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鑰
第十章經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闡釋:
道德經第九章,老子提醒學子塑造生命價值,以內德修養為省思,切勿自以為偉大就居功而自傲,始有『學道如初,成佛有餘。』這句箴言。衹要時以遵行六祖所開示:「常行下心,普行恭敬。」肯將成功化為起步,就不敢持而盈之,理念成長是無止境,時以初學者之心態,這怎有自傲之病呢?
第十章老子以精神與形體之結合,才能談及人生。要談及人生該從理念與作為上的認知為如何提升?就以抱一、專氣、玄覽、天門、將此不同語句,盡是直引聞道見證的第一寶。即六祖壇經:「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能守住此道,即可提綱挈領。悟道若離自性,即難有歸根,因此為不迷失方向。從明白四達指引參學者,契悟歸根有此玄妙之德。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此指引健康層面所認知與對於價值觀的思維。
人生;健康能主導此形體,生與死之間有極差異價值。
道德能主導此精神,如何培德流芳或闇然神傷。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平心靜氣,此指引道之根源,從嬰兒的守玄,手握與搭天橋的明證。從專氣致柔亦提示潛能
內功的腹部呼吸,為不失先天之炁。從修持上是專氣致柔之純真,不受外在根塵所汚染。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洗滌雜念,摒除妄念,而反觀自照。指引凡俗之多人迷失本真(玄覽),任爾多用功夫去洗心
滌慮,談多玄通,多曠觀,能不留遺憾或瑕疵之弊病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指引有修德又有能力主導愛護子民並治理國事,能無有持而盈之的弊害,能不耍權威取私利,
能受益之眾以無為而為的情操嗎?若一切有為皆合乎道與德之情操即是無為。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天門是主導天之所賦,眼為視之門,耳為聽之門,鼻為嗅之門,口為飲食與語言之門,以此四門
能依出入無見其形之真宰(天門)而随其動靜,能柔弱安靜不生二心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智慧本自具足,真誠為人處事,不愧天、人、你、我,智無不照,依道尊德貴明此四達,怎敢
耍心機。老子以明乎抱一、專氣、玄覽、天門、名雖四達其理不二。凡俗之人專用識神處事,
能不拘成見,不耍心機巧知乎?
生之,畜之:抱一是生命根源,皆由道生之,加上有營魄形體,方能立德以畜之。
*聖佛示現人間:不以大德自居,即指引世人歸根復命之大任。
生而不有:大道無形,生成萬物,不據己有,不塞其原。
為而不恃:所作為不恃己能。
長而不宰:道無名長養萬物,無宰制或粘縛。
是謂玄德:玄德是有不可思議功德。
世人衹知有形之萬事萬物,而忽略有無形這生命之主宰。因為「道」乃創造之功,生成天地萬物,興作,長養,以不有、不恃、不宰、直引生命根源之本真。

經鑰一、
此章指引世人造道之方,以如何忘知絕跡而契入玄妙之德。載者乘也,營者古註為魂。營魄即魂魄,魂動而魄靜,世人因乘此魂魄而有思慮,有起妄想之心,故動則掉舉之乘魂即營營而亂想。靜則昏沉之乘魄,昧昧而痴禪。古聖云:道之不行也,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智者之動與愚者不及之靜,皆不能抱一,如此能說不離道乎?
老子提示:隨魂魄營營不息而一心外馳,忽略抱一即道心是魂魄的根本,若受聲色惑於外,一但離了道心,猶四肢之疾也。
心離了道:妄情發於內,則心腹之疾也。心正自能治物,身正自能化人。蓋一心為魂魄之根本,魂魄為萬物為枝葉。道根之本壯實,魂魄如枝葉必榮茂。道心之根本若枯悴,枝葉必夭折。善學道者先抱一以治內敵外,不貪外以害內。

經鑰二、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乃檢視己過的功夫
古云:「樹杪聲聲泣露哀,岸舟魚背漫相猜,宗乘頓逐東流下,觸目難禁淚滿腮。」
古云:「聾人聽曲啞人歌,跛躄相將共伐柯,大千世界聾啞笑,明眼宗匠又如何。」
古德有云:宗師亦有多病。
病在耳目者;以瞠眉努目,側耳點頭為禪。
病在口舌者;以顛言倒語,胡喝亂喝為禪。
病在手足者;以進前退後,指東畫西為禪。
病在心腹者;以窮玄究玅,超情離見為禪。
據實而論。無非是病。

