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鑰: 第二十章
經文: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差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闡釋:
此章老子直示世人,貴食母是知其所止,此至尊至貴萬物之母,使此生不再流浪生死即可謂絕學無憂。
古今聖佛所從事,雖各由異路,但皆同歸絕學,猶大海雖分波,總歸共源。高僧證道:「海水一滴,百川同味。」得知者不再昭昭、察察之俗眾之見而起紛諍。
絕學乃絕對超然之學,種子是枝葉之本,因此六祖直示:「汝等佛性,譬諸種子。」絕學是聖佛心法,指明佛性,所傳承的終極真理,是生命的終極目標,亦是生命的終極歸宿。
惟有沾受 天恩師德之入道者,才能智於明道而不惑、勇於修道而不懼,仁於行道而無憂。可使此生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即聖者所示:「絕學無憂或仁者無憂。」
『唯』是幸授真傳當下豁然,是徒會師心能默契之敬諾。
『阿』是弗解聖意之啞然。
由『唯』與『阿』是呈現心語,從中可分辨出信眾對聖道的認知與信受,確有天淵之別。
當「唯然」之默契,或「阿意」之代溝。契合與悖離於此該自問;光明與黑暗,其相差與相去有幾何?又何若?
聖意指引君子有三畏,所敬畏是對於道脈天命傳承之絕學,對於參學者怎可不敬畏?
絕學:於中庸謂孔門傳授之心法,是玄之又玄,其放之可彌於六合是廣大無盡。
老子直示:天下眾人所喜樂滿足於口腹,認為享有口福與富有財力;視屠食豬牛羊有豐盛滿漢大餐謂享太牢,富有能在春天登上高臺可遠眺望美景取樂。
老子說:志道之士獨異於人,是聖者與凡俗其所思維不同。老子說:有道者獨淡泊於對世俗有所貪好的任何徵兆,其心胸廓然如嬰兒純真無邪,不失天性本自具足的真誠與善良。
乘乘乃由於天性的善良本是具足,因此活潑任由的天真,若無所歸是毫無沾染邪思。世俗之眾人大都不能謙卑自牧以契真常,常恃己是好將文彩外露。老子說:至德之事獨獨像很匱乏又不足,凡俗之人的眼光中,所評斷有道者的心思是異類,是不懂得人間享受福報。
世人眼光是雪亮,即察察昭昭,昭昭是愛好彰顯,好逞己是;察察是嚴苛渴求,自以為很精明,好挑剔又刻察。
老子直示世人:有道者其心沌沌兮是指中央之帝曰渾沌,亦是指天性之本真。修內德自謙,內斂藏鋒芒。若趨俗易迷真,內觀自照不趨迷於根塵之五色、五音、五味,要以昏昏之無為,遵絕學則與世無爭執,以悶悶是常存淳樸天真。
老子直示:有道是超凡入聖,持守淳樸似愚人之心也哉;古云:燕雀安知鴻鵠志,凡俗難窺聖佛心。愚是憨厚純真,無有俗情之染汙,其實是超凡之智,非愚也。
澹兮其若海:聖德之深藏不露,以澹兮即沉靜恬淡,似湛深翰海之大。神似飂兮,任飄逸無受繫而無所止境。
俗之眾皆以為很有作為,而有道者獨似愚頑是不會耍巧詐,又似陋鄙笨拙是不會去擾亂人心或製造社會亂象,不浪費社會成本。以上善若水,處眾人之所惡,世人總視為是頑且鄙。
老子直示:有道者獨異於人,是聖人乃奉天之命示現於世,指引世人要將生命的價值須守貴於『道』,『道』是長養萬物之母,能明本歸宗此食母是萬物的根源。是聖佛示現於世,獨異於人是拯救世人明貴食母之大任即絕學無憂。

