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趣譚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闡釋:此章要學人提昇視野,肯定『歸根』、『復命』,乃世人生死事大之要妙。
『道』乃大地萬物之主;
『君』為天下百姓之主;
『心』為一身存亡之主。
老子疾呼;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主因其在對於『道』之時節因緣;適逢春秋戰國之際,己身生命迷失了『歸根』之道,引發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相互征戰不休,動輒兵戎相見並嘶殺哀聲四起。
雖尊位為君王,奈何就因私心貪婪而喪失仁君之威與莊嚴之德。
上天慈悲憐憫天下眾生而差派聖佛示現人間,老子以《道德經》反映了當時歷史環境,將民眾廣大的呼聲,提示了『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君王私心用事,好逞強而相互爭霸惹戰,是使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與痛苦。
大地人們雖然是身為萬物之靈長,仍抵住不了三毒之侵襲,於是崩潰了道德的心靈堤防,始醞釀成大地災難頻傳的後果,漫延至今觸目心寒。
老子於此章早有妙方,以有道之仁君,想拯救大地之三災八難,惟有從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身修心正,意誠以合天心,即可國治平天下。

句解: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道乃天性之善,仁君有道,以『道』來輔佐治理天下,不以擁有強大兵力來逞強於天下。
其事好還:以有形的尖端高科技武器來威嚇天下,是毁滅人性的善良,也違悖了 上天好生之德,有其作為是令天下人身服而心不服,做這種事總會引起報復。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眾兵所至,以軍隊取得佔有更大的疆域,君王私自尚未受益,百姓為逃難而廢弛耕稼,遍地荊棘,生計都已先受害。天地生人,賦有一良心,若昧此良心,則相去禽獸不遠矣。聖賢教人,歸有一正路。若捨此正路,則常行荊棘之途矣。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以強大軍隊爭戰之後,處處生冤抑厲氣,所到之處橫屍遍野,瘟疫漫延,田野乾旱疫蟲並生,這是因果循環,終必有遭受凶厄饑荒之年景。
善者果而已:果乃徹始徹終。善治天下含生生不息,仁以利天下。
進食以箸:而箸隨其手運勢所之使,借此自如可悟用人之方。
作書以筆:而筆隨其心達字畫之工,借此功力可悟求己之理。
仁君之善以用兵,有慈心之德,運用智慧將以兵力達到悍衛國土的目的就是。
不敢以取強:仁君不敢藉以兵力來逞强黷武。
果而勿矜:衹求達到和平共生的目的,就不會自負。
果而勿伐:能達到目的是不會跨耀。
果而勿驕:所達到目的是不會驕傲。
果而不得已:為達到悍衛國土,保護百姓的目的,所用兵是逼不得已。
果而勿強:所達到目的是不因逞強而用兵。
物壯則老:有云:「物極則反。」大地一切萬事萬物,一到強大盛壯即隨着開始衰敗的時候,各有其生滅的因果循環。
以天地造化,有春夏秋冬,以日月有日出、日中、日落;猶人間世之有生老病死。這正提示了學人認知外在一切假相總有變化,惟有以「道」而聚德,才是生命價值壯而不老的永恆。
是謂不道:不道即心中充塞貪嗔痴,其作風好野蠻,所行喜以不擇手段,不依道德。
不道早已:身為君王所處事一旦悖離天心,失喪道德,其尊位就如飄風聚雨,很快走向末路而自然被真理所淘汰,很快就會消失。

趣譚一、
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之力爭。是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百官脩同。群臣輻湊,喜不以賞賜,怒不以罪誅。是故威立而不廢,聰明先而不蔽,法令察而不苛,耳目達而不闇。【淮南子】
深深感受 天恩師德的因緣殊勝,以道佐人主,是談自身天下要有道輔佐之,所學修講辦才不離「道」。古聖孔子明示:「信而不能反」是指示學人切勿一衹迷失在一切假相之所好。
師尊慈示:「末後了,一切真偽善惡與好壞,已漸次顯現,這可不是 上天出考題而是修道人的心態有了偏差和失落,皆因道名,道權,道勢,的看不破,和人事紛爭所引起的,此即是魔由心生,考由自招的由來,所以修道可千萬要慎心念於隱微啊!」
師尊慈示:「要多瞭解下情,幫助他們得到釋疑與解脫;人不是聖哲,孰能無心過與身過,也要用寬恕的心去協助他們,離開懊悔與苦痛的折磨,並等待他們的回頭和新生。」
關尹子曰:「道本至無,以事歸道者,得之一息;事本至有,以道運事者,周之百為。得道之尊者,可以輔世,得道之獨者,可以立我。」
關尹子曰:「天下之理,捨親就疏,捨本就末,捨賢就愚,捨近就遠,可暫而已,久則害生。」
古云:以直道教人,人即不從,而自反無愧,切勿曲以求榮也。
以誠心待人,人或不諒,而歷久自明,不必急於求白也。
參學過程必有不同的因緣與領域,各所需求與認知必有懸殊。嘗聞:「木有本,水有源。」參學與參與道場,必該深思再近思,對於「道」是談內在生命的價值觀,並非以外在一切虛擬的擁有,故不以兵強天下。
以道佐人主,乃指身為君王者,其心中要有道,即老子所示:「上士聞道。」無異於亞聖孟子曰:『性善』,若以告子、荀子所認知則不然。聖者乃直截根源則以「理性」,此明乎自身生命與責任感,出自於上根上智,盡一份真誠其勤而行之。
以道佐人主,若道根無着,又道脈無師、道源無承,道範無儀;此謂不道早已,既無道這早已將慧命夭死了。
古云:「無財非貧,無學乃為貧;無位非賤,無恥乃為賤;無年非夭,無述乃為夭;
無子非孤,無德乃為孤。」
古云:「人知佛老為異端,不知凡背乎經常者,皆異端也。人知楊默為邪說,不知凡
涉於虛誕者,皆邪說也。」

