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德經第十三章

經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託天下。


闡釋:受寵倖受羞辱而心驚動是已亂了方寸,古人有六驥跛鱉的提示;六驥是喻舉多頭馬,一個前進,一個後退,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六匹良馬駕車而步調不齊,終不能到達。人的才性各相懸距,那裏會像跛鱉同六驥一樣?但是跛鱉可以到達,而六驥不能到達,這沒有其他緣故,祇是十人十把號,各彈各的調,跛鱉認清方向朝目標而前進罷了。故路雖近,不走不會到達;事雖小,不做不會完成。一個人雖是多學而閒暇偷惰,必難有出人頭地。

寵辱若驚:古德云:「平常心是道」,於情緒上受外來的寵辱因素而產生不平衡,受寵就驚喜受辱而驚慌,此可謂寵辱若驚。受寵或受辱都是落在對待的兩極端,因受寵而驚喜就趾高氣昂,勢必引發他人嫉妒,也有因而受辱得驚懼就頹心喪志,自毁而墮落必引發他人輕視,因此寵辱易引發令人情緒上驚慌動盪。

貴大患若身:貴大患若身是指世人最大的禍患,在於太過於重視有此身軀。太在意身體的吉凶與得失,因此情緒上易受影响,於心思理念就產生盲點與執着而惹出大禍患。

何謂寵辱若驚?老子提醒學人為何要例舉寵辱而受影响,是難以保持平常心就違失中道是要警惕的。

寵為上:受上方寵用而自身不懂得修身方策,則易心起高傲,是謂寵為上。受寵者最易得勢而妄為,因而依權弄勢而為非做歹,受害者怨氣難消則將事態爆發,終究弄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辱為下:受屈辱易失去鬥志而每況愈下就自甘墮落,因此就偏向歧途。

得之若驚:得意最易忘形而傲氣凌人,必引人妒恨而失人緣。老子提醒世人,在受寵倖的時候,有得位、得勢、得利,最容易迷失修身立德的方向,而破壞了生命尊嚴與道德規範,有如此者則永與聖道隔絕,故得意之時要若驚而勿喜,該藉此以檢視己身德位是否相符,是否能以真誠之心所處事而不愧於天人。

失之若驚:失寵受羞辱者最易喪志而自卑或自閉,該驚醒勿因失寵而抱怨,一有怨天尤人之心則與福報永隔絕。世事多變化,得之在於「動」;能施恩以佈德,失之在於「靜」;能內省以修德。

是謂寵辱若驚:令人心易動搖是受寵而心驚喜就自恃、受辱而心驚嚇就自悲,因為太在意於五色、五音、五味、的得失,迷失於外在的寵辱,就干擾到內心世界的寧靜,找不到「谷神不死」的終極永恆,故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老子提示:甚麽是世人最大的禍患,答案是在於太重視有此己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凡俗之見衹重視於物質面的享有,因此老子直示吾所以有大的禍患所障弊之徵結與盲點。

為吾有身:將有此身視為是增添累贅,罣礙與負擔。為吾有身就是看不透既有此身功能與能塑造出生命價值觀的真實義。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祇要能觸及到吾有此身是造益人群的公器,所處事以真誠,待人以無欺於心,就不會在意此身受寵倖或受羞辱的憂慮,心態上能平心靜氣,那我就不會有苦悶去惹出禍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天下:貴以身於有智慧與良善在受寵者能推恩,在修道修心是懂得感恩與推恩,辦道盡心是懂得珍惜與隱重。若受辱之時能虛心領受,有錯失,有不足,肯改過遷善。但歷代聖佛大都是在受屈受辱的環境中而留下典範,因為凡俗之見假使盡思共摧怎能深知聖意或測出佛智呢?故謂希有。賢人是能重視此身是為天下造益而來,懂得潔身自愛,如此者所寄存活在於天下,就不會增添天下間的一份負擔與累罪。

愛以身為天下,乃可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識得此身是上天的公物,因此將汐公心處事,秉持有睦與尊重。聖人是能愛惜此身來擔當天下之大事, 上天自然將天下之大任託付於他,使大地有道德規範。


經鑰一、

老子對於世人的心思理念有明確的指引,世人就因受寵或受辱情緒就不穩定,這盡是悖離中道的病徵,影响到道之不明或道之不明的主因,謂過之與不及。

在心境上若太執著於得失,一受寵又受周遭的讚美就迷失於內德修養的隱重,也忘了謙恭之德,心態上受病毒入侵,就易自高自大又非我莫屬的傲氣凌人。

有差錯或受誤解而被曲辱,心起抱怨而怨天尤人,甚至怪罪他人爭功奪果,歧視他人不懂得尊重。不知老子於清靜經所示:「下士執德」。

處於困逆之中若不肯冷靜反思自問,就抱怨被冷落。也忘不掉無為而為是成德,放不下老子所提示:「生而不有,為而恃,功成而弗居的修持理念,這難以造就盛德的風範。」


*寵辱不驚,求得知己;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雅典蓋了一間住屋。有一位朋友去參觀時,覺得屋子很小,就問:以蘇格拉底這麼有名望的人,為何不建一間適合他身分的屋子呢?」這位哲學家回答:「如果這樣狹小的屋子能夠擠滿真正的朋友,那我就滿意了。」這正是要警惕自己的情緒管理。

