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鑰 第十六章
經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闡釋:
前章經文有提示善為道者,由微妙玄通之不同層級,必有不同的認知,惟有登堂之入道,入室之行道者才能感受 天恩師德殊勝因緣的入微妙達玄通。
此章直示觀其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此萬物生成之理,皆復歸於大道。
老子於清靜經已明證:「大道無形,無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由天地萬物一切有相,去深悟其中有一股無形,無名之致虛,以求至乎其極,致虛之極即是大道。一切萬彙萬物由道而生,亦是萬物所復歸守靜之根源。
天恩師德的因緣殊勝,求道時明師所指授之止處,老子以「谷神」作印證,此止處是靜,眼耳鼻舌與六根塵是動,動之運行其中樞即是如如不動,動而不動之處曰靜,此靜是主宰眼耳鼻舌一切運作的功能。
惟有求道者始首明道之歸根本原,修身行道者達聖神功化之復命。老子於清靜經直示:「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致虛者即放之彌於六合,於大而不可測之致虛。守靜者乃卷之退藏於密,即指喜怒哀樂之未發,小而不可言喻的守靜。
老子於此章提醒學人,由以去外誘之私的致虛,更充其本然之善,恢復本來面目之守靜,此真諦是致虛之歸根,守靜之復命。
致虛極,守靜篤與孔門傳授心法是有異曲同工之妙,致虛極是由中散為萬事,亦放之則彌六合,以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之致虛。守靜篤是末複合為一理,亦是卷之則退藏於密,此君子語小天下莫能破之守靜。
致虛非狂慧亦非掉舉,要適逢 天恩,始有道可求,得心法真傳即明道之本原出於天,此根源的終極真理是致虛之「歸根」。
守靜非昏沉,亦非痴禪,要幸遇天命明師,方有德可立,深知生命價值就不再迷失有此終極歸宿這守靜之「復命」。
觀照天地間周而復始之樞紐,復歸於靜,此不生不滅,即與孔門所傳授心法,由其始言一理,末複合亦為一理,此一理是永恆不變復歸於靜的真理。
觀其復乃先由驅身物以覺心源;再格心物以復性初。復是不失本真之復,
復其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此與佛之一乘道,不二法門仍無有異別。
復命曰常,亦祇有「常」,常是亙古不變之道體,惟有真常之大道使得達聖神功化之復命。
千門萬教是引喻夫物芸芸,萬教歸一即是各歸其根,不知常妄作凶;惟有真道使學人不迷妄,不明真常大道而易妄行,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終於易得凶厄。
既然是有道之人,修持需有超然之志,人不知而不慍,心胸開濶可容眾異,不姑息之容有公心一片處事,自然受人感恩,令人禮敬並依循。天性不昧可王天下,王者德之旺也。天性乃由天賦,道生天地故謂天乃道。惟有大道使學人永生,德配天地即能恆久與天地同壽。真誠於道終身是不危殆。

句解
致虛極:從唯物論之一切相,契悟唯心論之真相。體悟心物不二,真俗不二,生死亦不二,能於相而離相,由物格之離一切諸相,可謂致虛極。
守靜篤:知至乃一念未生,喜怒哀樂之未發即守靜篤。發而皆中節即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守其天心使心靈清明。
萬物並作:六祖惠能云:「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天地萬物隨者日月消長亦受生滅循環,其中藏有生生不息的定律。修道者若能善法流通,所思維與天地為一體, 所行為與萬物為一身。即孟子所云:「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即可領悟中散是由一點靈炁,使物並作而生生不息。

