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鑰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也。

提要:於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已明示:「道;可道、可名、非常道,非常名」;又於第廿五章再提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向學人明示:道;不落在語言之可道、亦不落在文字之可名、一旦落於語言文字,則非亙古不變的真道,即非常道,非常名;道之玄奧,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因而在此章重述:道、常、無名。學人切記達摩西來,不立文字,其主要讓後世學人勿再迷失於自私,佔喜經卷以自是。
歷代聖佛示現人間,指引學人參悟眞道之「知止」;儒門亦以「知止」指引生命的終極真理,亦是生命的終極歸宿。
悟道;要從一切有名之萬事與萬物之假相,來契悟出主宰萬事萬物此無名之真相,即生命實相總根源的答案,可謂「知止」。
從一切言談該認知此身,有生與死之主宰者,這深不可測,妙不可喻,亦無法定名,故無名。此「道」是萬教總根源,以「無名」是世人該共尊。
闡釋:老子聖人所提及「道」是亙古至今恆常不變的真理。道常無名;道乃眞常之至理,是不落在語言文字,以此言「道」不可落在名相,故無名。
道是實相生命,奈何凡俗好以揣測「道」,除非有善緣得遇天命明師指授心法真傅是永遠難有正確的結論。因為「道」常無名而造化天地萬物,是未有天地先有道;「道」亦指靈性,靈性乃妙不可言,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因此無名。
無名以悟道:是超越一切戲論,不落在經文言句。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悕。 ... 如來說六根本來湛靜精微圓常,但是,如果說話自相矛盾,就會成為兒戲的言說。
※. 金屑雖貴。落眼成翳。 【於法無疑惑。永絕諸戲論。不生分別心。是念佛菩提。】
※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明珠彈雀:以貴重的珍珠當彈丸來射擊鳥雀。比喻為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用珍珠當彈丸來打鳥雀。比喻行事輕重倒置,得不償失。語本莊子˙讓王: 以隨候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金屑雖貴。落眼成翳。洪波浩渺。沒頭浸卻。
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說話自相矛盾,
就會成為兒戲的言說。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吝。」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末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無名以行道:乃離四相絕百非,即老子所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以此知恩、推恩、施恩、報恩。無名乃自愿承擔誠當真理的義工。
「樸」;是陰陽之未判,於萬物萬象之未顯,此無極之眞乃主宰天地萬事萬物之一切生滅,參學者不敢輕忽而自是、自見、自矜、自伐,甚至自傲或歧視,有名有相之軀體「大」,無名無相之靈性「小」謂樸雖小,靈性若一脫離此有名有相的軀體,全身就做不了主,此自身天下不敢臣,是不敢無知而誇大。
侯王若能守,即古時之有道明君,示現人間替天行道佈德,即四方歸之,天下畏之,誠敬上天謂萬物將自賓即謙恭自牧。
道之妙,施恩普及於天下四時,使天地陰陽二氣相合而降為甘露,此自然之道自能均及於萬物,滋潤有根之五穀與草木以養生靈。
道本無名而生育有形有象之天地萬事萬物,既有天地與萬靈,有人就有事,聖人示現人間治世處事,要世人能明人倫守道德,故立法度定體制,以綱常倫理來處事,要世人遵綱紀,需和睦尊卑謙恭有禮,謂始制有名。樸散則為器:謂喜怒哀樂發而能中節,合乎倫常之(條例規範),此器即由相對的道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至發而皆中節,達到這絕對的眞理。
此樸即「道」無名之體,以此天性之良善來治國安民。天性之流露謂樸散,即施恩佈德有名之用。
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學道之人若能明乎無名之實,則不迷逐;迷人乃不知止,則撲風逐影猶渴鹿逐陽燄。
將知止,知無名之樸;知止謂得生命的終極歸宿,所以不殆即不淪落為流浪生死,甚至受輪迴不止的危難與遺憾。

句解:
道;常:道:是宇宙間最高真理。常:是亙古不變。
無名:未有天地先有道,道之玄奧難以言喻,說似一物則不中,故謂無名。
樸雖小:樸乃指未有名相之前此原始之靈源。雖小是指「道」隱而不顯之精微。
天下不敢臣:天下之間誰都不敢輕視 祂,因為 祂是生靈萬物的主宰,因此理念上不可顛倒稱主宰為臣。
侯王若能守:侯王若能守住善道,不以兵強天下,佳兵不祥之器,物或惡之,侯王若能守慈心,故有道者不處。
侯王以無為治國處事,能信守道德,以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守此道心之「樸」。
萬物將自賓:我無為而民自化,謂位上有道,天地萬物自然敬而歸服,亦謂君王修身以道,自然四方歸之,天下畏之。
以「道」的原則治理天下,百姓們將會自然地歸從於它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合而人民和,自然利濟無窮也。君上守道,下民受德,道與德融合交會真理自然流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此善法流通則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接受甘露(法雨)的滋潤能自悟自解,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必指使它而會自然均勻。
始制有名:始;道之動,萬物之開始,謂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立名定倫常,制尊卑為始制有名。
