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鑰 第廿二章
經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闡釋:
※若沒有周遭曲枉之黑暗,怎能呈現心靈微光的可貴。
若沒有道脈眞傳之抱一,怎知聖意為天下式之共鳴。
若沒有天恩師德之殊勝,怎能不爭而至誠全而歸之。
道德經;以經名可顧名思義,是可解開各教經義的惟一金鑰,因為上天降『道』,聖者佈『德』,才留下『經』史的典範,即是抱一為天下式。
有道的根源,施恩佈德,所經由之典範,才能符合自身生命所參學聖意的道德經。有明確的經歷,有實質的修德,才能呈現道的殊勝。這從形而下的道、德、經;再形而上的經、德、道,才是下學而上達的進階。
因此所歷經聖意指授「眾妙之門,玄牝之門,谷神之絕學,天地根之眾甫。」始得知「惟道是從」,則可造就孔德,這是與『道』有緣以至無憂。
無憂由智於明道,勇於行德,仁於歷經;由於歷經、行德與明道,才是己身本自具足的一部道德經如何呈現。
此章老子明示:曲則全,委曲自己成全對方,謂聖人道高而盛德,是大有徑庭,看似不近人情,若不屈己從人,俯循萬物,和光混世同波,則人不信,人不信,則道不伸,由人屈而道伸,故曰枉則直。
窪則盈者,即眾水之所聚,地之最下者,曰窪。譬如江海最為窪下,故萬脈細流總皆歸,而聖人之心至虛至下,故眾德亦交歸,德無不備,故曰窪則盈。
敝則新者;衣之受污損曰敝,不敝,則不浣濯,不見其新,以其敝乃新耳。以譬聖人忘形去智,日損其知見,遠其物欲之物格,欲不敝,則道不新,故曰敝則新。
聖人提示絕學,指引學人要專心於一,此一道心乃退藏於密,於道有得,故曰少則得。
世人多知多見,猶歧路亡羊,於道轉失,故曰多則惑。聖人慈愍世人以多方而喪道,故抱一為天下學道之式為指引,式者法也。
智巧衒耀顯現於外曰見,自見者不明;不自見故為明。執己為必當曰是,自是者不彰。彰者,盛德顯於外也,若誇功,曰伐,自伐者無功,不自伐故有功。
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恃己之能曰矜;長:才能也。自矜者不長,不自矜者其德乃長存。此上四不字,皆為不爭之德,惟聖人有之,故曰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者,由其聖人委曲如此,故萬德總交歸。藉引古語以證之曰: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歷代聖佛示現人間,弘『道』以上善若水之『柔』善利萬物而不爭是『內聖』功夫,所處「曲」「枉」「窪」「敝」「少」禍於眾人之所惡;呈現『外王』所造就『德』之「全」「直」「盈」「新」「得」福即故幾於道。
聖佛弘『道』受盡負面委『曲』冤『枉』,從中顯『德』之『全』,使人正『直』是大任所歷『經』的典範。
老子開章明義提示:「道」以可道、可名是語言,文字是『多』之方便法門,若契悟同謂之「玄」這玄牝之門即是「少則得」,多則惑在於歧路亡羊。
聖佛證道:老子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老子聖人是以抱元守一,孔子聖人是以執中貫一,耶穌聖人是以默禱親一,佛家是以萬法歸一,故抱一,貫一,親一,歸一,皆是聖佛傳授心法此至理不變,佈遍天下惟一的方式。為天下式:乃天下人間世惟一不變的法則模式。
老子聖人是以抱元守一,此天之道常與善人,奈何世人所存有私心,偏見,固執,好大而與『道』隔絕。明理之人其內心不敢逞強自己的見解;能彰顯德行者,依聖云:「中者天下之正道。」乃古今不得更易改變之至理,故不敢衒一己之改而自以為是;有功譽於世終歸功於天恩師德;師尊叮嚀慈語:「修道、辦道一定要無為而為,將眾生當做是你累劫的恩人,一心許天,忘卻自己,縱有成就亦都歸於 上蒼與十方諸佛菩薩。」老子明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不敢自伐求譽;要能使美德長久流遠,其心態是不敢自恃矜誇。
夫唯不爭;惟有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才是不爭的風範,聖者乃奉天之命。抱一為天下式而示現於世,以慈心渡世,將人溺如己溺,所行與天地之德合為一體,與萬物之靈感為一身,使天下之人與聖志合其德,與聖愿合其心,聖者依循綱常倫理,尊卑上下皆循其理,聖者闡明天恩浩蕩,聖德於天下人,確是莫能與之爭執。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如佛家「妙法蓮華經;信解第品四之捨父逃逝」,「長爪梵志論義」,儒家之「陳蔡絕糧」,「顏回輸冠」盡是於誠,以曲則全而歸惟道是從之玄妙。

