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鑰 第卅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闡釋:
久與壽是生命的遊戲規則;久乃真理之永恆,壽乃德配天地。若沒有明確目標的精進,對生命是雙重的浪費;若不解聖意此「歸根,復命」的布施所指引必是誤己誤人。
老子明確提示:知人者智:大智者承上有道而不妄從,啓下有德而不誤導。
六祖曰:「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自知者明:明知生死大事乃自修自得,知其有所不足不敢不勉。勝人者有力乃宿世有修即有超人之智,有其來歷必有非凡之智,自勝者強乃具有遠勝於他人的愿力。堅強的信心與愿力,能克己復禮,突破一切困惑,將理念戰勝慾念,可謂死守善道的強者。
勝人者有力:運籌帷幄於生涯規範,以外在有统籌的領導能力;
自勝者強:以內在有實學與實德而勇於承擔大任之強者。
知足者:衹有人虧天,天不辜負善人,任何人心存感恩無怨尤,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真正的富非財物與地位而是富有愛心,富有智慧。對外有勝人的愿力,對內有修德的風範。
強行者有志:乃不因環境如何皆能突破困惑,可謂承愿而來的大志向,大使命者。
華嚴經:「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生命中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流浪生死;勿失本而求末,勿棄母養阿姨。
龐居士:「更欲談玄妙,慮恐法王瞋。尋文不識理,棄母養阿姨。阿姨是色身,阿娘是法體。色身是文字,法入無為理。文字有生滅,無相宛然爾。」
老子明示:萬物之母,天下母;依此不忘失菩提心謂得歸根,亦是「不失其所」,得生命的終極歸宿則不再流浪生死,衹要依道行德,建立三不朽者,可長久而無憂。
不失其所乃是靈性的安息之故居,即終極真理的答案(求道第一寶);『久』即修德而復命可配天。
心燈錄:「當下一機,乃祖師相傳,祕密直指,大機大用。天魔見之喪膽,外道聞之魂驚,二乘以下則茫然無措,惟知此我者,則受之安坐,拈花乃佛大機大用。」
天恩師德的殊勝,由求道、明道、行道、依八德而行謂盡道而死者正命也;,犧牲奉獻雖是捐軀,而靈性受萬代所敬仰,此靈性之德輝不滅,德配天地可謂死而不亡者壽。
句解:
知人者智:知人乃為自身生命負責而懂得尋師訪道,為大智慧者。
自知者明:明乎聖言所示:「道不遠人」,大道本來自身有,這本有之自心,謂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烏擭,子胥,以外在能有勝人之力,若缺少為生死大事著想易留遺憾。仁慈與友善,遠勝於憤怒與暴力。有內德涵養勝於他人者,乃有潛力。
自勝者強:孟子曰:「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以天爵:有正確理念依仁義道德;
以人爵:乃迷戀於慾望之名利富貴。
天爵與人爵此兩極端之爭戰,理念戰勝慾望有此超然之智,即戒定慧戰勝了三毒,此謂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六祖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知足者:心存感恩,能隨境而安怡,不起妄貪。心靈的善良遠勝於外在的一切擁有,富有愛心,富有智慧,其備有隆德的道德善念。
強行者有志:有大志節之學人,不因困窮而敗節,感受是上天垂愛,雖在嚴酷的困逆中,始呈現非凡的志節與志向,有此典範始可留傳德風。
不失其所者久: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不失母子相憶相會,以此可行孝親之大事。
真理乃放諸四海皆準,猶金剛經:「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不失其所者久:壇經:「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以此可證道尊,是求道而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者壽:壇經:「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謂盡道而死者正命也。

經鑰一、
世尊「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自解」;《維摩經》〈佛國品〉曰:「佛以一音演妙法。眾生隨類各解脫。
世尊偈言:
雖誦千章,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惡;  
