,你們不可喫。流你們血、害你們命的,無論是獸是人,我必討他的 罪,就是向各人的弟兄也是如此。」【創九:3】 楞伽經:「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 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 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食不食肉功德過失,我及諸菩薩摩訶薩知其義已,為未來,現 在報習所熏食肉眾生而演說之,令捨肉味,求於法味,於一切眾生起大慈心, 更相親愛,如一子想,住菩薩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慧:「一切諸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愍,不應啖愍,不應啖食。我今為汝說其少 分。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 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 古德云:剖腹抽腸不忍聞,胡為墮在畜生群, 只因一錯受茲報,楚痛千般肢節分。【語嵩語錄】 聖經:「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原文作 摔跤;下同),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 爭戰。所以,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 能站立得住。所以要站穩了,用真理當作帶子束腰,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又用平安的 福音當作豫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此外,又拿著信德當作籐牌,可以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 箭;並戴上救恩的頭盔,拿著聖靈的寶劍,就是神的道。」【弗六:17】 聖經:「我們務要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建立德行的事。不可因食物毀壞神的工程。凡物固然潔淨, 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就是他的罪了。無論是喫肉,是喝酒,是甚麼別的事,叫弟兄跌 倒,一概不作纔好。」【羅十四:19】 聖經:「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 食物。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牠們 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創世記一:29-30】 聖經:「凡活著的動物都可以作你們的食物。這一切我都賜給你們,如同菜蔬一樣。惟獨肉帶著 血,那就是牠的生命,你們不可喫。流你們血、害你們命的,無論是獸是人,我必討他的 罪,就是向各人的弟兄也是如此。」【創世記九:3】 大智度論云:「除諸法實相,餘殘一切法盡名為魔,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則煩惱爾炎,現行種習 悉已斷故,種智圓明無緣悲心。觀於眾生如一子想,豈許弟子而食子肉,復自食子 肉耶。」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第八 善哉世尊!具大慈悲,哀愍世間,等觀眾生猶如一子,願為解說食肉過惡,不食功德,令我及與 諸菩薩等,聞已奉行,廣為他說。」爾時,大慧菩薩重說頌言:菩薩摩訶薩,志求無上覺,酒肉及 與蔥,為食為不食?愚夫貪嗜肉,臭穢無名稱,與彼惡獸同,云何而可食?食者有何過,不食有何 德,唯願最勝尊,為我具開演。 時,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一切 諸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愍,不應噉食,我今為汝說其少分。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 生死中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 不能此,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 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 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 劫,常在纏縛。唯殺盜媱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 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 界。【楞嚴經】 梵網經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 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聖經:「現今你們竟以張狂誇口;凡這樣誇口都是惡的。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 了。」【雅四:17】 聖經:「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 聖經:「不可因食物毀壞神的工程。凡物固然潔淨,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就是他的罪了。無論 是喫肉,是喝酒,是甚麼別的事,叫弟兄跌倒,一概不作纔好。若有疑心而喫的,就必有 罪,因為他喫不是出於信心。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羅十四:21-24】 聖經:「喫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喫肥牛,彼此相恨。」【箴十五:17】 聖經:「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喫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林前八:13】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齊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離婁章 句】 古詩: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窠中望母歸。 *千百年來碗裏羹,恨深似海怨難吞,欲息世上刀兵劫,但聽夜半屠宰聲。 *肢體遭戮血淋漓,有何恩怨受此刑,角色互換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親人。 聖經:「酒能使人褻慢,濃酒使人喧嚷;凡因酒錯誤的,就無智慧。」【箴廿:1】 聖經:「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 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 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4】 2、明辨 聖經:「聖靈明說,在後來的時候,必有人離棄真道,聽從那引誘人的邪靈和鬼魔的道理。這是因 為說謊之人的假冒;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熱鐵烙慣了一般。他們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 (或作:又叫人戒葷),就是 上帝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謝著領受的。凡 上帝 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都因 上帝的道和人的祈求成為 聖潔了。」【提前四:5】 聖經:「犯罪的是屬魔鬼,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上帝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 凡從 上帝生的,就不犯罪,因 上帝的道(原文作種)存在他心裡;他也不能犯罪,因為 他是由 上帝生的。」【約一三:9】 春秋時期,晉國建都邯鄲。晉國有一個勢焰熏天的大臣趙簡子,他就喜歡在過年時間讓老百姓 替他捉斑鳩鳥送到他府中,讓他放生。  大年初一這天,邯鄲地方的老百姓能夠破例地,紛紛擁進趙簡子的府第,他們都是來向趙簡子 進獻斑鳩,好讓趙簡子放生的。趙簡子非常高興,對他們一個個都發給很優厚的賞賜。初一這天, 從早到晚進獻斑鳩的人絡繹不絕。  趙簡子的門客在一旁站了很久,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趙簡子回答說:「大年初一放生,表示 我對生靈的愛護,有仁慈之心嘛!」門客接著說:「您對生靈有如此的仁慈之心,這是難得的。」 不知大人您想到過沒有:如果全國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鳩去放生,從而對斑鳩爭先恐後地你 追我捕,其結果被打死打傷的斑鳩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鳩一命,不如下 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現在,您獎勵老百姓捕捉這許多的斑鳩送給您,您再放生,那麼大人您對斑 鳩的仁慈,確實還不能抵償您對它們人為地造成的災禍呀!”   趙簡子聽了門客的一席話,背著雙手在府門裏踱來踱去,仔細地思考了一陣子,默默地點了點 頭說:「對的。」這篇寓言揭露了某些人只講形式,不講效果,沽名釣譽,假仁假義的偽善行為。 聖經:「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箴廿八:13】 聖經:「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 小學就把你們擄去。」