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鑰(十)
第八章經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闡釋:老子在此提及「水」之德,以水為師,乃傳承老師常摐之教誨。常摐云:「在河床上的水,可將石頭磨得光滑,還可將石頭穿成洞,亦勇往前走而不倒流。」水的柔性暗示是人的智慧與德行,團結與低心。
上善乃至善,至善莫若於體悟「水」之德,水之德善利於萬物而不爭己功,所處在於低窪,眾人是指世人,世人大都是好炫,好高而惡下,聖人以「水」謙下之德,培德妙方即則近「道」矣。
生命的泉源來自於谷神,當豁然貫通「谷神」此之玄妙,可恍然大悟聖意所指引,靈性不生不滅,即謂谷神不死的答案。
聖意在於心法傳承,儒家中庸:「孔門傳授心法,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這無異於「谷神」之妙意。谷神喻中之訣竅,中散喻為多方所學的功夫,雖是從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此多方學得功夫,若玄奧的訣竅不懂,即是往外迷失之「狂慧」,終究難以瞭解玄之又玄此退藏於密這天地根之靈源。
「谷神」是指靈性之根源,谷神之妙用謂率性,將天性所具足此智慧的流露,這天性的流露即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溥博:是普及周遍而廣闊也。
淵泉:即靜深而有本也。
而時出之:聖人示現人間,時時以行無言之教,表露在言語,舉止與儀容之間。
老子聖人就以水之動向,引導學人智慧猶如六祖惠能所示:「常行下心。」乃處眾人之所惡,即處謙下不爭之德。谷神之玄牝是居在主宰人身生死大事,此處謂止於至善之地,故曰:「居善地。」谷神是自身天地生命之根源,谷神亦指天性,由天性所發端謂率性。俗云:「我心深處。」亦指靈性根源,深之莫測,亦謂聖意難測。佛云:「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因此心則淵靜而深默,深淵水多聚,猶慧由此增。故曰:「心善淵」。
水之德:善利萬物,與:猶給與。謂給與萬物,皆是慈愛之仁,故曰:「與善仁」。
水之德:讓世人增長慧智的入門功課,「德」來自低心(水往低窪),水可洗淨污垢,可止渴消暑。大地江水都是向東流(守信而不流漣)支流終歸流入大海(猶母子總要相會),漲潮退潮時日不含糊。無言之教誠信於世人,故曰;「言善信」。
水之德:柔弱勝剛強,遭淒風冷寒,水則不失團結,自然凝聚成為冰,以露水哲學,深夜露水撒滿大地,滋長有根諸花木,當晨曉露水則功成身退,為政者若肯效法水之德,那怕功不成,德不就。為政不爭,不惹人怨也不遭嫉妒,仁者無敵則行其所能,故曰:「政善治」。
藉以水之德為處事方針,達成事功能,確是難以取代,世人於日常生活若缺乏「水」就薙以生存。「水」也暗示是德性、智慧、耐力、錢財,衹要不缺任其一,則成事皆能,故曰:「事善能」
水之德:水給與世人乃無時刻的方便,世人取用之而不引為亢傲,世人將洗滌之後的污水,棄之而不引為卑賤,用捨隨時,以平常心亢不卑,實相自如,如此動向,時不離道,故曰:「動善時」。
水之德:有善地之居,有善淵之心,有善仁之與,有善信之言,有善治之政,有善能之事,有善時之動,既有如此具足之德,祇要不必再爭任何頭銜、不招惹敵對,自然皆大歡喜,故無怨尤。

經鑰:一
道之行;有親疎,不分貴與賤。
德之化;不擇賢愚,無論高或下。
老子聖人藉以「水」引導學子明道畜德為綱要,老子道德經常以「水」作譬喻論及人生哲學。「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七十八章),指出「水」平時看似柔弱,但水滴能石穿,表示了水性的柔韌;看山洪暴發,黃河決堤,海嘯巨浪,更展現水有驚人威勢,無可匹敵。老子傳述常摐所說:『人最好以「水」為師』,學習水的溫柔、堅韌、適應性,即可活出既精采又真正有潛力的人生。
   「水」是奇妙無窮,善利一切生命(動物、植物)的發育成長。水善利萬物,不爭其功,不自誇己德,更是默默地處於最卑下的地方,所謂處眾人之所惡。不管世人怎樣漠視它的存在,以至環境是如何的惡劣、溫差是如何巨大,極其寒或暑,水仍怡然自得的存在。老子聖人以水之性,指引世人能契合生命的真相故幾於道矣。

經鑰:二
常摐有疾,老子往問焉,曰:「先生疾甚矣,無遺教可以語諸弟子者乎?」常摐曰:「子雖不問,吾將語子。」常摐曰:「過故鄉而下車,子知之乎?」老子曰:「過 故鄉而下車,非謂其不忘故耶?」常摐曰:「嘻,是已。」常摐曰:「過喬木而趨,子知之乎?」老子曰:「過喬木而趨,非謂敬老耶?」常摐曰:「嘻,是已。」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齒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盡矣,無以復語子哉!」【說苑卷十敬慎篇】

