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經鑰 第五章

經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闡釋:
老子道德經,從第一章已明確提示:凡俗之人所認知的「道」與聖佛所指引生命的終極真理「道」是相殊懸遠;「教」是真理大道的助緣,「教」無「道」不真,「道」無教不顯,因此「道」藉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道是籍以語言表達,可語,可名,都是呈現「道」的教化功能,可名滙集而成為一部「經典」,以助緣與闡述是外相,並非是玄之又玄先天地生這永恆不變「道」的實相。
老子又以有無相生,直示悟道、明道、行道之準繩;
悟道:要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祂是天下母。
明道:要從有形的軀體找出自身有谷神是天地根這本來面目, 祂隱藏於域中有四大
這王居其一焉的玄妙關。
行道:要效法天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以至出於至誠之自然,才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弗居的無為。
老子於此章 1、以有物混成指引天下母此終極眞理為目標;
2、惟有道才能周流不息,是終極價值為目的;
3、從中以城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尋得生命答案是萬教根源,聖佛心法眞傳之終極歸宿為歸根。
道本無名,道就是天下母,與聖經:「太初有道,道與 上帝同在,道就是 上帝,這道太初與 上帝同在、萬物是藉著 祂造的、生命在 祂裡頭。」是殊途同歸,故以文字謂「大道」。
老子提示學人要歸根復命,切勿執己之是而誤入歧途,甚至自陷絕路。能提昇概念要從有一靈炁之物,渾樸混合所生成,這有物混成是早先在未有天地之前就有,這股靈炁是聖佛所崇尊與闡述的 造物主。 祂這股靈炁是視之弗見、聽之弗聞、搏之不得。儒聖亦同與所示:「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這是萬物之本體,更是為萬物所不可遺缺。
對於想揣測 造物主,老子曰寂兮:是聽之弗聞,至靜而無音聲;寥兮:是視之弗見,至玄而無形影。
這股靈炁是惟一 上帝,即是獨立而不可改變,亦是宇宙間的絕對真理。祂可運行日月此陰陽二炁,日夜分明所周行而不殆息。有物混成這股靈炁可以為天下母,這已明示天地間天下母是萬物的根源。
聖佛皆為一大事,仁為己任,對於造物主 祂,老子讚嘆吾不知其名,為使世人明乎根源就以文字形容 祂,稱謂之曰「道」。
因為『道』的玄奧深之莫測,太不可思議,強其名為之名曰大,因為道大無邊量,大道至廣大甚至周流不息,故曰逝。逝曰遠;遠乃窮極,道之體所周流不息而無所不至。惟有得知天下母是生命的根源者,才不會迷失歸根復命的遊戲規則,窮理之後就可返歸生命的根源。
換而言之有緣遇師幸授大道真傳,得知真道三寶;有谷神不死,是謂天地根,就不再淪落而流浪生死,故謂遠曰返。
儒聖云:「人皆可以為堯舜。」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人已與天地同位三才,靈性之王可德配天地,故謂「王亦大」。
聖佛示現;皆殊途同歸,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是指引世人勿迷失於眼耳鼻口,色聲香味之四大旁門,從中契悟有物混成此王居其一焉,是指這一點靈炁即是主宰眼耳鼻口,色聲香味的一切功能,更是提示學切勿認假為真。
有道亦要修德,明乎王居其一焉是求道所印證第一寶,更要有德以效法彌勒胸懷的口訣,有濟公佛性的合同。從有志學道者,效法大地之博厚,謂人效地。博厚的布施更要有高明的般若,故謂地法天。地之載物,天之覆物,能有博厚載物與高明之覆物皆源自於大道,故謂天法道,道在人間成,祇要不失天性之善,將本自具有道心,發出於真誠來為人處事,無為而為故謂道法自然。