【西二:8】 聖經:「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瞎子豈能領瞎子,兩個人不是都要掉在坑裡麼?你這假冒為善的 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纔能看得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路六:39】 聖經:「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 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他的網羅。」【提後二:26】 聖經:「你該知道,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 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兇 暴、不愛良善、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上帝。」【提後三:4】 聖經:「因為 上帝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所以那照 上帝旨意受苦 的人要一心為善,將自己靈魂交與那信實的造化之主。」【彼前四:19】 聖經:「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 上帝的羊,按著 上帝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 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到 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五:4】 聖經:「常存信心和無虧的良心。有人丟棄良心,就在真道上如同船破壞了一般。」 【提前一:19】 聖經:「樹若被砍下,還可指望發芽,嫩枝生長不息;其根雖然衰老在地裡,幹也死在土中,及至 得了水氣,還要發芽,又長枝條,像新栽的樹一樣。但人死亡而消滅;他氣絕,竟在何處 呢?」【伯十四:10】 聖經:「敬畏耶和華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箴十四:27】 聖經:「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 見,沒有假冒。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雅三:17】 參、永生 永生:必先了悟得生,問如何叩門纔能進入窄門。 聖經:「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 死入生了。」【約五:24】 真理是共通的;上帝絕不偏愛或自私,若有偏見怎能圓滿德行?順著聖靈撒結局就是永生。 聖經:「你該知道,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 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兇 暴、不愛良善、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 神,有敬虔的外貌,卻 背了敬虔的實意;這等人你要躲開。」【提後三:1】 聖經:「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 多。 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 愧。 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 血氣的,在 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9】 聖經:「你們心裡若懷著苦毒的嫉妒和分爭,就不可自誇,也不可說謊話抵擋真道。」 【雅三:14】 聖經:「但現今,你們既從罪裡得了釋放,作了 神的奴僕,就有成聖的果子,那結局就是永 生。」【羅六:22】 聖經:「另有一位天使,拿著金香爐來,站在祭壇旁邊。有許多香賜給他,要和眾聖徒的祈禱一同 獻在寶座前的金壇上。那香的煙和眾聖徒的祈禱從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神面前。」 【啟八:3】 聖經:「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來十:39】 聖經:「上帝所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 【提前一:5】 任何一部經典皆提示指引生命的家鄉,讓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以得知有萬靈的父。 得生:明乎生命的根源此謂得生,正信是無偽的信心。 重生:使心靈恢復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順著聖靈撒種的,是自歸依佛;將此頓教法們,於同見 同行,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是必從聖靈收永生。 1、聖靈收永生 老子道德經:「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所提示;叩門乃尋求窄門,找到靈的殿, 是額上有上帝印記的人,謂之不失其所者久。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 他們;是聖靈收永生謂之死而不亡者壽。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 正要怕他是第二次的死。那在額上沒有印記的人,也都會被丟在火湖裡。」 聖經:「並且吩咐他們說,不可傷害地上的草和各樣青物,並一切樹木,惟獨要傷害額上沒有上 帝印記的人。」【啟示錄;八:4】 聖經:「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 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 【加六:8】 聖經:「死亡和陰間也被扔在火湖裡;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 就被扔在火湖裡。」【啟示錄;二十:15】 聖經:「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 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啟示錄;二十一:8】 聖經:「凡只能喫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纔能喫乾糧;他們的 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 【來五:13】 聖經:「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就把他剜出來丟掉。你只有一隻眼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眼被 丟在地獄的火裡。」【太十八:9】 聖經:「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 【約六:63】 2、篤行 聖經:「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因為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 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作所願意作的。」【加五:16】 聖經:「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 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 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6】 聖經:「他們說是認識 神,行事卻和 祂相背;本是可憎惡的,是悖逆的,在各樣善事上是可廢 棄的。」【提多書一:16】 聖經:「神是我的盾牌;祂拯救心裡正直的人。」【詩七:10】 聖經:「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憑智慧行事的,必蒙拯救。」【箴廿八:26】 聖經:「惡人的言論是埋伏流人的血;正直人的口必拯救人。」【箴十二:6】 聖經:「深信自己是給瞎子領路的,是黑暗中人的光。」【羅二:19】 聖經:「耕種自己田地的,必得飽食;追隨虛浮的,足受窮乏。」【箴廿八:19】 聖經:「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 這就是神的智慧了。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1】 聖經:「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約十四:18】 聖經:「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10】 聖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雅五:20】 聖經:「所以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為善,將自己靈魂交與那信實的造化之主。 【彼前四:19】 聖經:「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二:26】 聖經:「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 神,得以成聖。」【林後七:1】 聖經:「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路廿四:45】 聖經:「我們若把屬靈的種子撒在你們中間,就是從你們收割奉養肉身之物,這還算大事麼?」 