趣譚二、
齊桓公出獵,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見一老公而問之曰:「爲是何谷?」對曰:「爲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對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視公之儀狀非愚人也,何爲以公名?」對曰:「臣請陳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賣之而買駒,少年曰:『牛不能生馬。』遂持駒去,傍鄰聞之,以臣爲愚,故名此谷爲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誠愚矣何爲而與之?」桓公遂歸。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愚也,使堯在上,咎繇爲理,安有取人之駒者乎?若有見暴如是叟者,又必不與也。公知獄訟之不正,故與之耳?請退而脩政。」孔子曰:「弟子記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賢佐也;猶有以智爲愚者也,況不及桓公管仲者也。」【說苑178】

闡釋:
※邦君將昌,天遺(音衛(ㄨㄟ))其道;大夫將昌,天遺(音衛)之士;庶人將昌,必有良子。【說苑452】
古云:「吉人自有天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君有道, 上天自會指給正道;大夫有道,要興盛起來, 上天會送給他賢士;平民要興盛起來, 上天會給他好兒子。
古代君王衹知以智治國,少於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親親為大的殊勝。
造罪結怨;小者打獵,大者用兵,其理亦然。有道之士不外出打獵去殘害生靈而纏結怨氣與冤魂。
孔夫子提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明君自有賢臣佐之,明智修身自有善道佐之。
※齊桓公外出打獵,追趕一隻鹿,進入山谷之中,看見一位老漢,問道:「這叫什麼山谷?」老漢回答說:「叫愚公之谷。」桓公問:「為什麼叫這樣的名字?」老漢回答說:「這是用我的名字命名的。」桓公說:「現在看你的樣子,並不是愚昧之人,為什麼說用你的名字命名呢?」老漢回答說:「請讓我說給你聽;我原先養了一頭母牛,生了一頭很大的小牛,我把牠賣了,買回一匹小馬,有一個青年人說:『牛不可能生出馬來』,便把小馬牽走了。鄰居們聽了說,都認為我很愚蠢,所以就把我居住的這山谷稱名為愚公之谷。桓公說:「你確實很蠢,為什麼把小馬送給別人?」桓公說完便回去了。第二天上朝,把此事說給管仲聽,管仲聽後整理衣襟向桓公行大禮,說:「這是我的過失。假如帝堯當政,咎鯀做獄官,哪裡會有人搶奪別人的小馬呢?當時若有人像這個老漢一樣遭受強暴,一定不會把小馬交出去的。這老人知道現在斷案的風氣不正,才把小馬給了別人。」
孔夫子說:「弟子們記住;桓公是一位稱霸的君王,管仲是一位賢明的輔臣,有時尚且誤把智慧當愚笨,何況比不上桓公、管仲的人呢?」

趣譚三、
※黃石公:「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
此人之俊也。」
果而勿伐;飛鳥已散,良弓將被收藏;狡兔已被殺盡,良犬必被烹煮。
※ 義士不欺心,仁入不害生。謀洩則無功,計不設則事不成。賢士不事所非,不非所事。愚者行閒而益野。聲無細而不聞,行無隱而不明。至神無不化也,至賢無不移也。上不信,下不忠,上下不和,雖安必危。求以其道,則無不得;為以其時,則無不成。時不至,不可強生也;事不究,不可強成也。【說苑452】

闡釋:行道義的人不瞞心昧己,講求仁愛的人不殘害生靈。計謀洩露便難以成功,不加策劃便辦不成事。賢士不做他認為不對的事,不認為自己所做的事不對。
愚味的人好自以為是廣博,其實則愈顯出其所認知之淺薄,鄙陋的人其心虛偽狡詐,其言行便更加粗野。
聲音再細小 上天也聽得到,形跡再隱蔽 上天也看得見。最神奇的東西沒有不會變化的,最賢能的人沒有不能感化別人的。
在上位的人若不講信義,在下位的人就不會為他盡力,上下不和睦,即使尚置安定的國家也會有危儉。以道佐之即用正確的方法求取,沒有得不到的東西,趁時機去進行,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因此時機不到,不可勉強去做;事物不成熟,不可強求成功,此謂不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