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鑰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之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提要:
老子示現人間扮演承上啓下,為世人與上天之中堅橋樑,指引世人明乎歸根與復命。並且傳達 上天恩澤之浩翰,要學人多體會老子所引喻 上天鴻慈,以不辭、不名有、不為主;的無言之教,好讓當今有能力承擔該施恩而不推辭,有內德涵養者不忘感恩而功成弗居;有心得而肯為眾付出以傳承,將一切善愿之所為能推恩於天而不自傲或佔以私己為主,如此長幼有序以之遵循倫常,為上天之兒女,懂得知恩報恩之行持典範,此終不為大,即可謂知「道」。
闡釋:
大道之玄奧,老子已明示:「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大道運行於宇宙之間極為廣瀚而無止境,以日月謂太陽由「亥」左逆旋,天帝由「寅」右順轉,順逆交替旋轉而無滯礙,如此而四時行焉,萬物育焉。
一切生靈萬物恃之是必需依賴 祂, 祂是造化天地萬物之母,母愛的付出一切而不辭苦,一切的功成,世人茫然不知有 祂的名, 祂德澤普及衣被於萬物,而世人也茫然不知萬物以 祂是為一切生命的主人。
嘗聞:「母愛是 上帝的化身。」
道與德是生命歸宿與價值得以能成功的基本準則,以個體修身由「道」卷之於密,道心不被五色、五音、五味所紛擾謂常無欲,這隱微可名於小,此卷之藏於密雖是微小,這聖佛心法若未能得遇天命明師,於天下莫能破開解密「道」的玄奧。聖云:「君子語小,天下莫能破焉。」生靈萬物的終極歸宿,除非上根上智或同沾 天恩師德者,不然總是容易忽略而不知以 祂為主,聖云:「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此可名為大,是以聖人替天行持使命以「樸雖小,天下不敢臣。」聖佛以子報母恩以盡大孝,始終效法 天恩以不辭,功成不名有。有志於替天佈德者,始終不自恃,自是、自見、自矜、自伐,或自以為主而排斥「大道」,或自稱為大,惟有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而德配天地故能成其大。
句解
大道:乃存乎天地之間,虛通之妙理,與天地萬物一切群類眾生之正性也。
泛兮:不可思議,廣泛而無邊際。
其可左右:生育天地之載覆;運行日月之消長;長養萬物之生滅,善法之流通,縱橫而無礙。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萬物恃之乃依賴 祂得以生存, 祂恩及萬物而不推辭。功成不名有:造化天地、天地由道而生,日月由道而晦朔、萬物依道而生息,
一切功成去私心,不居功而不名有。
衣被萬物而不為主: 祂施恩以五炁行於天,以五質具於地,形炁交感普及於萬彙萬物乃顯諸仁也。
常無欲:常;乃指永恆不變的真理,無欲;是天性之本善。常無欲;即天性不昧,內德的落實即復命曰常。
可名於小:指道體、道心、的微妙甚深不可測,法華經:「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道;卷之退藏於密,此密密意即聖人所語小,天下人莫能破除無盡藏的玄秘,故可名於小。
萬物歸之而不為主: 祂是萬物歸之的主宰,可是世人被根塵所染弊難以知之, 祂是賦予世人自性的主人翁,故萬物歸之而不為主。
可名為大:名謂偉大的造物主, 祂差派聖佛示現人間引導善信,大德建立在以無為而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以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猶水之就下,謙下之德肯為真理的義工。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以盡大孝。儒學:「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聖經:凡是被 上帝的靈導引的人都是 上帝的兒女。【羅馬書八:14】
聖人所行持無言之教,以為兒女該報恩,始終不自稱為大。
故能成其大:古典明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由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如此德配天地與天地同參,故能成其大。
經鑰一、
濟公老師慈示:「道是超越天地、萬物的創生之源和最高存在,是個人存在、社會運行的終極根據。與其他先秦諸子的有為取向不同,道者以另類的逆向性思維,賦予大道退讓、處後、謙卑、柔弱、清靜、淳樸等無為特性,但大道無為而無不為,人心、世道必須遵從道的軌跡和運轉方式。