句解
曲則全:既然得悟天地根之絕學,以感謝 天恩師德,其志超然即何憂於處困逆,受委曲,受曲辱;這是天降大任。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以「卒然臨之而不驚,無理加之而不怒。」歴代聖佛皆有遭受曲辱而泰然以對,終也安恙的寫實,這是上天厚愛造就其德性齊全的風範。
※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古代柳宗元因朋友進士王參元,其家中失火而柳宗元特地賀書,看似違反常理,就因為這場火呈現王參元進士清高人格的見證。    
枉則直:處於夷險禍辱之境,受冤枉,聖者之心是非順受,不辯不爭,古云:「一正破萬邪。」公理智在人心,終於真相大白,不求直而直自得。
窪則盈:窪是低窪,譬如江海之窪下,故細流萬派同皆歸。窪則盈意含謙下,懂得謙下其德性自然盈滿。聖人之心亦然使眾德交歸,德無不備。
老子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力「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六祖惠能云:「內心謙下是功,常行下了心。」
弊則新:道德是千古不變的至理,世之為求新奇而喪道壞德,真誠於道若能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能除敝而心物終無,使至性常皓謂之敝則新。
少則得:枝葉之多源於根,迷失於外在即多則惑,若能尋根之本源是一粒成熟的
種子,若能體會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即是少則得。
聖人忘知絕學,專心於一,故於道有得.,故曰少則得。外在的枝葉猶千門萬教,真宗之根源來自於果子「道」,迷失於外在謂多則惑,尋其根源謂少則得;聖經:「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
【加五:23】
多則惑:多惑於衹到門外,未入門內。教門是多的,心法真傳是少的,能契入希
有之心法真傳即謂少則得。古云:「歧路亡羊。」好奇於千門萬教而莫
衷一是,謂多則惑。聖佛愍世人因迷於多方而喪道,故提示:「抱一為
天下式。」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古往聖佛所闡道仍不離天地根,所授一理之心法真傳,皆指引世人明眾甫,以盡大孝為天下之法則為楷模。
孟子曰:「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其揆一者,言度之而其道無不同也。古云「言聖人之生,雖有先後遠近之不同,然其道則一也。」

*懂得感謝 天恩者;老子早已明言:「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 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
居。」
*懂得感謝 師德者;使道場慧命得有流傳,「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自見故明:不敢好自我表現,或炫己之長處,將一切的成就盡是以 恩祖德,才算是明理。
不自是故彰:不敢自以為是而其美德自然彰揚。
不自伐故有功:不敢自己稱師做祖,貪好受人禮敬,更不自誇己能,反而上天不虧待,自然得有功果。
不自矜故長:聖者孔夫以不自矜,戒絕四種心態:毋妄以臆測之意,毋妄有主見而任意下必然之定言,毋妄自固執,毋以私心而自我為是,如此始可德行流遠而長存。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夫唯不爭:依循著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此不與人爭強鬥勝的內德涵養。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心中有道即心地善良,則不與人結怨,不與人爭名奪位,不起對待心,此可謂仁者無敵,行遍天下一切無礙,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自古至今偉大的德行,皆是在受誤解曲辱才成全其傑出。
豈虛言哉!:聖者示現皆為一大事因緣,謂抱一為天下式,就因曲高和寡,自然容易遭受曲辱,豈是虛幻之言哉!
誠全而歸之:聖者以忍辱負重,曲辱涵和,所行無言之教,以委曲自己成全對方謂曲己以從人。受冤枉而不辯白,雖陷於窪而不推辭,少私心不困感,秉持天性之一份善良,眞誠於道,萬德自然實至名歸,此是不爭而自得。