句解:
有物混成:有一股無極之眞乃不可思議,世人若憑有形之感官是難以揣測出這超然渾樸此靈炁之物。
先天地生:這股靈炁之物,是在未有生成天地之先。
寂兮:這股靈炁之寂,乃靜而無音聲。
寥兮:這股靈炁之動,乃玄而無形影。
獨立而不改:有這股靈炁物混然生成天地萬靈萬物,這至尊至貴是亙古至今永不更改,即聖佛所闡揚惟一超然,絕對與永存的不二法門。
周行而不殆:這股不可思議的靈炁由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育萬物,從無怠息。
可以為天下母:既然能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育萬物,無可厚非,老子直示:這是 萬靈真宰, 祂就是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老子聖人讚揚 萬靈真宰,也不知該如何套上有個名稱。
字之曰道:老子為要使學人歸根,因此將這股靈炁物混然生成天地,萬靈萬物的造物主用文字稱 祂謂『道』。
強為之名曰大:道本無名而強以名,道:高而無上,羅而無外,其大而無所不包。老子叮嚀「道本無名」強名曰「道」,「道」之玄奧難以稱謂,強名稱之謂「大」。
大曰逝:這股靈炁之物是造化天地,生育萬物,是周流不息, 祂是天下的根源。老子聖人為引導學人對自身生命的根源切勿有所茫然,才以文字稱 造物主 祂謂「道」,是太不可思議衹強以名謂「大」,因此就以「萬物之母」,或「道」或「大」,將此大道互可稱謂是流行不息。
逝曰遠:儒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窮理之極,始可知盡性。遠乃窮極,道之體所周流不息而無所不至。
遠曰反:反是返本還源,學人想登堂入聖言之室,從自身生命的根源即是 萬靈眞宰,衹要是得 「道」或明乎聖佛所示「大道」,以『道』始能返回(歸根),立『德』始能(復命),此是亙古至今,至道不變的自然定律。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老子直示世人勿輕看自己,人與天地同其才,而且人亦是萬物之靈長,聖佛以德性同配天地三才。王亦大是指無形的性王,祇要從有形的自身天地之先以契悟靈源,才不愧同生於天地之間位為三才。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有四大是指眼耳鼻口,老子藉以此有形之教化,讓學人契悟真宗。而王居其一焉;是指求道豁然貫通第一寶,即是自身生命的主宰,欲明乎聖意惟有入道者知之。
人法地;老子直示學人「人法地」是要效法大地載物有此博厚之德。有道雖可歸根,有德才能恢復本來面目的復命。
地法天:效法大地載物有此博厚之德,更要有上天照臨大地此高明之道。儒聖云:「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天法道:老子於清靜經已明示:「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學人效法天地之德更要明瞭老子所示:「萬物之母」字之曰道。
道法自然:天性之善乃各皆本自具有與具足,天性的流露是道心。率性是將道心的慈愛付出,學人能將此天性之自然流露即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道之無為而為。自然即佛之能離一切相,儒之無聲無臭至矣。

經鑰一、
承蒙 天恩師德,壇經六祖惠能已明示: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今已聞道即是已入祖師室,不再茫然趣兩頭。感恩經典是聖佛指引學人登堂於參學,惟有入室者才豁然貫通。
聖佛皆為世人生死一大事,永嘉證道歌:「直截根源佛所印。」因此老子本章向學人直截根源以有物混成之這一股靈炁, 祂是天下母,如此才能於遠而返,於窮極,道之體所周流不息而無所不至,返歸至於先天地生之無極。
師尊慈示:「萬教還是回到原點,沒有0怎會有一、有二、有三?怎麼會有延伸呢?所以說當下決定的目標是正確的,就要「擇善」,不要只是「固執」。人就是容易執著,修道最可怕的就是既執著又固執。
能活潑、玲瓏、瀟灑一點不是很好?活潑、玲瓏、瀟灑,就能使內在與外在合一。」
當今天下大明師濟公老師所提示:「萬教還是回到原點,沒有0怎會有一、有二、有三?」萬教可引諭為枝葉,是大道無形的顯跡,有一有二是已生育天地長養萬物。能從萬教歸一即是回到原點。師尊直示:沒有0怎會有一;就是從有形生身之母,生命是無形是指0,要體悟到0就是天下母, 祂亦尊稱謂 萬靈眞宰。
老子所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與六祖惠能所云:「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是異曲同工。