【林前九:11】 聖經:「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 祂之人的。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祂也不試探人。 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 成,就生出死來。」【雅一:15】 聖經:「行為純正的貧窮人,勝過乖謬愚妄的富足人。」【箴十九:1】 聖經:「人指著天起誓,就是指著上帝的寶座和那坐在上面的起誓。」【太廿三:22】 聖經:「照樣,上帝願意為那承受應許的人格外顯明,祂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為證。」 【來6:17】 聖經:「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把生來是瞎子的眼睛開了。這人若不是從上帝來的,甚麼也 不能作。」【約九:33】 聖經:「經上寫著:主說:「我憑著我的永生起誓:萬膝必向我跪拜;萬口必向我承認。這樣看 來,我們各人必要將自己的事在上帝面前說明。」【羅十四:12】 聖經:「倘若人為叫良心對的住上帝,就任受冤屈的苦楚,這是可喜愛的。」 【彼得前書二.19】337 聖經:「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五:17】 聖經:「愚昧人背道,必殺己身;愚頑人安逸,必害己命。」【箴一:32】 聖經:經上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 我也是枉然。」【可七:6】 聖經:「他們心地昏昧,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裡剛硬;良心既然喪盡,就 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弗四:18】 聖經:「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走遍洋海陸地,勾引一個人入教, 既入了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比你們還加倍。」【太廿三:15】 聖經:「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常存敬畏的,便為有福;心 存剛硬的,必陷在禍患裡。」【箴廿八:13】 聖經:「從人裡面出來的,那纔能污穢人;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偷 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這一切的惡都 是從裡面出來,且能污穢人。」【可七:20】 聖經:「這不法的人來,是照撒但的運動,行各樣的異能、神蹟,和一切虛假的奇事,並且在那 沉淪的人身上行各樣出於不義的詭詐;因他們不領受愛真理的心,使他們得救。故此, 神就給他們一個生發錯誤的心,叫他們信從虛謊,使一切不信真理、倒喜愛不義的人都 被定罪。」【帖後二:9】 聖經:「人有智慧就有生命的泉源;愚昧人必被愚昧懲治。」【箴十六:22】 聖經:「負罪之人的路甚是彎曲;至於清潔的人,他所行的乃是正直。」【箴廿一:8】 聖經:「心驕氣傲的人名叫褻慢;他行事狂妄,都出於驕傲。」【箴廿一:24】 聖經:「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十八:14】 聖經:「心存邪僻的,尋不著好處;舌弄是非的,陷在禍患中。」【箴十七:20】 聖經:「愚妄人以行惡為戲耍;明哲人卻以智慧為樂。」【箴十:23】 聖經:「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憑智慧行事的,必蒙拯救。」【箴廿八:26】 聖經:「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上帝,上帝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 人;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林前一:21】 聖經:「正直人的義必拯救自己;奸詐人必陷在自己的罪孽中。」【箴十一:6】 聖經:「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弗五:15】 聖經:「遠離紛爭是人的尊榮;愚妄人都愛爭鬧。」【箴廿:3】 聖經:「一句責備話深入聰明人的心,強如責打愚昧人一百下。」【箴十七:10】 聖經:「明哲人眼前有智慧;愚昧人眼望地極。」【箴十七:24】 聖經:「凡有血氣的,都要見上帝的救恩!」【路三:6】 聖經:「智慧人的法則(或譯:指教)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美好的聰明使 人蒙恩;奸詐人的道路崎嶇難行。」【箴十三:15】 聖經:「將那些暗昧可恥的事棄絕了;不行詭詐,不謬講上帝的道理,只將真理明出來,好在上 帝面前把自己薦與各人的良心。」【林後四:2】 聖經:「因為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 死。」 【林後七:10】 聖經:「將來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師傅,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連買他們的主他們也不承認, 自取速速的滅亡。」【彼後二:1】 聖經:「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智慧人在那裡?文士在那 裡?這世上的辯士在那裡?上帝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麼?」【林前一:19】 聖經:「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十四:27】 結語:總複習 聖經:「你們律法師有禍了!因為你們把知識的鑰匙奪了去,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 阻擋他們。」【路十一:52】 聖經:「凡只能喫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纔能喫乾糧;他們 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來五:13】 聖經:「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 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他的網羅。」【提後二:26】 聖經:「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溫柔的人 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憐恤人的人 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 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太五:3】 聖經:「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 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雅五:19】 聖經:「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他藏起來,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 塊地。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 買了這顆珠子。」【太十三:46】 聖經:「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 妒。」【加五:25】 聖經:「他們心地昏昧,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裡剛硬良心既然喪盡,就放 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弗四:19】 聖經:「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 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 的。」【來十一:15】 聖經:「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裡的人了。」【弗二:19】 聖經:「凡被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 上帝的兒子。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 上帝的兒女。」 【羅八:16】 聖經:「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 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太十六:19】 聖經:「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提後四:7】 聖經:「因為凡被 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 【羅八:16】 聖經:「你們在天上的父也是這樣,不願意這小子裡失喪一個。」【太十八:14】 聖經:「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來+:39】 聖經:「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祂,也不認識祂。你們卻認識祂,因祂常與 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 【約十四:17】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