句解:
絕學無憂:無憂於能沾受 天恩師德,幸授真傳之絕學,即惠能聞道所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唯之與阿:『唯』乃善解師心,默契師承,如六祖惠能之三更受法,人盡不知,師傳之頓教;『阿』似入門未得之神秀,自愧枉向山中數年,聖意難測而無所適從。
相差幾何?得其門而入與不得其門,衹在門外,未入門內,這相差有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何若?守道之一念善即光明現前,與離道之一念惡而墮入無明,這相去的懸殊有多少?。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世人生死事大,想了脫生死一大事,依聖人所示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是敬畏道脈之天命傳承,畏大人是敬畏聖佛是大德之人,畏聖人之言是敬畏經典是聖佛的心得結晶,以同證大道之絕學,讓參學者有感恩、禮敬與依循,這是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荒兮是廣翰無際,其未央是無止境,暗喻大道之玄妙。世人不修心德,荒兮指心田的方寸寶地而任其荒廢,讓無明、忿恨、貪慾、三毒加四相的雜草到處叢生,未央指不勤耕。
眾人熙熙:俗人之迷,熙熙是縱情奔歌,愛好畋獵嬉戲,耽婬嗜酒,放逸無度。
如享太牢,如登春臺:世人認為大富大貴是享受喫滿漢大餐與長住豪宅,聖意是逆俗,是重視生命價值的道尊與德貴。
我獨泊兮其未兆:我是泛稱,亦引喻謂志士仁人,士志於道的獨特淡泊於享太牢,恬靜於不涉足好登春臺。未兆即一念未生,不起心動念。
孔夫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如嬰兒之未孩:好比剛出生的嬰兒,還未受外界聲色或情緒所影响,持有天性之純真。
乘乘兮,若無所歸:乘乘是稚心活潑無邪,無所歸是未受俗情所沾染。世人一心一意想追逐享太牢之嘴嚐,登春臺之養眼而累得疲憊不堪,總忽略世人是客旅是寄居,對於生命的終極歸宿的祖家則茫然若無所歸處?
莊子云:「終身役役(勞苦忙碌)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困)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耶!」「人之生也固若是芒(糊塗)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齊物論】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眾人多妄念皆自認為力有餘,所構思常超過自己的實力,就產生盈溢自滿,這是過之有餘的驕慢。
而士志於道的獨特美德是懂得謙卑自牧,常感覺太多匱乏不足。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愚人之心也哉是有道者所修持之最高境界,超於世人皆知美之為美與善之為善。愚於心無所沾染與貪好,其心地一片淳樸渾沌。
沌沌兮:是指生命的主宰,猶莊子應帝王篇的中央之帝渾沌,無有感官形相的七竅而迷於以視聽食息。
俗人昭昭:俗人好昭顯己功,好誇己能。
察察:自命清高其心思好挑剔不饒人,並好細察於他人的瑕疵。
我獨昏昏;志於學聖道者,以指導取代指責,其心思以內省似守玄之昏昏。
悶悶:持守本真,心不起對待,離諸法相,不落階級,廓然無聖。
澹兮其若海:彌勒祖師的肚大能容,聖德似大海湛深,沉著至靜而毫無波浪。
飂兮似無所止:神思飄逸,縱橫無礙,逍遙自在。
眾人皆有以:世人不修道德,少有節義。往往苞苴骯髒搖尾乞憐,好追求聲利之門,競逐浮華而成群結黨,一但得位就仗權弄勢,皆有以是呈顯威赫並展現其有來歷。
我獨頑似鄙:士志於道之獨特是珍惜生命,愚頑於這一口氣若不來,一切盡無能,鄙陋於貴德乃有所不足。
我獨異於人:宿世善根加上祖上餘德,沾受 天恩師德得聞絕學之聖理真傳,有道之士此則異於俗人。
而貴食母:是明本歸宗,得聞大道真傳,可立身行道以盡大孝,貴在此生不再淪落為生命的浪兒。明悟「道」是長養萬物之母,,能受天地造化之萬靈真宰即貴食母所恩賜,不再是生命的孤兒。

經鑰:一、
絕學無憂:若不明聖理真傳與聖道則易自絕善緣,絕學是自古佛佛惟傳本體,不離道脈之道統也,道之本體是諸法之根本謂其自性也。
師師是奉天承運之天命明師,所密付本心是無上妙法之絕學。黃檗之傳心法要有明示:「從上祖師,唯傳一心,更無二法。」指此心是佛則無憂。
古文明證:大道是不二法門之絕學,亡羊喻痴迷之群生,歧路是忘失至道而各自分歧之萬教也,唯歸同反一則是可得絕學而無憂也。
歧路亡羊;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而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從前,有位富翁雖然很有錢,卻仍舊很貪心。富翁唯一的親人是位傻兒子。有一天,富翁和他的傻兒子一起到山裏去砍柴。山裏樹林茂密,野草長的比人還高。忽然,一隻老虎從草叢裏跑出來。富翁的兒子一眼瞧見老虎。連忙跑到一個大石頭後面躲起來。老虎便朝著富翁撲過去,用前腳把富翁壓住。富翁急得大叫:「兒子啊,快來救我!」兒子聽到父親的叫聲,從石頭後面跑出來,手裏拿著砍柴用的大斧頭。他看見富翁正在老虎的爪子下掙扎,舉來斧頭就要向老虎劈下去。這時,富翁叫了起來:「慢著,兒子,老虎的皮,要完整的才值錢!」傻兒子一聽這話,覺得有道理,就丟掉斧頭,回頭去撿了一根粗木棒。他舉起木棒要打老虎時,富翁又大叫:「等等!要把老虎活活捉住,拿到城裏去賣更值錢啦!」傻兒子聽了,覺得父親說得不錯,又仍了木棒,跑回去把捆柴的繩子拿來。這時,老虎已經把富翁咬死,把他叼在嘴裏往山頂走了。 出自於(蒙古族寓言)寓意:俗人昭昭、察察,被財迷心竅,忘了其他更重要的事是自己的性命。