吾以觀其復:宇宙間一切有形有相是虛極,靜篤的助緣。於溯本歸源將觀照古聖子思所示:「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明乎聖人由知天、事天、配天,可謂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於清靜經已明證:「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因此物物芸芸皆各歸其根於大道。
僧肇云:「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聖意是藉物言道,物芸芸喻千門萬教,各歸其根喻萬教歸一。佛門嘗云:「萬法歸一」。惟有得聞此不二之心法真傳者,必信解受持則不足為難,進而皆大歡喜更信受奉行。
歸根曰靜:孔夫子藉以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來同證歸根曰靜。以得聞真道之根源者,信解受持不足為難,其心自然是寧靜。亦喻一棵樹,顯著於外的根莖枝葉花皆歸根於種子,種子與枝葉隱與顯,枝葉之外相與蘊含一點不可思議的生機種子實相,就不敢再分門別類或各自為是的爭執,不動妄念便證菩提,此是歸根曰靜。
六祖惠能云:「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是歸根,何其自性,本無動搖是曰靜。
歸根:倦鳥尚知歸巢日,浪漢仍有思鄉時。
萬教理論多,究竟一歸何,得悟歸根事,感受道難逢。
千偈各異轍,萬法同歸根。
坐斷千差路,歸根一理明。
曰靜:一朝妄息輪迴斷,方知生死本來無。一念未生全體現曰靜。佛云:「不動道場。」儒云:「知其所止。」能安頓心靈即曰靜。
靜曰復命:認得性時,可說不思識。只要信自己本來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槃妙體箇箇圓成,不假他求從來自備。
復命曰常:六祖惠能云:「何其自性,本來清淨。」復命者復其本來面目,常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常乃指道心是萬法之所歸。古德云「信而不解,增長無明,解而不信,增長邪見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疾。」
不知常:謂入門未得,引喩不得真傳者即不明道心。儒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學道者若不知 天恩師德的殊勝因緣,不知天命明師是心法真傳者,即謂不知常。
妄作凶:迷頭之時,認六塵之幻影。恣情而縱慾,又不知修身盡孝,不知弘揚聖道之人,其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儒云:「君子不可以不脩身;思脩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既無有道心,甚易胡做妄為而失道悖德終得凶報。
知常容:開悟之人得真常之道,歸根之理,復命之德,其心胸開濶,以天心為心,遵行老子所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所作為以見賢而舉之後其身,舉而能先之外其身,心思超然無私,自然可容眾。
容乃公:效法天地之德,聖云:「惻懚之心人皆有之,仁為己任。」視天下如一己,視萬物為一身。不歧視,不對待,凡有血氣者皆是上天的公物,處事公心一片,其誠可感動鬼神。
公乃王:心中有道,處事眾益,其德自盛。天下無二道,聖人無两心。王者旺也,儒云:「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道心乃天性不昧,非私自佔有,以道心行事自然是盛德。
王乃天:聖者繼天立極,沾受 天恩使得歸根之道,幸蒙師德使得復命證真。
天乃道:天地皆由道而生,溯本歸原。天乃道;大道乃造化天地。王乃天;聖人乃奉天行公事。容乃公;以公心乃可容眾議。知常容;惟有心法真傳可容納萬法。
道乃久:道亦可名菩提心,道心本無生滅是亙古常存。古德云:「真心在妄則是凡夫。如何得出妄成聖耶?曰古云:妄心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老子以谷神不死提示生命之根源,入道者豁然了悟歸根,
行道者依序而為,得復命即可攸久無窮。
沒身不殆:古德云:「真心直說者;佛佛授手祖祖相傳,更無別法也。心者人人之本源,諸佛之覺性。一切萬法盡在一心之內,八萬四千法門從此而出,悟此心者,凡聖交參。迷此心者,生死無際。」
能樹立極為崇高的美德典範,流傳於後世,使此身軀殁後,靈性也不會受危險。耶曰:「永生」,佛曰:「涅槃」儒曰:「配天」。
因為有道使靈性得有歸宿即歸根復命,於求道時對 上天所承諾的十條大愿是成道的階梯,是慧命的保障,是誠德的訓條。禮囑有明示:「保爾無恙萬八年。」即可超生了死,不再受生死輪迴即是沒身不殆。
經鑰一、
知常容;滄海納百川而不溢,尺鏡含萬象而有餘。歸根曰靜;靜者若鏡也,持一尺之鏡,可容納萬象森羅。一輪心鏡本無塵,因塵難照本來真,塵盡鏡明無一物,自然現出法王身。永嘉云: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
老子曰:「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貴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樂忘乎富貴,而在乎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幾於道矣。故曰:『至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通玄真經】