嘗聞:「天上事人間辦。」人群共事須有倫理道德,須有體制規範,始有上下尊卑之名相,好以各司該盡其責。
※道貴制人,不貴制於人也。制人者握權,制於人者失命。【鬼谷子】
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止者止於道常無名,止於樸,若知止則不好殉名逐利,自然國泰而民安。
老子曰:「夫名者不可馳騖而不返,亦將知止而自足。苟不知止足,則危殆而不安;知止,所以不殆。」
知止,所以不殆:當今末世,倫常愈流愈下,世人易逐末忘本則不知其返矣。
知止者: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各遵道德,人人守倫常,不殆者免於受刑戮之危害矣。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也:老子聖人藉物言道,參學之士各各皆能知止,譬道之廣佈在天下,萬教皆歸宗,萬靈該歸源,,則猶千川百谷盡歸向於如母子團圓之江海也。
經鑰一、
古之為君者,深行之謂之道德,淺行之謂之仁義,薄行之謂之禮智,此六者,國家之綱維也。深行之則厚得福,淺習之則薄得福,盡行之天下服。
古者修道德即正天下,修仁義即正一國,修禮智即正一鄉;德厚者大,德薄者小。故道不以雄武立,不以堅強勝,不以貪竟得。立在天下推己,勝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與之,不在于自取。故雌牝即立,柔弱即勝,仁義即得,不爭即莫能與之爭,故道之在于天下也,譬猶江海也。
老子聖人提示世人,「道」永遠是無名而質樸的,道之妙乃隱而不顯,主宰天地萬物的 祂,以凡俗的見地,盡思共摧,甚難測至微小之妙。天下間沒有人能顛倒思維自誇自大去輕視 祂。侯王若能夠依「道」天性之善的原則來治理天下,謂替天行道,天下百姓將會自然地歸從於 祂。人心應天心,人心善自能如堯天舜日,風調雨順,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必指使 「祂」施恩佈德而會自然均勻。
倫常道德乃修身之本,君王要治理天下而建立管理處事之體制,制定尊卑倫常各種之制度,設立各種名分,任命各級官長以辦事。名分既然有了,各各就要有守則為制約,以和睦共處,相互尊重,各盡其責,事事適可而止,各知所制約、該依「樸」而行,團隊相處就沒有什麽危險了。老子提示:尊卑有序猶「道」存在於天下,一切河川溪水都歸流於江海,暗示天下之人,「教」歸順於「道」,猶「子」敬孝於「母」,明乎謙卑之禮,則不修而自得,可謂萬物將自然賓服矣。
莊子: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天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
【天地第十二】
經鑰二、
道常無名,即子貢所云:「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此仍指心法真傳。樸雖小;惟有入道者感受 天恩師德的殊勝,經由天命明師撥開向上一竅,開悟此處是生命之主人,千聖齊立下風,即天下不敢臣。
圓悟禪師:「撥開向上一竅,千聖齊立下風。」得知者即不再認名認句,更迷向有名之文字中求,去意度佛法。
古德證道:心法無形,通貫十方目前現用,人信不及,便乃認名認句,向文字中求意度佛法,天地懸殊。【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聖佛證道;六祖惠能得聞眞道所證道的一句話:「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儒門子思亦然證道說:「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依此方能契悟子思所提示:「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有明確『實相般若』的目標精進,此「道之知止」是絕對真理才『不盲從』;能以般若的布施,所轉述「常之知止」才『不誤導』。
古德云:達磨為鼻祖,達磨西來欲掃除一切文字(道;常、無名),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知止,所以不殆);突出個父母未生前底本來面目,(樸雖小)與汝諸人相見去也復打圓相。云還見麼?從來鼻孔面門垂依舊眉毛橫眼上。
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偈云:「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經鑰三、
金剛經第十四分:「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這與此章有緣入道者得其「樸」純善之本來面目。學人切勿輕看「樸雖小、天下不敢臣。」其意涵相同。
古德云: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聖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若捨妄歸真,凝住壁觀,自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言教,此即真理冥狀,無有分別,寂然無名之理入。
如何才能悟得道常無名:僧問:「何是箇中人?師云:「眼橫鼻直」。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曰:「眉毛下。」【永覺和尚卷第八】
「眼橫鼻直」,「眉毛下」,「縱橫自在無非道場」;皆指「樸」之處,亦是知止,此聖佛心法之真傳也。
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曰:「眉毛下。」若入門未得,怎知聖意之深,盡是明證求道第一寶之玄奧?
黃蘗禪師:「縱橫自在無非道場,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於心,歷千萬劫終無得日。」【傳心法要】
聖人觀於天而不助(助長自然),成於德而不累(累積),出於道而不謀(計謀),會於仁而不恃(恩),薄(接近)於義而不積,應於禮而不諱(拘泥),接於事而不辭,齊於法而不亂,恃於民而不輕,因於物而不去。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莊子在宥第十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