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道德經:乃經由道與德,始成就聖神仙佛。此一部經典若以政治家的契悟,則是一部兵法,也是治世用之權衡,以教育家即是教導參學為人處事。
參學老子道德經可感受 天恩之浩大,上天差派聖佛示現人間,隨緣說法,隨地設教,迷人擇葉尋枝,各爭己是。
若祇贏得一場戲論,乃去道轉遠。要體悟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真實奧義。
聖人之言所談及乃聖事,聖事不外於生死一大事,語語字字皆助緣之方便法門,祇為真理做註脚。因此聖言句句不離道與德,事事不離歸根、復命,以恢復天性之善此本來面目,率性親民證修身為主軸。
各宗教之聖佛示現於人間:所闡述,所指引,皆提醒世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時重複叮嚀「歸根、復命」,此終極歸宿與終極價值。
知人:明乎聖人之言,得遇奉天承運而示現於世之天命明師,此乃知人也。
知人者智:知人是尋根,自知是修身。懂得生死事大,而尋求能明師指授心法之明確答案是大善知識,亦是明智之舉了謂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緣遇明師指授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靈性之原是萬物之母,可謂自知者明。
憨山大師所示:「吾佛出世,特為開示眾生一大事因緣,祖師西來,直指單傳。亦祇令人了悟此一大事因緣,所言一大事者,即指眾生本有之自心,名為佛性種子耳。」
自知此身是寄居客棧,謂人身『百歲』暫住;進而肯修善行持有一股正氣,即可享人間宗廟祭祀,此謂『千歲』;知聖言妙意而訪求大道,能自知善用此身,尋師訪道,感受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既能求道須培德可謂開悟之覺者,此謂自知者明。
華嚴經:「善知識者、是我師傅,示導於我諸佛法故。」
華嚴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古德云:佛祖不令人泥著文字,只要休歇見自本心。
黄檗云:「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
六祖惠能大師亦提示:「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
永嘉證道歌:「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干。」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子曰:「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經鑰二、
放縱自己的慾望,對修身是最大的禍害;不尋求生命的終極歸宿是最大的罪惡;突破不了困惑,又不知自己的過失,對修德是最大的病痛。
千迷萬執衹在存心一念之微,要能覺照可成聖賢。古云:「千鈞之弩,妙在一寸之機;轉萬斛之舟,妙在一尋之木;返還造化之機,妙在一念返照。」
一個人如果無法戰勝自己,一直在做自己認為不該做的事,就不能稱之為成功的人。
現今社會中誘陷於五顏六色的大染缸,聲噪粉絲掛帥,忽略人性尊嚴,摧殘生命的價值觀。想要不被染缸所染,則須把持住自己的原則。
自勝者強則不被周遭的環境所影響,堅定自己的理念,戰勝自己的困境,迎向「久、壽」極致的未來才是知人、自知也!
人性最大的弱點,往往高估自以為自己是最聰明的。忽略成敗一念間,
思想與作為是位自身的雕刻家,它可以把你塑造成你想要的形象。
古聖云:「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想拯救墮入流沙陷阱的人,首先一定要站穩自己。若入門未得,在門外揣測聖意,衹一知半解,很容易歪曲真理,必內疚此生。
蕅益:惟三種人可參話頭;
一者:夙具靈根著手便判身心世界,全體放下金剛寶劍,當下提起,直待大事了畢,然後或見知識或觀契經,印證自心接引後學。
二者:雖于道路未甚明白,得依真實具眼宗匠,死心參究到岐途處,自能為我指點到根節處,自能為我解闢到轉關處,自能為我拶入。
三者:既未深明道路又無真實師依,必先洞徹教理方乃死心參究,雖不能通三藏眾典,楞嚴一部;不可不精熟也。譬如獨自遠行,若不預問路程,斷斷必有錯誤。除此三種,其餘悠悠泛泛之徒,欲參禪悟道,敢保十個。錯有五雙。
藕益:「千經萬論,求之語言文字,則轉多轉遠,求之現前一念,則愈約愈親,蓋一切經論,不過現前一念心之註腳,非心性外別有佛祖道理也。然心性難明,故藉千經萬論互相發明,今捨現前心性,而泛求經論不啻迷頭認影矣。真明心性者,知經論是明心性之要訣,必不棄捨。但看時知無一文一字不是指點此理,就所指處。直下從身心理會清楚,如破我法二執,的的破盡,不留分毫。」
