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趣譚第十四章
經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闡釋:
老子提示勿以有形有相的追求真道,於清靜經已明示:「大道無形、無情、無名。」這怎能以凡俗之眼、耳、手、想觸及玄之又玄這超越於根塵感觀,要去了解「道」的之真象?
古德也明言:「開口便錯,動念則乖。」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莊子在宥篇】
因此所追問者,皆物之質也;所欲官者,即想掌控者亦是物之殘渣。殘渣是糟粕。「道」雖然無跡,經典之字跡若不解妙意即是糟粕,經典是見證大道真傳的殊勝,因此若無糟粕奚以測履,又奚以觀於古美矣。
聖道真傳的殊勝,從古聖及高僧皆提示:「學人切勿以鏡裏看形,水中捉月,渴鹿逐陽焰,迷頭認影。」一般人患在以不成熟的理念,去否定大道的殊勝,就猶一翳在目,千花競飛。一妄動心,諸塵並起。這些永遠是難以契入真理實相。
有些更異想天開常崇拜科學,就想藉以科學儀器要窺測「道」之原貌,科學家的新發現是啓發理論的引言,是好讓世人更讚歎 造物主的偉大。聖經:「深哉! 上帝豐富的智慧和知識; 祂的判斷何其難測; 祂的蹤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 祂的謀士呢?」【羅十一、33】其實聖佛皆是造物者的代言人,五教聖人就是奉 造物主的旨意來傳達訊息。
所以老子直示:若以視之、聽之、搏之、這三者總是無從究詰出答案。大道是理氣象三界混為一體,故混而為一。大道的玄奧,本自具足一切,不因處於上之明皎或於下之陰暗而改變大道所具足的本質。世上眾說紛芸不絕,繩繩記述從各專家學者諸集議,終究仍不知「道」之真實狀貌。
從天地,日月,萬物已顯跡之有象,這猶如大道的衣衫,從一切有形的物質面去推敲復歸於微妙之無物,才是有主宰一切呈現各形形色色的精神面。精神面是指靈性,是指生命。靈性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說無但是確有存在,說有又難以揣測或捉摸即謂惚恍。
孔門復聖顏淵證道;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永嘉證道歌:「逆行順行天莫測。」
老子再指引學人,大道既然是無色,無聲,無形。這玄之又玄以正面迎之,是不見其首,想追踪即隨之不見其後所遺留之形跡。惟有溯源從執古之道,是佛家所示:「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領悟未有天地,萬物之先的「道」來御今之有,是治理當今一切之萬有。能深信這亙古就已存有的大道,從歷代聖佛心法真傳系脈,繩繩這道統源流,能知古代與當今之始然有一準則,上無根源就沒得傳承,沒有求道是不可能明道,道不明就難以修道立德,悖道離德必難成就聖佛;即詩經所示:「皇皇上帝,其命不忒。」天之與人,必報有德,禍亦如之。此是謂真道綱紀。
句解:
道:不得以感官;夷、希、微、三個字來窺測『道』的原貌。若以肉眼視之,永不見真相,因為「道」本無色曰夷;「道」本無聲,若以肉耳聽之,永聞不出妙音故曰希:「道」本無牯若以手摶之,必不得有物,就因無形曰微:
不可致詰:詰是尋問,致詰是用尋問「道」的極盡是深奧莫測又不能窮盡。大道就因無色,無聲,無形,口不能言,書又不能傳,超越語言文字,聖者藉以語言文字形容而已,故強名曰「道」。道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從科學家,醫學家,物理學家,文學家,土壤學家,有此諸多專長的學家,將集聚共議,所描述大道的玄奧,任爾再怎樣盡思共推再摸索追究,終難有下結論。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俗云:「不可思議,畢竟也說不出所以然。」
混而為一:夷、希、微、三者混合為一。道於鴻濛未判之始,道之本體無方所無形狀,是一股靈炁,以視之云不出其形,言問不能到,耳聞無得其玄音。
皦:光明也。皦皎二字通用;玉之潔白曰皦,月之潔亮曰皎。
不昧:昧是陰暗。經云:「不垢不淨」。不昧是在指處在黑暗中也不失本自具足受染而汚暗。不昧是不受陰霾,意指不活在迷昧困惑中。
繩繩:是續不斷,道體是幽微深遠,聖聖心法之傳承謂繩繩道脈,這真理的流佈是延綿不絕。
迎之隨之:迎之是從正面窺視或隨之從背後追溯,總是揣測不出所以然。
復歸於無物:儒曰:「以求至乎其極而豁然貫通。」復歸於無物謂乃還原「本來面目」。復歸是還原即明道之本原,無物即說似一物即不中,即不迷著於色聲物。佛經之不住於眼耳鼻舌身意,離一切相即無物。
惚恍:玄妙至若有若無,若隱若顯,閃爍不定,是難以揣測或摸索。
執古之道:執持未有天地之先,萬象末立之混元一炁,即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御今:御者治也,惟有將古道本然之善,來治理當今萬事萬物,可謂修身近道矣。
古始:是指太初有道,於宇宙的原始,即未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之先。
道紀:道是運行日月星宿,生成四時之行焉,長養萬物育焉的綱紀,即道的紀律。
趣譚一、涅槃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若至,其理自彰。」
體解大道;惟有時節因緣,有誰能逢遇天命明師,才能深入經藏悟其妙音,這答案惟有將求道三寶相互應,就會感受拳拳服膺之至理不差。古今亳無自私或偏見者而能成就大德,想统理大眾一切無礙,惟有大道真傳始不會以盲引盲而留遺憾。
古云:「當尚未得悟猶水未入海之時,是不成鹹味。想體解大道必需深入經藏,猶百川入海,皆同一味之鹹才不會自誇自傲。惟有大道真傳之殊勝才能统理大眾一切無礙,即萬境歸心,盡趣一真之道。」
聖意提示:切勿執自我意識而作繭自縛,甚至隨意拋棄自家寶。法華經:「化城寶所,入如來室者,即眾生大慈悲心是,豈可入於有相屋宅乎。」言化城者;皆是權立接引之方便教化。言寶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此寶不屬情量,不可建立。無佛無眾生,無能無所,何處有城。若問此既是化城,何處為寶所。寶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寶所也。故言近而指遠, 惟有於 天恩師德的大好因緣,始能契入壇經:「自性覺源體,隨服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機緣品】
想致詰妙意,可從儒學古聖所提示:「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老子以不見、不聞、不得、是要學人離一切相。經云:「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迷人名相既立,妄念思惑則遂之而生。將道紀之至理沈沒,使真宗之事隱蔽。誰能體會聖意勿執有形、有聲、有物、自生分別起異端而自絕道紀。
寶藏論:「是以本際無名,名於無名。本際無相,名於無相。名相既立,妄惑遂生。真一理沈,道宗事隱。唯道無根,靈固常存。唯道無體,微妙恒真。唯道無事,古今同貴。唯道無心,萬物圓備。」
是以無名之朴,遍通一切,不可名目,過限量界,一體無二。一切若有心即迷,一切若無心即遍十方,故真一萬差,萬差真一。譬如海涌千波,千波即海,一切皆無有異也。夫言一者,對彼異情,情既非異,一亦非一,非一不一。假號真一。夫言一者。非名字所統也。是以一非見一。若有所見。則有二也。不得名為真一也。」【宗鏡錄】
- Sep 18 Thu 2008 23:44
道德經鑰 第十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