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

聞其角聲,使人惻隱而愛仁;

聞其徵聲,使人樂養而好施;

聞其羽聲,使人恭敬而好禮。

詩曰:「湯降不遲,聖敬日躋。」





喉音土脾宮,如烘、荒、呼、昏、歡是也。

  齒音金肺商,如春、窗、初、攙、抄是也。

  牙音木肝角,如經,堅、交、加、薑是也。   

唇音水腎羽,如崩、班、包、奔、波是也。



《黃帝內經‧素問》中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  

肝主目,其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音為角,在聲為呼……  

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  

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

肺主皮,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

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 」

「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五音與五臟相互應,乃音樂治療疾病重要之原理。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聲樂


 《黃帝內經‧素問 》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肝主目,其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音為角,在聲為呼……

  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

  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

  肺主皮,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

  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 」

  五音與五臟相互應,是聲樂治療疾病的重要原理:『耳目心識及其精神意識漸有知覺,此則氣之神也,而人身之神惟心所主。』『五臟可以意識』通過精神意識活動,體內有五臟,以互應五音。《晉書律歷》:『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惻隱而仁愛;聞其徵聲,使人樂養而好施;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
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

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

聞其角聲,使人惻隱而愛仁;

聞其徵聲,使人樂養而好施;

聞其羽聲,使人恭敬而好禮。

詩曰:「湯降不遲,聖敬日躋。」

喉音土脾宮,如烘、荒、呼、昏、歡是也。

  齒音金肺商,如春、窗、初、攙、抄是也。

  牙音木肝角,如經,堅、交、加、薑是也。   

唇音水腎羽,如崩、班、包、奔、波是也。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祖三更喚秀入堂,對領導統御有何妙示?
答:古云:「眾前讚美私下規勸。」建立良好圓滿人際關係,也是長者教導後賢,讓屬下有立場,讓神秀有尊嚴的典範。因此五祖三更喚秀入堂是規勸在私下,建立長者的典範,呈現圓滿人際關係最高的領導統御。
17、有一童子唱誦其其偈,對修道所份演的角色有何感受?
答:這提示童心無忌,童年無欺。也是另一個暗示,童子只記得祖師所慈訓,就隨口搬出祖師之言,這是不量己力,衹做一切助緣。
18、五祖為何把惠能所寫偈語,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 是否欺騙大眾?
答:因為惠能寫下偈語之後,徒眾總感驚奇會引發徒眾忌妒,五祖深怕惠能受傷害。所以遂將鞋擦了偈。因惠能還未經受五祖師傳授心法,故曰:亦未見性。在者隨將鞋擦了偈,即暗示學道了心法,乃須離一切諸相。
19、五祖為何潛至碓坊,見惠能腰石舂米,那段禪機對話有何印證?
答:五祖將六祖已契悟的偈語,遂將鞋擦了偈,為避徒眾耳目而潛至碓坊,見惠能腰石舂米,深感惠能稱職以任勞無怨,無悔,為求道而忘軀。
20、惠能腰石舂米,對團體修道者有何啟示?
答:惠能腰石舂米,示現衹肯為眾付出,以盡責而心無怨無悔。呈現學道立德,本是為人之所不為,肯忍辱含和。一般世人誤以為於眾目昭昭之下出色,博得掌聲視為成就,忽略為眾付出才是培德的可貴。