復命曰常;常以真理為依歸乃歸根,以義務之心則忘乎治人;貴忘乎勢位;樂忘乎富貴,感恩有能力自理、自得、幾於道矣可服務於眾則復命。
歸根復命;
以尋根密意在示「谷神」;以谷神引喻「道」,明乎道乃久即是谷神不死。
以進修密意在於「無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
以成德密意在於「自然」;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聖人忘乎治人;是行不言之教,在乎有諸己而後求諸人,使各得歸根與復命,故而在乎自理。
貴忘乎勢位;雖貴立為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若忘失尊道貴德,即有勢位則雖貴不貴矣。
樂忘乎富貴;世人所愛是圖增負擔的金玉財富,礸石翡翠來裝飾身份,其實令人景仰是富有智慧慈心,貴有操節尊嚴,故靜曰復命之樂忘乎富貴。
聖人忘乎治人;貴忘乎勢位;樂忘乎富貴,而在乎和在乎自理;在乎自得;在乎和。幾於道之致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經鑰二、
觀其復的禪示:佛陀開示:四個老婆的禪意
從前有位富商,擁有四位妻子;他最疼愛他的第四位妻子,常給她穿最貴重的衣物,食最美味的佳肴。
他也很疼愛他的第三位妻子;長得很美因此常以她為傲,喜歡帶她到朋友面前炫耀。雖然如此,富商其實十分擔心,經常怕她會不忠貞。
他也很疼愛他的第二位妻子;她很關懷又體貼,處事有耐性,事實上,她是富商的紅顏知己。富商遇到困頓,總會去找她商量、請教,她也常受幫助而能脫離險境與難關。
數到富商的第一位妻子了,她對富商忠心耿耿,對維護他的財產、健康和照顧家庭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貢獻。但是,富商並不珍惜這位妻子。儘管她深愛著他,富商卻無動於衷,並無特別去留意她、照顧她。
好境不常,有一天,富商病倒了,過了不久,病情愈來愈嚴重,他自知時日無多了,想到過去的奢華生活,不禁暗忖:「我現在雖有四位妻子,可是,我只能孤單地死去,真孤獨淒涼啊!不!我不想如此啊!」
一、他去問他的第四位妻子:「我最愛護妳,給妳最好的衣服、最好的照顧,現在我快要死了,妳願意跟我一起去嗎?」 第四位妻子回答他:「不行!」別話不說,頭也不回地立即離開了他。她的回答像尖刀一樣,狠狠刺進富商的心胸裡。
二、悲哀的商人再去問他的第三位妻子:「我一生那麼愛妳,現在我快要死了,妳願意跟我一起去嗎?」第三位妻子回答他:「不行!這裡的人生那麼可愛,你死後我會馬上改嫁別人的。」商人的心立即沉下,手腳也變冷。
三、再去問他的第二位妻子:「我經常找您妳解困,妳總會幫到我的,現在我又要妳幫忙了,當我死時,妳願意跟我一起去嗎?」第二位妻子回答他:「對不起,這次我幫不到您了!最多我只能送您去墳場而已!」她的回答像雷電般把富商徹底地擊倒了。
四、那時傳來一個聲音向他說:「不要害怕!我和您一起離開!無論您到那裡去,我都會跟著您。」商人向上一瞧,原來那是他的第一位妻子。
她骨瘦如柴,看來極度營養不良。商人萬分悲痛地說:「唉!我早該在有能力時好好地照顧您啊!」
◎禪意: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都擁有四位妻子。
*第四位妻子是指我們的身體。無論我們花多少時間與精力去保養它,令它看來很帥、很棒,死後它必離我們而去的。(引喻外在的虛榮)
*第三位妻子是指名譽、地位與財產。一旦我們死去,它們就會落到別人的手裡。 (這是世人所盲目追求的)
*第二位妻子是我們的親屬和朋友。無論在生時都與我們多麼親近、多麼的樂於相助,死後亦只可陪我們到墳場為止而已。(因緣共聚)
*第一位妻子是指人的聖靈;(生命主宰)它和我們形影相隨,生死不離。它和我們的關係如此密切,但我們也最容易忽略了它。世人迷頭認影,祇喜於追逐虛榮假相。聖意要芸芸眾生各歸其根,並觀其復,復命於聖靈。世人理念上若偏頗,遊走在三毒與四相是不知常而妄作凶。
經由各歸其根,靜而復命,復命於真常(聖靈),違道悖德是謂不知常而妄作必招凶。知其真常之大道即可容千門萬教,道是公心自然可容眾異,有公心其德必王,盛德之王可知天、事天、至配天。天之大乃由道而生,明道者可使靈性的慈光久耀,修身培德必終身不受危殆,也免得在病榻上垂死掙扎時,悲痛與哀傷而留下遺憾。

經鑰三、
不知常,妄作凶;己靈獨耀,不肯承當。心月孤圓,自生違背。何異家中舍父,衣內忘珠。世上諸多痴迷漢,失本求末錯用心。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眾生本自具足佛性。法華經以「繫珠喻」歸根曰靜為教證: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珠寶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痴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此禪示是有一窮子在醉臥中,親友將一顆無價寶珠繫在他的衣服裏面。那人後來非常貧苦,卻完全不知自己身懷寶珠,及至親友告知此事,鼓勵他販賣寶珠,因此而改善了生活處境。「繫珠喻」中的衣裡明珠,因此被解說為眾生本有「佛性」,聲聞譬如窮子,為無明之所迷醉,自己不能覺知,所以取聲聞小智,得少滿足。世人迷失本真而使生命的淪喪,背離道之本原出於天此靈性故家鄉,而反認客旅為家園,認他鄉作故鄉。倘得知本有「佛性」必肯歸根復命矣。

迷頭認影亦然;迷失本心就是迷頭認影、驢騎覓驢、作繭自縛、拋棄家寶。迷頭認影是《楞嚴經》裏面的比喻。「頭」是本性,「影子」引喻妄想,「迷頭認影」引喻眾生迷失了本心,執著於妄想,就像一癡迷的人早上照鏡子,看到鏡子裏面有個頭,認為自己真的頭在那個鏡裏,然後再回過頭來一看:我自己真的頭跑到哪兒?就到處找,找遍了那個城市也沒有找見。這則比喻世人執著於根塵聲色幻象而迷失了本真,是錯認本眞迷頭認影即是不知常,妄作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