心聞賁和尚曰:「衲子因禪致病者多:有病在耳目者,以瞠眉努目、側耳點頭為禪;有病在口舌者,以顛言倒語、胡喝亂喝為禪;有病在手足者,以進前退後、指東劃西為禪;有病在心腹者,以窮玄究妙、超情離見為禪。據實而論,無非是病。惟本色宗師明察幾微,目擊而知其會不會,入門而辨其到不到。然後用一錐一劄,脫其廉纖,攻其搭滯,驗其真假,定其虛實。而不守一方便,昧乎變通,俾終蹈於安樂無事之境。而後已矣。」【禪林寶訓P412】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滌除即格心物使復性初,軀物使覺心源也。抱一即明復性初,知覺心源也,使性心身者不失一貫也,此三者之不可離,猶植根本之不可分矣。於有志學道者若不明玄覽是抱一之處,能說毫無瑕疵嗎?
人:自生至終其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其在嬰孩之時,氣專志一,此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壯之時,則血氣飄溢,慾慮充起;被心物身物所交攻焉,自主不定,故德衰焉。其在老耄之時,則欲慮柔焉;體將休焉,物莫先焉。

經鑰三、
明白四達:貫古通今,侯王能守即不拘成見而恃權,或專橫自亂訂規章體制。
老師的話:「道」就是這麼簡單啊!你整天念佛,無形中卻沒有發現你已離群索君,獨善其身非真善。已常把自己套上一副枷鎖,用各式各樣的鎖來鎖住自己。把自己套牢了,就算防得住別人,而無形中你的生活也相對的顯得更狹隘了啊!這還是有形的,無形的呢?你鎖住了自己的心,你忘記了你應該有的天真。老天沒把江上清風,明月,給鎖住了。
南極仙翁慈訓:仙佛借竅說得不合理有偏差,大家不要聽。自己以智慧分辨,點傳領導心偏邪,稱霸一方也別信。靠山山倒,靠人人跑,自己要明明白白,眼盲只是表面看不清楚,心盲可沒救啊!心一盲就亂性,假師假祖出現,到時聽誰跟誰呢?都別跟別信,自己守住初心,堅固道念,始終如一守死善道仁心,至終才能認祖歸宗。
【老師的話第五冊p179】
經鑰四、
老子指引學人該如何釋疑斷惑;所謂抱一者:即魂魄兩載,使合而不離也。魂與魄合,外看是動而其心常靜,雖惺惺而不牽妄與亂想。魄與魂合,其心雖是寂靜而常靈動,雖寂寂而不昏沈。若能如此即抱一而不離,則動靜不異,寤寐一如。不落掉舉之狂慧,昏沈之痴禪。老子提示學人能否無離乎?
專氣致柔:「人」賴氣而生,假名為心。氣隨心行,若心妄動則氣益剛,氣剛而心益動,所謂氣壹則動志。學道工夫,先制其氣不使妄動以薰心,制其心不使妄動以鼓氣,心靜而氣自調柔,工夫到此則怒出於不怒矣。不失先天之炁,守炁致柔如嬰兒號而不嗄也。老子提示學人能否不忘本真如嬰兒之專氣乎?

滌除玄覽:玄覽即抱一專氣守玄的工夫,即能體悟出佛的畫相,眼睛是八分合二分開而守玄。指引學人入道工夫,得道之體也。
愛民治國,乃以道心治理血心此謂率性,以道之真治身,即可無為而治。老子提示學人能無為乎。若不能無為又不能忘跡,雖妙亦不妙也。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跡,所謂應而不藏。此謂天門開闔而無雌也。
明白四達:謂智無不燭也。然而常人之智,則用俗智於外,衒耀見聞。聖人智包天地而不自有其知,謂涵光內照,故曰:明白四達而無知乎。
老子提示學人能如此,體用兩全,形神俱妙,可謂造道之極。其德至妙,可以合乎天地之德矣。天覆地載此天地之德,道心之生,內德之畜,盛德至善備矣。天地乃大道之顯跡之用也,聖人亦大道顯跡之傳真。六祖惠能開示:「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印證不是惠能自智因此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明乎聖人之德如此,可知玄妙之德矣。

經鑰五、
孟子亞聖以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為檢視己過。老子以其能無離乎、如嬰兒、能無疵、能無為、能無雌、能無知乎?同是自省自問為檢視己過。一但貪愛之心生,奔競之念起,阿諛小人合,人我之山高,嗟怨之聲作,有此之病,即不能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則猶金屑雖貴,入眼成翳。文偃禪師:「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塵。己靈猶不重,佛祖為何人。」
死心謂湛堂曰:「學者有才識忠信節義者上也,其才雖不高謹而有量者次也,其或懷邪觀望隨勢改易此真小人也。若置之於人前,必壞叢林而污瀆法門也。」
邵武謂晦堂曰:「凡稱善知識,助佛祖揚化,。使衲子迴心向道,移風易俗,固非淺薄者之所能為。末法比丘不修道德,少有節義,往往苞苴骯髒搖尾乞憐,追求聲利於權勢之門,一旦業盈福謝天人厭之,玷污正宗為師友累,得不太息,晦堂頷之。【禪林寶訓】
佛鑒謂昺首座曰:凡稱長老要須一物無所好,一有所好則被外物賊矣。好嗜慾則貪愛之心生,好利養則奔競之念起,好順從則阿諛小人合,好勝負則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則嗟怨之聲作,總而窮之不離一心,心若不生萬法自泯,平生所得莫越於斯,汝宜勉旃規正來學。【禪林寶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