歷史的見證:春秋時期,在河南三門峽地跨黃河兩岸的地區有一處封國叫國。國君虢公,只喜愛聽奉承,聽不得忠貞的諫言,因此他的身邊自然聚集一些阿諛討好而不會治國的小人,有一天虢國終於亡國。那群誤國之臣也一個個作鳥獸似的到處四散,國君僥倖的跟著一位車夫逃了出來。

兩人逃到荒郊野外,國君又渴又餓垂頭喪氣,車夫趕緊送上清酒、肉脯和乾糧,讓國君吃喝。國君感到奇怪,車夫哪來的有這些食物呢?便問車夫:「你從哪裡弄來這些東西呢?」車夫回答說:「我是專替大王您做的準備,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饑、解渴呀。」國君不高興的又問:「你知道我會有逃亡的這一天嗎?」車夫回答說:「是的,我估計遲早會有這一天。」國君不滿的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車夫說:「您只喜歡聽奉承的話。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愛聽。我要給您提意見,說不定您會把我處死!」

國君聽到這裏,氣憤至極。車夫見狀,知道這個昏君死到臨頭還不知悔改。於是連忙謝罪說:「大王息怒,是臣子我說錯了。」國君又問道:「你說,我為什麼會亡國而逃呢?」車夫只好改口說:「因為大王您太仁慈賢明了,其他所有的國君都不是好人,他們嫉妒您,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國君聽了,心裏舒服極了,一邊坐靠在車前的橫木上,一邊美滋滋的自言自語說:「唉,難道賢明的君主就該如此受苦嗎?」虢公他頭腦裏一片昏昏沉沉,十分困乏的枕著車夫的腿睡著了。

車夫總算是徹底看清了這個昏庸無能的虢國之君,在失望之餘,他慢慢從國君頭下將腿抽出悄然離開國君,頭也不回的走了。最後,這位亡國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被野獸吃掉了。

故事的寓意;好聽美言最易令人迷失自我,為人之心態若只喜聽阿諛諂語,卻聽不進受益之諫言,一味執迷不悟,一意孤行,誤導無知又費損財貨之濫用,如此作風是極為可悲,輕則招致災禍,重則敗家亡國,於修身之人豈可不慎乎?

經鑰二、

齊景公喜好嗜酒,有一次連喝了七天七夜,而荒廢國事。大臣弦章上諫說:「君王已經連喝七天七夜了,請您以國事為重,別再喝了;否則就請先賜死於我。」
另一位大臣晏子後來見齊景公,齊景公向他訴苦說:「弦章勸我戒酒,要不然就賜死他;我如果聽他的話,以後恐怕就失去喝酒的樂趣了;不聽他的話,他又不想活,這該如何是好?」晏子聽了便說:「弦章遇到您這樣寬厚的國君,真是幸運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紂王,不是早就沒命了嗎?」於是齊景公愛以身為天下,果真戒酒了。

故事的寓意: 喝酒易亂性,持齋守戒受益多。自古「賢臣仁君」總是相得益彰,故事中的弦章及晏子敢於諫言,齊景公能貴以身,並愛以身為天下,肯接收他人勸告、並勇於改過。臣賢可寄存於天下,君王可託付於天下,可說是寫下歷史的典範。

經鑰三、

從前有一位叫后羿的神射手,練得一身百步穿楊的好本領。不論是立射、跪射、騎射,箭箭都可射中靶心,從來沒有失手過。人們爭相傳頌他的射技高超,對他非常敬佩。夏王從左右聽說了這位神射手的本領,也目睹過他的表演,十分欣賞。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宮中來表演他那爐火純青的射技。於是,便命人把后羿找來,並帶他到御花園裏的開闊地帶,叫人拿來了一塊一尺見方,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獸皮箭靶,用手指著說:「今天請先生來,是想請你展示一下您精湛的本領,這個箭靶就是你的目標。為了使這次表演不至於因為沒有競爭而沉悶乏味,我來給你定個賞罰規則:如果射中了的話,我就賞賜給你黃金萬兩;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減你一千戶的封地。」請先生開始吧。后羿聽了夏王的話,面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慢慢走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腳步顯得相當沉重。然後開弓開始瞄準。想到自己這一箭出去可能發生的結果,呼吸變得急促起來,拉弓的手也微微發抖,瞄了幾次都沒有把箭射出去。終於下定決心鬆開了弦,箭應聲而出,“啪”地一下釘在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地方。後羿臉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彎弓搭箭,精神卻更加不集中了,因此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離譜。后羿收拾弓箭,勉強陪笑向夏王告辭,悻悻地離開了王宮。夏王在失望的同時掩飾不住心頭的疑惑,就問手下道:「這位神箭手后羿平時射起箭來百發百中,為什麼今天大失水準了呢?」

由故事可知,貴大患是過分計較自己的利益,將會成為我們獲得成功的大礙。如果名利當前還能保持平常心,不為所動。此人將不為名利所羈絆,當可無入而不自得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