21、為何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答:自性乃一身之主,聖佛所示現於世,皆不外於世人生死一大事,五祖提示:「自性若迷,褔何可救。」一切萬事、萬物、萬法,離開不了生命真實義,故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22、既然是第六代祖為何若傳此衣,命如懸絲?
答:1、應在時節因緣,道運暗轉入火宅,讓真心修持者重視心靈實相。
2、凡俗之心衹著重於外在袈裟假相,易為假相爭奪起亂象。
3、真道是離一切假相,因此祖師叮嚀衣為爭端,止汝勿傳,始不惹後患。
4、遵循師訓:
a,達摩祖師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後代澆薄,疑慮競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卻後難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
b、五祖弘忍也提示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
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
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23、惠明,先是四品將軍,趨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隱草莽中。惠明至,為何提掇不動? 答:惠明當趁及惠能時,欲奪衣缽。惠能擲下衣缽隱草莽中。惠明至為何提掇不動,因為惠能一句此衣表示信物,可以用蠻力爭奪嗎?既然是四品將軍,惠明有足夠智慧與勇氣,當下自愧而提掇不動,並懺悔表示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祖衣而來,望行者為我說法。
24、惠明既然言下大悟,為何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答:惠明受師下點化而言下大悟,大智者所請示是為後代學人做見證,求道受師指點,一般人好奇與貪求,始有惠明所請示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當今世代也有些偏頗自傲者,以自尊自大點性加點命,更以十字口訣,或法吹三極妙道,論說製造神異誘導貪求者入陷,殊不知惠能祖師已有所示,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25、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有何道倫啟示? 答:惠明雖在五祖黃梅處,入門未得,即實未省自己面目,今幸蒙六祖惠能指示,惠明感恩陳述衷言謂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有德祖師呈現尊師重道,護持道場倫理。當今學人該依循之準則,知感恩與推恩,始現道尊德貴,學道者衹要有參學到這段,落實修持怎敢好高自大自稱師做祖而違背道場倫理。
26、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如何釋疑?
答:未開悟者往往落在凡俗之見,專憑感官,落在相對而各自執相,因此有風動,幡動之爭。衹要能突破視野,了悟生命遊戲規則,主審裁判之立處是超然,持如如之心是不被外誘,故六祖說仁者動。
27、印宗:「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有何提示?
答:古德云:「金不鍍金。」一代祖師具足德性,六祖以一句不敢,即呈現完美的內德。當今世代,要如何檢視其真偽?己無實德者,專藉以耀眼詞語來顢頇無知,並以自誇或攀緣來做掩飾,甚至爭個假名相,來添塞其心靈的空虛與妄求。
28、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如何啟悟?
答:凡俗之見,落在二法,說有、說無、之過患。大智者了悟至理無二,明達自性,唯此一事實,其性本無二。
29、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要如何感受時節因緣?
答:感受 天恩師德,此生此世能時逢白陽,同此一會參與道場,有福份蒙恩賜列門牆,入為濟公活佛,月慧師母之弟子,確是有累劫之緣,因此理悟者更加珍借當今因緣。
30、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對於修道有何啟示?
答:真道所教化是先聖所傳,其中具有天命道統與師命傳承,六祖惠能提示:不是冒然自作之智。願聞是冀望有緣得聞先聖所教導者,各人令得自淨己心。得聞大道後;各人自該消除疑慮,先聖後聖其揆一焉是如先代聖人無別。對於修道者須深信道真、理真、天命真之啟示。天命之殊勝,天上事,人間辦,點傳點道時之禮囑,領受恩師命,方能傳達,也不是任何一位點傳可自智亦然。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