經鑰一、
師尊慈示:「你們說:修辦是為了感念 天恩師德而想替師分憂,這是因為你還沒受到考驗,才是這樣想,才會想替師分憂;一旦有一天遇到考驗、逆境現前了,你還會這麼說嗎? 天恩師德是一定要體會的,只怕你們到時遇到逆境就退縮,就永遠感受不到 天恩師德的浩瀚了。如果你要修富貴道,一定要選擇什麼樣的還境你才要修,哪裡的眾生比較好成全你才要去,一定要在哪裡辦你才覺得比較好發揮、在那邊身體比較適合……等等,像修這種富貴道,怎麼能感受到 天恩師德呢?所以,徒兒啊!當你遇到困難,心灰意冷時,更把自己置於死地而後生,在不斷的努力,有了一點點成果,菩薩心冒出來的時候,你才能深深感受到 天恩師德是什麼!也唯有努力過才是真的可歌可泣,讓人聽了都會心酸得流眼淚,這樣的 天恩師德才能深植人心、才是真正的深刻。」
※伐字從戈,矜字從矛,自伐自矜者,陷於矛盾起干戈,可為大戒。
仁字從人,義字從我,說仁講義者,去除人我妄不生,仁義自得。
老子提示學人,參學過程對任何事態都是一體兩面,遭遇受曲、受枉、雖是受禍,本身具有修道之心,能以「窪」之低調,以「少」不貪好,自然會因禍而得福。事理皆在其心一念善惡之交戰,决定於得禍或得福。古云:「曲高者和寡,德修謗來,道高毁興。」參學者若不解天心聖意所指引之至理,自易陷入迷團。
六祖惠能提示:「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中庸:「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歸一、一理,即與老子所指引;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地根;眾甫,眾甫,物之始也。以無名,說萬物始也。惟有歸一、心法一理直指『道』之根源,有此則天下莫能與之爭,惟有誠之於修德,以誠德正己化人,即誠全而歸之。

經鑰二、
真心修辦道,惟有厚植內德,與世不爭。因為具有一分『天恩師德』之真誠行遍於天下,天下之各教派莫能與「道」起紛爭。
古之聖者皆在困逆的環境中,即所謂曲則全者,豈有虛妄之言哉?至誠配天謂誠全而歸之。
濟公老師慈示:
我們修道修心,我們辦道盡心。
我們不與人家比短論長,
我們不與人家爭強鬥勝,
我們委屈自己圓融十方,
我們是苦海與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座橋樑。
任人踐踏與毀謗,我們要低下頭,
我們理直氣壯,我們屈伸自如,
我們道念堅強,我們不白犧牲,
我們不白來人世上,我們不白過時光,
雖一人緊繫多少蒼生性命。看重自己,
不需要徬徨,不需要受自己的障礙,
樹立一條正確的目標;
讓千萬人安安穩穩的直上。
讓千萬人沾到慈暉之光,
讓千萬人沐浴在天恩的浩蕩,
讓千萬人了脫這苦海的汪洋,
讓千萬人的九玄七祖一齊沾光。

經鑰三、
曲則全是寬容以成全;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外散步,突然發現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弟子違犯寺規,半夜越牆出去溜澾了。
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牆,在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有此可以想像其弟子聽到老禪師這大智慧的話後,他的徒弟的心情,在這種寬容的無聲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錯誤懲罰了,而是誠全而歸之的被教育了。

經鑰四、
※宋玉對楚王問 楚辭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凰上擊尢千裏,絕雲霓,負蒼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昆侖之墟,暴鬐於碣石,暮宿於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古文觀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