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鑰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
信。

闡釋
老子提示世人,處世以合乎天意之清靜無為,不因飄風、驟雨、似的受曲、受枉、隨而起爭執,此始合乎天地造化之自然。
慶幸沾受 天恩師德而能從事於道者,有參與道場承擔學、修、講、辦、其心態上要超然。逢遇同道者,仍以同沾法喜,並同心助道與護道;逢齊心修德者,亦以遇難救難,遇災除焉,遇善襄助,遇事襄辦,與同心於修德;逢不同宗派,於理念上是有差失者,仍樂同於失,己心已離四相,無人我,不起自傲或歧視而製造敵去傷害和氣。
所謂希言乃提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因為中者天下之正道,六祖云:「說則雖萬般,要體悟合理還歸一。」
守中與歸一皆是同證聖理真傳這終極答案,謂之希言,絕學即希言。
在此眞理的指引之下,是少有爭辯的言論。可是世人對古聖之真理,須要心地善良加上有智慧,肯培德才能契入,因此才不會信心不足,對於古聖所崇尊,世人焉可有不信而否定,有此易自斷善緣。
飄風、驟雨是暗示生命的歷程總會有遭遇坎坷與挫折,因此飄風終朝即狂風一早上,驟雨終日即急雨一整日,若未停歇,謂妄心不歇是會造成水災泛濫,有此種狀况是違反天地之自然,天地是少有一直風雨交加而成災,何况為人處世怎可違反眞理,而一直像飄風驟雨與人不停的相爭辯,是已違道悖德了。
對於「自然」凡俗知見與聖者所言「自然」,其中之真實義所差距是很大。換而言之站在真理門外者,怎能闡述真理的內行話?聖者是 上帝園地的園丁,對於未踏入 上帝園地者,想要闡述園地內的一切遊戲規則,必不知其所以然。
天地之氣陰陽相符,此自然之風雨,謂風調雨順,自然國泰而民安。
天地之氣陰陽不相符,則飄風驟雨。
飄風:飄蕩暴怒之風;驟雨:傾霪促急之雨。
這已違反天地自然之理,飄風驟雨即疾風怒雨,其勢是一時之作以洩天地暴怒之氣。因此老子提示:「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這引喻世人若懂得珍惜修身立德的因緣,理氣調順,內德涵養臻純,處困逆乃守莊嚴,則無一時暴怒,起急風怒雨叱駡,若舉動失態就失道而喪德。
飄風驟雨乃風雨聚散亦非常住,雖是天地暴洩之氣,其非自然之道,但是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總會有「雨過天睛」,天地尚且不能長違反自然,何况於人乎?
道德喪失即天地盈虛之消長,同於道、同於德、同於失;乃因時制宜以治亂興廢導向於道德之自然。
古時三皇五帝代天宣道,聖人應時以『道』化民,天下民心向道,故謂道者同於道。
聖者示導世人遵行倫常而以德教民,民心亦以德歸天下,上下一心同於德,故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格者至也,謂躬行以率之,故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聖人渡世仍須與眾生同受苦,遇愚頑謂失者,同受苦難之失,仍循循善導之。如法華經之信解品:「長者於牖常見其子,念子愚劣,樂為鄙事。於是長者著弊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語令勤作。」聖者慈心誨人不倦,以潛移默化,其心遠離人我相,雙忘而樂。
失者,同於失;於桀紂之時,民心亦悖離道德,聖者治世,導之以政,齊之以刑,同於道即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即孟子所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盡心上】
信不足,焉有不信:嘗聞:「同舟共濟,同甘共苦。」個人若受了宿世業力所蔽,而福薄則與聖道無緣,自然信不足,必然自愧聖意難測,對聖佛之心法,此道脈真傳焉能不信。
*神秀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句解:
希言:超越於可道之語言,可名之文字,即師徒心印之言,於心法真傳之密密意謂之希言,亦指絕學。
自然:宇宙間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有其亙古至今有永恆不變的真理。
飄風不終朝:飄風是疾風乃引喻為主事者,若祇一味自是、自見、自伐、自矜、或專以苛責,即失却智慧與慈愛,此已違反道德與生命價值的基準,這種團隊是維持不久。
驟雨不終日:驟雨急雨是引喻主事者其心態口蜜腹劍,專攬急功好利者結黨營私,玩弄權勢,盜取公有,剝取民膏,如此執政時日短暫終將敗壞。
孰為此者天地:飄風驟雨是天地陰濁之氣,天地之有至仁,不讓暴風急雨直襲終朝終日而災害百姓。
天地尚不能久:造物主造化天地,尚且不能有讓暴風急雨去侵害大地太久。
而况於人乎?天地有此至仁,有道仁君是替天佈德,何况主事者怎可有苛虐之暴政而違反天心聖意?
故從事於道者:聖者示現乃奉天承運,從事於大道之大任。
道者,同於道:無道難歸根;道者,道有天命道統,同於道乃不離道脈傳承。
德者,同於德:無德難復命;德者,乃師師所密付之大任,謂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物極則反,天地有盈虛消長,大地有治亂興廢,古往聖者執事,依循順乎天而應乎時,時有否泰,事有損益,當民心喪失道德而愚頑乖悖,聖者乃不失慈心,同於失中而拯導之。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有緣在上帝的園地裡,自然能造就出偉大。幸授真傳者依十條大愿了愿,遵守佛規禮節,以誠從事於道者,自然達聖神功化,道成是得以樂見。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庸第十二章】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里仁】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仁者,心之德。仁義禮智,性之四德也。同於德者乃慈心於實踐,樂得之自然盛德矣。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陽貨篇】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陽貨篇】
曾子曰:「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古云:「自嘆枝無葉,莫怨太陽偏。」人生的榮枯得失,總在於己心之念與作為的後果,無法怪罪任何人,因此吉凶禍福必自甘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一般人好自以為是,專憑肉眼焉能得知大道無形,更是玄之又玄此天門。焉有不信莊子所示:「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莊子:庚桑楚篇】
經鑰一、
希言是絕學之至理,若以凡夫心而談無明,猶如對生盲人說顏色,千喻萬喻不能曉也。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古德云:「如對生盲者說白色,喻如雪之白,盲人摸雪,以冷為白;喻如白鶴,一觸,鶴飛了,又以飛為白,如是錯解,再多的比喻也是枉然,學佛須具「道眼」,聞法要有智慧,莫死在文句下,古德云:「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但若死執文字又是「三世佛冤」,故要善解喻義,所謂「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莫錯會。」
起信云:「真如隨緣成一切法,一切法如夢如幻,是實無能生所生也。」
古聖提示世人:人生路途總有順逆,有甜亦有苦,處於苦逆之境皆出於己心之垢,故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即古之所言:「自作自受」又能怪誰?
天地間疾風怒雨總是短暫,這是上天藉以飄風驟雨來洗刷大地的塵垢,使得大地奐然一新,雨過總得天晴。何况世人當遭遇不如意的困逆時,衹要能靜思反照,從中可增長慧智,將以一切都感恩之心,去除餘存於內心之三毒,以懺悔之誠檢視在修為上所偏執之四相,此三毒四相即是心靈世界的飄風驟雨。能棄除於此,自然從事於道者,同於道,樂得之;同於德亦樂得之,心中有道所行有德,當下歸根與復命。道不遠人,古今聖佛亦然,希言即非虛言,焉有不信。
菜根譚:「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信不足由於不解老子所示:「歸根,復命」之聖意,就因為德淺而福薄,自然受宿昔業力所阻障,產生信不足則與聖道無緣,始有古聖所示:小人三不畏;「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圓覺經:「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
圓覺經:「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汝善男子,當護末世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希言即莊子所示:「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莊子:庚桑楚篇】