個人取法大道而返璞歸真,擺脫一切文化的羈絆,摒棄巧智、情欲和價值觀念,如此則杜絕了人與人之間的爭鬥傾軋﹔社會管理者取法大道而實施無為之政,拋棄儒家規劃的仁義、禮等人倫情感和社會規範,放棄任何可能擾民、虐民的政令,從而使社會在一種自然天成的狀態中運行。因此,人遵道而無為,社會就會形成一種自然和諧的秩序。」
有云:「今人不見古聖貌,聖典影跡映天心。」
前聖後聖,共闡一乘道,其道一焉,其心一也,。
師尊慈示:「順俗易迷真,道者以另類的逆向性思維,賦予大道退讓、處後、謙卑、柔弱、清靜、淳樸等無為特性,但大道無為而無不為,人心、世道必須遵從道的軌跡和運轉方式。」
與老子於此章是異曲而同工,提示當今入道者對於悟道;要另類以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的逆向性思維,對於行道;要以不辭,不名有,不為主之退讓、處後、謙卑、柔弱、清靜、淳樸等無為。
從個人取法;以常無欲,即返璞歸真,擺脫一切文化的羈絆,摒棄巧智、情欲和價值觀念,如此則杜絕了人與人之間的爭鬥傾軋。
經鑰二、
常無欲;於儒學即格心物之復性初,驅身物之覺心源;身物不驅即不知此身乃由四大假合尚有歸根此覺心源的 祂。心物不格,即難以復命之復性初,常乃以良心作事。
常無欲;使身心清靜,能離一切相,又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此心中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常無欲;乃平心靜氣不起對侍心,以不辭,不名有,不為主的內德涵養。
莊子「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山本篇】
解義:有兩隻船相並在渡河,突然有隻空船直來撞,船上雖然有心狹性急,性情火爆的人他也不會生氣;因為己知對方船上無人駕駛。假如來撞的船上是有人,則呼張歙之;張,撐開也,歙,劍退也,就會呼喊嚷要他撐開;喊一聲不聽、再喊一聲不聽、於是第三聲喊又不聽,一定跟著惡言以對就罵起來。同是船要相撞,起先不生氣而現在生氣,這是因為起先空船沒有人,而現在卻有人。蓋言我若無心,則與物自無忤,遊於斯世而虛其心,又何患害之有。
聖意要學人多聆悟天心所施恩,能虛其心則不辭,功成不名有,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則可替天行道以顯諸仁。
經鑰三、
當今之亂世,若承受虛妄無知的來到這世間,是重複再演這場錯誤的劇本。
思維與作為若不能有超然或獨特處世風格,以依循老子所示:「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的叮嚀,是很容易損傷到生命的尊嚴與價值觀。
老子於26章提示:「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的內疚。
聖人終不為大;以此該捫心自問,是否肯掃三毒與願離四相之常無欲?來依循道德聖意。
若喜受不實的奉承,常自伐己功,自矜己長是扭曲真誠於道的品格。
師尊慈示:「人性最大的弱點,是在於他自以為自己是最聰明的。為人之要在於有真實的品格,而不是自我塑造的假人格。若你心中有一念強而有力的執著,你就沒有別的空間去接受更好的意見。
常喜以喋喋不休為能事者,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
有了強烈的分別心使你無法迴光返照,整天沈迷於自我的看法當中,而形成種種妄想更使自己痛苦不堪。」
經鑰四、
師尊慈示:
「人是自己製造痛苦的工廠,以煩惱為原料,而製造出生死輪迴的產品。
沒有真理的靈魂有如失去活力般,一切會是蒼白的。
有尊位而無德,就好像失去了香味的花一樣,虛有其表。
道就在你心中。心能自己做主就是道,心不能自己做主就叫外道。
除了 天恩師德,人世最甜蜜的歡樂,祇不過是痛苦的粉飾。
有智慧的人,在必要的情形下,會改變自己的意見;但是愚蠢的人,卻永遠固執己見。愈聰明的人,就愈會低頭向別人學習。
凡人的心識,猶如焦點沒有調整好的相機一般,對於現實或真理,難有留下明確清晰的影像。
會常感到無聊或寂寞,是平凡人的象徵。
遭受障礙是為了使人的理念,得超越而設計的。
智者每日皆檢討反省自己的言行;愚者每日皆困擾去打轉於他人的言行。
不應用智慧,是一位參學的固執者;不能運用智慧,是一位處事的傻子;不敢運用智慧,是一位生命的奴隸。
就因為參學的越少,所以懷疑的就越多。
為掩飾自身的愚昧者,常喜以喋喋不休為能事,這就會像一隻已滲漏水的船,每一位船上的搭客,都想趕快逃離它。」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齊戒沐浴,則可以祀
上帝。」
- Jul 03 Sat 2010 08:40
道德經鑰 第卅四章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