近歲學者,隨其所好,擇其各宗之師,衹想務從簡便,得一句一偈,自謂子證。至使婦人孺子,抵掌嬉笑,爭談禪悅,高者為名,下者為利,餘波末流,無所不至,而佛法微妄,正法違矣。
憨山云:「於今乃末法中,實難得真正學道之人,蓋亦曾為浪子偏憐客耳,般若非向外別求,即是吾人自心之本體,本自具足。故今修行,但求自心,更不別尋枝葉,佛祖教人,只是返求自心。達磨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以此心為一切聖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夢遊集】
古德云:「多聞無智慧者,況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雖有多聞記持名相,而無自證真智,圓解不發,唯墮無明。大信不成,空成邪見。如大明中雖有日月燈光,無眼何由睹見。雖聞如來寶藏,一生傳唱,聽受無疲,己眼不開,但數他寶,智眼不發,焉辯教宗。」【宗鏡錄18】

經鑰三、
不失其所者久:不失其所乃尋師訪道,「久」乃永恆不變的真理;死而不亡者壽:乃盡道而死者正命也,即擺對位置則可呈現出生命的價值。
從世俗的觀點來體悟聖意;
擺對位置,就是人才!何謂天才?就是放對地方的人才;反過來說,你眼中的蠢材,很可能也祇是放錯地方的人才。
何謂天才,就是放對地方的人才;反過來說, 你眼中的蠢材,很可能也只是放錯地方的人才。
例如:你和一位土著被困在非洲叢林,既無食物,也無水喝,那麼你將把這位土著當作「天才」, 因為他懂得各種求生的技巧。
相反地,如果把他帶到辦公室要他使用電腦,這情況將會完全不同,你可能會 認為他是「白癡」。
的確,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些科學家連音階都抓不準;有些畫家連一封信都寫不好, 可是他只要是把自 己放對地方,所以也就成就非凡。
史蒂芬.史匹柏就是個例子,他因為高中的成績非常差,沒有任何電影科系願意准許他入學。
相反的,他走進電影工作室,認真學到了他所需的技能。
今天,他不但製作了許多評價極高的影片,更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導演。
畢卡索剛出道時原本想當詩人,結果他的詩被極具鑑識能力的絲泰茵夫人評得一文不值,他因而回心轉意。幸好有這位貴婦的提醒,否則這世界不就少了一位大畫家了嗎?
其實,所有的人事物原本都是美好的,只是所屬的地方適不適合而已。
如美味的湯汁滴到襯衫上即變「骯髒」,
原本含在口中的食物,只要吐出來就變得「嘔心」,把它吞下去反而「有營養」。
即便是骯髒污穢的垃圾,只要放對地方(埋在土裡), 也能滋養大地,開出美麗的花朵,長出能夠帶給我們健康的食物。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或一件東西,是沒用或卑賤的,任何人或物,只要放對了地方,都會成為有用的「可造之材」。
惟有能找到聖意的人生舞台,不失其所的求道,死而不亡的行道,才能編奏出美妙生命之歌旋律,留與萬世所歌頌。

經鑰四、若非 天恩師德加庇,怎能感受經典中聖意的殊勝?
藉以網路上有則故事來揣測聖意的玄奧,入門未得之外行人,必難以觀測出內行事:
有一位藝術家,到台灣著名的鶯歌鎮閒逛,不經意間望見一家販賣陶瓷的店家。店內的擺設非常雜亂,燈光也很昏暗,置身於此,感覺彷彿在一堆垃圾堆中撿拾垃圾。藝術家看到放置於牆角,一個小型的瓷壺,他的外觀遠看並不出色,但如果仔細端詳,可看見刻劃於瓷壺表面上的精緻花紋。
藝術家付了錢,將瓷壺帶回家裡,將它擦拭乾淨後,擺在家中一處燈光柔和的餐桌旁。許多到他家拜訪的朋友,都不約而同看上那個瓷壺,許多人競相提出高價,想要購買這個瓷壺,因為看的人越來越多,價錢已狂飆至台幣100萬元的價錢了。
藝術家的太太忍不住問他:「你在哪裡買到那麼精美的瓷壺呢?」藝術家聽了笑著說:「我在一家很老舊的陶瓷店以台幣100元買到它的。
大學教授曾經問過我們一個問題;愛因斯坦和非洲土人,誰是天才?結果按照世俗的眼光來看,許多同學都選擇愛因斯坦。這名教授笑呵叮嚀地告訴我們,如果把愛因斯坦和非洲土人放在文明城市,愛因斯坦絕對是天才;但是如果把他們兩人放在荒無人煙的亞馬遜盆地,愛因斯坦會是天才嗎?
這一記當頭棒喝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一個天才,一個有價值的人,其實是看他是不是擺對了位置。如果愛因斯坦小時候被父母強逼去學音樂、學畫畫,那麼我們可能到現在還不知道有相對論,愛因斯坦可能也不會成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uangwu 的頭像
    uangwu

    諮詢心靈主糧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