經鑰:二、
※孔夫子提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遠慮天地是萬物之逆旅,光陰是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若衹為享太牢、登春臺,若遺失給與後世所懷思與敬仰,究竟為歡幾何?
※孔夫子提示:有遠慮則免於近憂,謀道在於得聞大道之絕學則無憂;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
※得聞絕學於參學,即首明道之本源而珍惜生命,於修持聞義能徙不善能改,落實存養省察。於行道實修其德,學而能講是心得轉述,能達到聖神功化以報天心聖意則無憂。
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述而篇】
*絕學無憂是給于世人生死事大的答案,可出離生死苦海,貴於食母得自性不迷的究竟。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壇經】

*絕學是歸其真宅,入其門,才是貴食母而無憂。黃帝提示:「精神生命歸入其所出的門户,物質的軀體骨骸回反其根柢,世俗所說:「吃土還土」,當一口氣不來,那生命的真我尚能存留嗎?」
黃帝書曰: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清而散,屬地濁而聚。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歸也,歸其真宅。黃帝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我存?」【列子天瑞篇】

經鑰:三、
※上行下效,詩經有云:「不躬不親,庶民不信。」不親自實行,百姓不會相信。上位者如好享太牢,好登春臺必有後患,因為俗人昭昭、察察:古聖云:「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成語故事鄒纓齊紫: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公曰:『諾。』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一曰。齊王好衣紫,齊人皆好也。齊國五素不得一紫,齊王患紫貴。傅說王曰:『詩云:「不躬不親,庶民不信。」今王欲民無衣紫者,王以自解紫衣而朝,群臣有紫衣進者,曰益遠,寡人惡臭。』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國中莫衣紫;是歲也,境內莫衣紫 。【諱非子】

※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所以一國的人都跟著穿紫色的衣服。在那個時候,五匹白色的布還換不到一匹紫色的布。桓公因此苦惱而向管仲說:「我很喜歡穿紫色的衣服,但是紫色的衣服又這麼貴,我國的百姓也都喜愛穿紫色衣服,我該怎麼辦呢?」管仲說:「皇上如果要停止這個風氣的話,何不試試看不穿紫色衣服呢?跟屬下的人說:『我討厭紫色的臭味』。如果左右剛好有穿紫色衣服的人進來,皇上一定要說:『離我遠點,我討厭紫色的臭味』」齊桓公說:「就這麼辦吧!」於是就在當天,郎中以上的官員都不穿紫色的衣服;到了隔天,都城中沒有人穿紫色衣服;到了第三天,國境內都沒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經鑰: 四、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此不必能自給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故老子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又曰:「知足不辱。」【諱非子】

※公儀休出任魯國宰相,因為喜歡吃魚,所以全國人都爭著買魚來獻送給他,公儀休拒絕而不接受。他的弟子諫言說:「先生喜歡吃魚卻不接受,是什麼原因?」回答說:「就是因為喜歡吃魚,所以才不接受人家送的魚。倘若接受別人送的魚,必然有仰賴於人的神色,仰賴於人,就會違背法律,違背法律就會被免除宰相之職;縱然我喜歡吃魚,但這樣做最終會無法得到魚,我自己也不能為自己得到魚。倘若不接受送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的官位,就是喜歡吃魚,我也能夠長遠地靠自己供給魚。」這就說明了公儀休是會為了自己著想的。所以老子說過:「令人禮教是有提拔後賢參與進修立德,是有智慧的領導者;令人感恩是讓後賢有多表現,肯為後賢的後盾,以不爭先,不好搶暴光率,無為而為以昏昏、悶悶、默默這才是成就德行呀!」又說:「知足之人就不易受羞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