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趣譚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闡釋:
善:是天性之本然;涵含着道與德,呈現在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之中。
善:是人格完美的表徵;是合乎天心聖意,將於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眞誠之慧智。
前章明言: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依內修隱重與輕浮相較之下,隱重是修身立德的根本。對於大道真傳有信心者,所產生信解受持,必不足為難,盡由自心清靜是離一諸相,才是摒除浮躁的主帥,此謂靜為躁君。
重者在於尊道而貴德即依循 天恩師德才是歸根。
靜者在於自性之君在舍,即不受外誘與攀緣之物格,有此內德涵養才是復命。
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乃指引世人歸根復命,此輜重所承擔眾生的生命主糧。
對於歸根復命此終極真理與目標已明確,所行持以感蒙 天恩師德即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
修身之人惟有肯曲服於真理,始稱謂大智慧,聖佛慈心之終極關懷乃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以此終極理想。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是能獨當一面,可繼天立極。
雖智大迷;是隱藏其德,惟有眞理大道才能常善救人與救物,世人就依此真傳為目標,所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才能將此生命得有終極歸宿,亦能呈現出生命的終極價值。
大智慧者皆是真理的義工,古今聖佛所行使亦然。懂得呈現天性本然之善,率性是真誠的智慧,由天性之善良所流露,不與人爭權勢與財富,這才是修身養德的要妙。

句解:
善行無轍跡:善行乃出自於天心之真誠與善良;善行以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率性之道,所付出之慈心在於盡職,所實踐之盡心在於感恩,不求權勢與名位自然不留痕跡。
善言無瑕謫:善言是聖佛渡化世人法語之流露,所傳達之真理皆增益於世人慧命的價值,所言語不離修身立德之事,因此無瑖疵,無過錯。
善計不用籌策:籌與策是古時計數之具,善計是眞誠之心,佛門以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善於為真理做謀士的人,其心純正毫無心機,是不用計算私利之得失。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聖心不離道,聖行不離德;古今心法真傳妙喻皆於此,老子所示「眾妙之門」,善於藉物而言道,關鍵所指柜門之木,橫曰關,豎曰鍵,鎖門之木謂關,鎖户之本謂鍵,橫豎即十字之真理,此引喻於玄牝之門關閉與啟開的妙意。道元禪師所示:「眼橫鼻直」亦是心法真傳之閉門與開户。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天性之善與眞道結合,用不着有形的繩索來綑綁或無形的戒律來約束,因為有信心則不逾矩。佛門以「不動道場」;
古聖顏淵,得一善則拳拳服膺,任毁任謗仍死守善道,其眞誠之心志是不易被支解。
古云:「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聖經:「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路廿四:45】

善結:是引喻致虛之極處,乃明師為信眾所開光之所,即自身谷神之穴。若未經聖言(經典)所指引此禪機之繩索,畢竟難以解開謎底。祇要契悟心法真傳,深解義趣而信解受持,以入道十條大愿之繩約,與天心相融合為一,而不可能會被宿世業力所支離而分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這是聖人拯救世人的靈性不迷失,不墮落。聖經:「凡有血氣的都要見 上帝的救恩(普渡)。」【路三:6】
聖經:「凡被 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 上帝的兒子。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 上帝的兒女。」【羅八:16】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使聞道之後明理而自愿清口守戒,斷除三願厭五葷,不與走獸飛禽魚蝦結怨,即聖經所示:「我們務要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建立德行的事。」【羅十四:9】
是謂襲明:世人有血統,處事有系統而大道真傳有道統,聖聖相傳之道統是承襲保有天命系統是很明確,承襲明確才能輔翼於萬世,秉此道真、理眞、天命眞、此一道脈之傳承謂之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師尊慈語:「成全人才要注意實德,一位人才、英雄在掌聲中成就,但相對的一位豪傑,也會在漠視中失落。」
入道修德者,是未入道修德者之師長。古文師說篇明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當今有志於學道之人,以儒門子貢不得其門而入的感嘆,與佛門五祖弘忍門下身為教授師之神秀,入門未得則不善,藉以自省。
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有一次太宗對宰相梁國公房玄齡說:「用銅做鏡子,可以從其中端正自己的衣帽儀容;以古人古事當鏡子,可以從其中瞭解一個朝代興盛或衰敗的原因;用人做鏡子,可以從其中明白自己言談行為中的對錯得失。我曾經擁有和珍惜這三面鏡子,一直用他們來防止自己犯錯。現在魏徵已經死了,我失去一面好鏡子了。」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參學過程從相對,提昇到以自性做主超然的絕對,所體悟為自身生命負責,能做自身生命的主審裁判。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是孔夫子所示:「從心所欲不踰矩」,佛門之離諸法相,應生無所住心。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惠能祖師聞道後:「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道脈之傳承,不落在對待與偏見之中。惠能祖師開示:「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法華經:「是諸世尊、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方便品】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老子提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八章】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第六十八章】」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孔夫子提示大迷者之不智;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論語:泰伯篇】
孔子說:「狂妄而不坦率剛直、無知之幼稚而不誠懇老實、沒有實務歷練的能力,卻整天愛自誇說謊,外面看來像忠厚,但卻不講信用,孔夫子說:我無法理解這種人。」

