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闡繹:天地之至仁,随天意造化具有自然之生滅,天地不棄萬物,令人最不起眼賤以草紮成狗的芻
狗,在祭祀天地時節,也有盛飾奉上的機會。

聖人奉天之命示現人間,教化百姓亦然。草趁青翠的時期就有機會祭天,人活著就有機緣知天、事天、並可修身立德以報答 天恩。人體之一呼一吸亦其猶橐籥乎!老子引喻天地之間就像一冶鐵用的大風箱,送風熾火之器的橐籥,箱內是空的猶如一大虛空,随者陰陽二氣,一送一拉風力則生生不息,並無窮盡的生育萬物。這正啓示了生命存在萬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有此玄奧之妙用,是難以藉任何語言文字可形容。老子藉以不如守中;要世人體悟;口說般若而不識自性般若,口說心不行,如幻如化的後果。參學者該如何從有此身軀,再契入藏有一股無形潛力在推動的「道」。

經鑰:一
天地不仁:是真情流露,即至仁無親,大親則已矣。
莊子:「蹍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驁,兄則以嫗,大親則已矣。故曰,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金。」【庚桑楚】
莊子藉物而言道,闡述親情的可貴,引喻說:當不小心去踩到了市人的腳,就要陪罪說:「這是自己放縱的錯誤,因為當中缺少一份情誼。」假使是哥哥踩了弟弟的腳,因為存有一份手足之親情,便憐惜地撫慰;假使是父子至親,那就不用說了。所以說最尊貴的禮儀,是懂得互換角色,把別人當作自己看待;最崇高的節義,是不被名聞利祿、財貨所誘導所入陷,即物格此是不貪戀有外物的存在。最高明的智慧,是不用巧思奸計之謀略;最親愛的仁心,是重視內在實相生命,是沒有親疏的分別; 最誠信對上天發善愿的保證,是人格尊嚴受肯定,一諾千金,辦事不用金玉作為押質的。

天地不仁:六祖惠能慈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迷人著重於外在一切物質面的假相,智者則重視精神面,深信永恆生命在於盡道而死的道德修養。對於同一件事的觸目遇緣,就各有不同的解讀,迷人執著於利害得失,執迷者當遭受困逆時,則怨天尤人之心起矣,認為上天不慈悲,常起抱怨者易自塞悟門而自斷善緣。
所謂不仁;是自然生滅其藏有一公平定律而論,這無非是指各人生死各人了,他人難替半毫分。古今成就玄德者是資德充備,須具有實學與實德,確不可忽視亦輕慢不得。不仁是天理昭彰,以大公無私,毫不賣弄人情。

尋求生命答案與價值,惟有自己負責,任何人是取代不得。強擰的瓜是不甜,強求的事是不成,強爭的位是不善。猶古代香儼智閒禪師請示溈山幫開示父母未生前的答案,溈山直言,我不能告訢你,因為我若告訢你答案,是我的心得,和你不相干。一旦我告訢你,是沒有實質歷練而冀求感受,猶早產兒易受夭折,你將來會後悔,終究也是會埋怨。「禪宗公案裡有宗元對道謙說:五件事」,誰都替代不得,外似無情其實是真情,說是不仁其實已深藏至仁的對話。

天地不仁:天地能生育萬物,幕後是有主宰,故天地不敢以有仁自居其德。
老子在清靜經已直言:「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聖人藉以大道來啓示世人,該得知大道是造化天地,生育萬物之母。嘗聞:「得道高僧」。得道即是得知「道」是生靈萬物之根源。天地是聽令行事,老子則以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而弗居,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來指引世人,需得知 造物主。

聖人不仁:聖者之大任是誨人不倦,亦是代為傳達天心懿旨,聖意提及道德規範,對於放縱又悖道而行者,必厭煩這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將規範視其為不仁的束縛。對於學道者聽取道德規範,視為是成就人格遵嚴的保障。聖人謙恭之德不以仁自居,故謂聖人不仁。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經鑰:二
以相對的理論,從中體悟出絕對,有其不能否定的結論。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造物主造化天地,生育萬物以養民;聖人奉天之命示現人間,聖人教化百姓以知天。百姓若無萬物就不能感受寒暑、冷暖、饑餓與苦樂,以及萬物受四時變化,生滅之至理。聖人與天地合其德,百姓若無聖人指引,就難以得知修身立德的可貴。

古云:「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德者、覈理而普至。至於群生,斟酌用之,萬物皆盛,而不與其寧。道者、下周於事,因稽而命,與時生死。」【韓非子】

經鑰: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正也提示世人懂得珍惜生命,要活現生命價值與尊嚴就不必自卑,也不可自棄。天地生育萬物,世人將視為卑賤的草,在青翠時紮成狗,就有祭祀天地時節則盛飾奉上,功成身退祭完丟棄不憐惜。上天視芻狗就有祭祀的機會,何况其它鮮花素菓。聖人對百姓的看重,如復聖顏淵所說:「人皆可以為堯舜。」百姓肯接受聖人指引,都有造就德性並可呈現感恩 上天的機會。即孟子所說:「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由此任何人皆要珍惜生命,何必自怨自艾。

純陽祖於同治十年辛未年批訓提示:「不太卑、不高抗、久後自有好風光;眾領袖,居人上,裝模作樣多荒唐;他怎知,末後着,皇天大道低處藏;把玄妙,對人講,人反笑他入魔鄉。」
深信善緣的可貴,得聞一句聖言經鑰,可終身受益。