老子的老師常摐得了重病,老子去探望他。老子請示說:「先生病了,有什麼要對弟子開示的嗎?」 常摐說:「經過故鄉要下車,你知道嗎?」老子回答說:「經過故鄉要下車,是表示不忘故鄉嗎?」 常摐說:「對。經過喬木要低頭,你知道嗎?」老子回答說:「經過喬木要低頭,是要表示敬老嗎?」 常摐說:「對。」常摐又張開嘴對老子說:「我的舌頭在嗎?」老子回答說:「在。」「我的牙齒仍在嗎?」老子回答說:「不在了。」常摐說:「你知道嗎?」老子回答說:「舌頭仍在,難道不是因為它柔軟嗎?牙齒都掉了,難道不是因為它剛強嗎?」 常摐說:「是啊。天下的事情已經都說盡了,這是我要給你的『最後一課』。」

經鑰:三
聖者藉於「水」作教材來提示世人: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穀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見大水必觀焉。」【荀子宥坐篇】

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
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
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穀不懼,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淖約微達,似察。
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
其萬折也必東,似志。
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問者曰:「夫智者何以樂於水也?」曰:「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智者;動而下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歷險致遠,卒成不毀,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寧,萬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詩曰:「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樂水之謂也。【韓詩外傳卷三】

經鑰:四
感蒙 天恩師德,大道普傳又有天人合一,仙佛臨壇開示,始有得知聖意之寶藏(乾坤袋)。凡俗之人執凡俗之見,天下皆知不願處「眾人之所惡」故「道」難成。」
幸有濟公老師慈訓:「老師的話第五冊152頁」師訓:「道本無言,但古聖先賢為使後人有所體悟,故用文字記載,而千經萬典,其實只在印證明師一指點。」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當今有幸,經由三天主考院長大人慈訓,才能體悟聖意,於率性之當下即是「佛」。

院長大人慈訓:
居善地:設壇;遇窪即止,廣結善緣,吉祥佛。
心善淵:清口;淵靜莫測,斬斷因果,自在佛。
與善仁:渡人;仁者佈德,濟眾離苦,慈悲佛。
言善信:講師;以身示道,斷疑生信,智慧佛。
政善治:開荒;心地坦朗,佈道闡揚,功德佛。
事善能:人才;善法流通,謙心盡力,活潑佛。
動善時:三施;左右逢源,消罪解孽,清淨佛。

六祖惠能開示:活現慈悲,當下即是觀音;活現喜捨,當下是名為勢至。
活現能淨,當下即是即釋迦;活現平直,當下即是彌陀。
壇經: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鼇,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決疑品第三】

古聖有云: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道在己身有,切莫向外求。自身莊嚴道場,遠勝於外在一切之有形,莫謂一身小,寬如天地間。不忘求道找到居善地,對道有信心,建立心靈道場,依愿信受奉行一一完成開拓心胸,尊賢而容眾的設壇,重視大地共存的生命尊嚴,不忘慈悲本懷,勿殘殺生靈而自愿清口。神聖使命,仁為己任的渡人。學不厭,誨人不倦,真誠的分享心得是當講師。任重道遠,讓大地有緣同沾 天恩師德,肯任勞的去廣結善緣,引渡有緣入門求道,受師點化是引燃心燈,使燈燈相續,燈燈相聚謂開荒。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多聞、多見,學以達用是當人才。勤儉惜份是(財施),四方歸之,天下畏之惜愛是(法施)仁為己任惜緣是(無畏施),
智仁勇三者並行為惜福是(三施)。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里仁篇】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論語里仁篇】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篇】
古聖指引世人:有誰能肯發一日的時間,用功夫在自己仁慈的心靈上,我未見他的功力會感到不足的人。依愿而行會有差錯的,實在太少了。正也暗示訥於言是謹慎於語言表達而敏於行持,以落實其具足之能力,不炫己能,不誇己功,以平常心處事,不與人爭勝負,自然不惹怨也不尤人了。
善:一善可破千災即無尤。
善:懂得做自己命運的建築師。成就偉大建築在 天恩師德護庇下,以盡責與感恩,實踐設壇……………. 至三施,愿了始可鄉返。
「善地」求道的第一寶,指谷神,結穴即遇窪即止。此心靈道場--居善地。
「善淵」深默,淵靜莫測。清口--心善淵。
「善仁」滋潤群生。渡人--與善仁。
「善信」真誠猶水之就下。講師-一言善信。
「善治」洗滌污穢,平定高下。開荒--政善治。
「善能」事無不理,可載舟。人才--事善能。能而傲,慊而無能亦無益。
「善時」取捨隨時。三施並行--動善時,適時而作。

 老師的話:第五冊88頁;上善若水:「1、包容2、化解3、柔韌4、滲透5、浸蝕6平等。」
道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呼一吸,動靜之間皆要合乎道理。凡夫與佛的自性並無差別,只在迷與悟之間。迷者眾生,悟者成佛。修天道依你的愿,盡你的心,依照天理做事,與人情世故無關。同時,修道人要見道成道,敬老尊賢,重義氣,知禮儀,把「道」實行在日常生活之中。【第五冊.93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