經鑰二、
信不足;對於水未入海之時,不成鹹味,百川入海,皆同一味之鹹。焉有不信萬境歸心,盡趣一真之道。
智慧有來自先天具足深厚道德的根基,如歷代祖師示現人間,此乃生而知之。有些是好學又廣結善緣,謂學而知之。孔夫子自謙的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其次是困而知之即遭受困逆才修改理念,聖者是在困逆呈現典範,則何畏之有?」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篇】
飄風、驟雨即是困逆亦是增長智慧的試金石;孔夫子厄於陳蔡曰:「不登高山,不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淵,不知沉溺之患;不臨大海,不知風波之患。」
智慧來自於宿世的根基,所產生愛心與善行的累積,生命過程若未經困逆是難有慈心與慧智之實力來引導他人。
修身之本在於道德,為上者若棄厭智慧之善良是遺忘道德,既失道德將何以教化後賢乎?
古德云:「夫為善知識要在知賢不在自賢,埋沒賢才謂傷賢者愚,蔽賢者暗,嫉賢者短。
道場的慧命非於自賢,自賢衹得己身一時之榮,不如知賢而能善用謂得一賢才。得賢才可成就一世之名,賢才始能後繼使道場慧命得於流傳,後學們有宗師可循,道場倫理規範亦有主事也。」

經鑰三、
嘗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地日月有不變的定律,聖經也提示世人因果定律,隨其心地之善與惡而分配其將來的形體,(子粒)即由這點靈性去承擔所穿戴的軀體。例如;胎(獸)、卵(鳥)、濕(魚)、化(昆蟲),此四生輪迴就是穿戴不同的外殼,咎皆由自擇,故得失亦樂得之,對聖意所提示的子粒是指菩提自性、菩提種子、菩提心。就因為缺少道與德之善行,所以不認識 神,因此信不足。世人該慎思;由心態是决定將來的形體,焉有不信。
聖經所提示:「你們不要自欺;濫交是敗壞善行。你們要醒悟為善,不要犯罪,因為有人不認識 神。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愧。或有人問:死人怎樣復活,帶著甚麼身體來呢﹖無知的人哪!你所種的,若不死就不能生。並且你所種的不是那將來的形體,不過是子粒,即如麥子,或是別樣的穀。但 上帝隨自己的意思給他一個形體,並叫各等子粒各有自己的形體。凡肉體各有不同:人是一樣,獸又是一樣,鳥又是一樣,魚又是一樣。有天上的形體,也有地上的形體;但天上形體的榮光是一樣,地上形體的榮光又是一樣。」
聖經:「你們不要自欺;濫交是敗壞善行。你們要醒悟為善,不要犯罪,因為有人不認識 神。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愧。或有人問:死人怎樣復活,帶著甚麼身體來呢﹖無知的人哪,你所種的,若不死就不能生。並且你所種的不是那將來的形體,不過是子粒,即如麥子,或是別樣的穀。但
上帝隨自己的意思給他一個形體,並叫各等子粒各有自己的形體。凡肉體各有不同:人是一樣,獸又是一樣,鳥又是一樣,魚又是一樣。有天上的形體,也有地上的形體;但天上形體的榮光是一樣,地上形體的榮光又是一樣。」【林前十五: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