程子有云:「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述聖子思引述詩經:「鳶飛戾天,魚躍于淵。」來談及根性因緣,孟子亦提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天地萬物藏有玄奧以警惺世人,以鳥與魚各有其生存條件的根性,若違反即不知天,必難以事天,自然困逆叢生,無知者則怪罪天地不仁慈。

純陽祖在歷年易理批露把知天、事天之玄妙對人講,這是 天恩浩蕩,天地與人類的磁場秘笈,以乾六天五禍絕延生為例;本身是乾卦,就以洛書「乾」是西北,依順時鐘方向即北、東北、東、東南、南、轉繞一圈。乾與北,北是坎,乾坎是六煞,這些磁場與命運造化,產生吉凶禍福是息息相關,知天、事天者可好修身立命,得此祕笈將以善用,更會珍惜其玄奧,並感恩純陽祖與 天恩。
純陽祖:「乾六天五禍絕延生,坎五天生延絕禍六,艮六絕禍生延天五,震延生禍絕五天六,巽天五六禍生延絕,離六五絕延禍生天,坤天延絕生禍五六,兌生禍延絕五六天。
六是六煞文曲水,禍是禍害祿存土,天是天醫巨門土,延是延年武曲星,五是五鬼廉貞火,生是生氣貪狼木,絕是絕命破軍金。」

初步對這些字字雖是簡單,當有緣受教者必感受這些句意深遠,又其功能在於日常生活很達用,也會接受無為與功成弗居的真實義。無善緣者易自以為是,反笑這些是執迷入魔鄉。古聖有云:「好學近乎智,不恥下問。」物不經冰霜,則生機不固;人不經憂患,則德慧不成。擁有最寶貴的智慧,往往是經受極大的痛苦中扎掙得來的,他人的經驗歷程始有智慧的結晶,能分享智者的心得,即可檢視出自己的不足與心靈的傷痕,從中反省來以改變弊習。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老子藉物言道,天地之間,像似一大風箱,有日夜消長運轉陰陽二氣,其猶人體的一呼一吸就如橐籥;橐籥在冶鐵送風熾火之器,橐籥象徵廓然空虛,可包容萬物,生育萬物無窮盡。簡單縮小的體悟就像脚踏車的打氣筒。
不屈;無窮盡。
愈出;生生不已。
虛而不屈:天地浩瀚,虛空無窮盡。
動而愈出:運轉日月,生育萬物,生生不息。
多言:道之玄奧是難以用語言文字可表象,一旦落在情緒上,隨著眼耳鼻口的感官,所流露的語言文字即謂多言。再多的言談,填不滿的是慾海,攻不破的是愁城。灌不息的是怒火,敎不醒的是懶惰,挽不回的是遺憾。救不了的是墮落,和不來的是虛偽,學不好的是旁門,修不成的是無德。
數窮:走向末路,古代禪師提示說:「說似一物即不中,開口便錯,起念即乖。擬議聖境,即落於戲論謂數窮。」
多言數窮:謂諸多的引喻,由中散發為世人悉知萬事,充塞彌放於六合,一切多言皆落在理論上。
不如守中:求道時之禮囑:「當前即是,這是真明路。」始不誤失不如守中之定盤針。不知守中即如古德所云:「迷者已病未覺認毒為藥。」

不如守中:明確目標,當前即是不遠找;茫無目標:一根稻草壓彎腰。是體悟到多言之後即末復合為一理,守中:乃是主宰生命的本來面目,即卷之則退藏於密,諸多的戲論,不如尋求一切感官的幕後主宰,以實際「道」是主導眾妙之門的根源,此謂不如守中。

經鑰、四

1、看個父母未生前,是甚麼面目,這話頭,古代香儼禪師已驗之良方。昔香儼在百丈禪師會中,問一答十,馳騁知解。百丈圓寂之後到溈山,山問渠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卻答不得,乃將從前所學所解底,一拋棄。想作自了漢就去向南陽,結茅以居。一日因擊竹大悟,作偈呈溈山,溈山乃撫而印之。

2、學人要求安樂法門,先須識破身非我有,但看父母未生前,何曾有此血肉之軀,及四大分離,即今此身更向何處安立?如此時時觀察,久則忽然一念覺破,即不為此身所苦,是為治身病之妙藥。【夢遊集】

3、從前有一位師父參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參了多年,未能開悟。後來碰到一位大德,請他慈悲指示個方便。大德問:你參什麼話頭?他答道:我參如何是我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大德道:你參得太遠了,應向近處看。他問:怎麼向近處看?大德道:不要看父母未生前,須看一念未生以前是什麼?禪者言下大悟。

4、建寧府開善道謙禪師,本郡人。初之京師依圓悟,無所省發。後隨妙喜庵居泉南,及喜領徑山,師亦侍行。未幾,令師往長沙通紫巖居士張公書,師自謂:「我參禪二十年,無入頭處。更作此行,決定荒廢。」意欲無行。友人宗元者叱曰:「不可在路便參禪不得也,去,吾與汝俱往。」師不得已而行,在路泣語元曰:「我一生參禪,殊無得力處。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應去?」

元告之曰:「你但將諸方參得底,悟得底,圓悟妙喜為你說得底,都不要理會。途中可替底事,我盡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須自家支當。」師曰:「五件者何事,願聞其要。」元曰:「著衣喫飯,屙屎放尿,駝箇死屍路上行。」師於言下領旨,不覺手舞足蹈。元曰:「你此回方可通書。宜前進,吾先歸矣。」元即回徑山,師半載方返。妙喜一見而喜曰:「建州子,你這回別也。」【指月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