經鑰二、
老子云:「天大、地大、王亦大。」人既然三才之一,求道時明師所指授「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生命答案,有道更要修德,有道無德,道難成;有德無道,必遭魔。
老子直示:修德要效法天地,因此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率性之道,亦是天性的流露。
效法天地之德;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更要懂得歸根的知恩報本,因此功成弗居才是復命。體悟修身是有大道真傳的終極真理為目標,更要培植以道德才是生命價值為終極歸宿。生命的價值,不是在於他擁有多少的權勢與地位,而是看其在大道的因緣上扮好應有的角,與奉獻出對心身靈健康有多少的典範。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的確有任重道遠的神聖使命。
天下之人最忙的不外是一呼一吸,「户」字缺少了形而上的一點,祇剩「尸」字。當這一口氣不再延續,這場生命舞臺的劇本就落幕了。求道得明師一指點,開啓智慧門才能感受儒聖所示:「誰能出不由户」這句話的奧義。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以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宗鏡錄】
世人祇知養身,很容易忽略修身,養身祇追求外在名相的擁有,中國文字已明顯提示:佛門以頂禮,儒門以問禮,耶門以洗禮。
禮字:藏豆,豆彎曲之處即生機萌芽的提示,禪機所示在於豆之曲處是谷
神的玄機。
田字;富之足,累之頭。
錢字:有二戈,古今名人為錢而受傷害;
窮字:只一穴,多少英雄而被埋沒,因此因富而累罪,
田壓心上,當該慎思。

時節因緣任何人要有沾受 天恩;始能求道。有一大明師;始能行德。道德是改變命運的妙方,是成聖成佛的基準,因此惟有道德才可彌補智慧上的缺陷,智慧是永遠難以填補道德上的孤寂與空白。

經鑰三、
網路上流傳一則故事:才智填補不了心靈上對道德的孤寂與空白。
前些天,在一個名為《財富人生》的電視訪談節目中,嘉賓是一位當今頗具
知名度的青年企業家。當節目漸近尾聲時,按照慣例,主持人提出了最後一
個問題,請問:「你認為事業成功的最關鍵品質是什麼?」
沉思片刻之後,他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平靜地敘述了這樣一段故事:
十二年前,有一個小伙子剛畢業就去了法國,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活。
漸漸地,他發現當地的車站幾乎都是開放式的,不設檢票口,也沒有檢票員
﹔甚至連隨機性的抽查都非常少。憑著自己的聰明勁,他精確地估算了這樣
一個概率 .......... 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約僅為萬分之三。
他為自己的這個發現而沾沾自喜,從此之後,他便經常逃票上車。他還找到了一個寬慰自己的理由:自己還是窮學生嘛,能省一點是一點。
四年過去了,名牌大學的金字招牌和優秀的學業成績讓他充滿自信,他開始
頻頻地進入巴黎一些跨國公司的大門,躊躇滿志地推銷自己。
然而,結局卻是他始料不及的........這些公司都是先對他熱情有加,然而數日
之後,卻又都是婉言相拒,真是莫名其妙。
最後,他寫了一封措詞懇切的電子郵件,發送給了其中一家公司的人力資源
部經理,煩請他告知不予錄用的理由。當天晚上,他就收到了對方的回覆 ....

陳先生,我們十分賞識您的才華,但我們調閱了您的信用記錄後,非常遺憾
地發現,您有三次乘車逃票記載。我們認為此事至少證明了兩點:
1.你不尊重規則。
2.您不值得信任。
鑒於以上原因,敝公司不敢冒昧地錄用您,請見諒。直到此時,他才如夢初醒、懊悔難當。然而,真正讓他產生一語驚心之感的,卻還是對方在回信中最後摘錄的一句話:「道德常常能彌補才智的缺陷,然而,才智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第二天,他就啟程回國了。故事講完了,電視中出現一片沉寂。
主持人困惑地問:「這能說明你的成功之道嗎?」
「能!」因為故事中的年輕人就是曾經的我,他坦誠而高聲地說:「我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只是因為我一起將昨天的絆腳石,當成今天的墊腳石而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現場頓時掌聲如潮。
人生總是複雜,道理卻相對簡單;更多的時候,一句話可令人一輩子受益。
古德云:「一曲句含千古韻 萬重雲散百門開。」何况是經典中的聖佛妙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