黃石公把《素書》傳給了張良,張良採用了「決策於不仁者險,絕嗜禁欲,所以除累。」這一則明哲保身的至理,肯拋棄功成名就後的榮華富貴,飄然出世,避開了政治鬥爭的漩渦,與清風明月為侶,逍遙自在地度過了一生安然,可稱妙智啊!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師尊慈語:「要學師母的隱。上次為師曾希望你們學學師母的隱,或許體會不夠深切,為師今日說明白點;修道人應學她老人家,隱名於人間,隱相於三曹,隱功德於天地的胸懷,為師的瘋名瘋相,眾生都認識,但你們師母的慧德卻無幾人能知,真是高明極了,這點連為師都比不上,所以末後之時、修道人要學會韜光養晦,歛名藏德莫太顯名相,而讓 天恩師德常昭眾生的心田。」

經鑰一、
常人所易犯之弊端在於自是、自見、自矜、自伐、因此難有接受尊道而貴德。能尊道而貴德在於老子所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惟有遵循聖言,才能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而建立諸善之襲明。
以古為鏡:桀紂自恃其才,智伯自恃其疆,項羽自恃其勇,高莽自恃其智,元載、盧杞,自恃其狡。
由於自恃,則氣驕於外而善行不入;不聞善則孤而無助,及其敗,天下爭從而亡之。
好自逞己之能者其善政不為,良言傍若無視、無知,所行恣情縱意,倚著自是,終無德行則易犯傲慢。
好言不入於耳,執蔽而不肯聽從;好言不聽,好事不為,雖有千金、萬眾,不能信用,則如獨行一般,智寡而身孤,終德殘而自恃。
古人明示:「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以善道而結緣是用不着律法規範來約束,其心與眞理密契是不可被業力分解拉開的。
聖經:「但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繩約)以下。」【加五:18】
上古之世,雖巢居穴處,人人自律,大智之後,雖高堂廣廈,人人自廢。故曰:安危德也,興亡數也,苟德可將,何必叢林,苟數可憑,曷用規矩。【禪林寶訓】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閒,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孟子、離婁下篇】

經鑰二、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是能突破一切困惑,生命的遊戲規則從博學入手,經由審問、慎思、明辨之後,能體悟而心開悟解,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即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因為迷人外求有相佛,雖是勤於篤行仍然拯救不了自在解脫。
圓通訥和尚曰:「躄者命在杖,失杖則顛,渡者命在舟,失舟則溺。凡林下人,自無所守,挾外勢以為重者,一旦失其所挾,皆不能免顛溺之患。」【禪林寶訓】
※四祖道信
大醫道信(公元580~651)俗姓司馬,湖北廣濟人。自幼慕解脫法門,侍奉僧璨九年授得衣缽,成為禪宗四祖。道信衣缽承傳給弘忍,亦度化牛頭山的法融,開旁系牛頭法融一派禪風。唐高宗永徽二年閏九月過世,享年七十二歲,代宗敕諡「大醫禪師」。
四祖道信七歲出家當和尚,他從小對「解脫法門」很有興趣,但是一直不得於法,後來他聽說安徽舒州有位高僧,於是,前往參拜請益。
他第一次見到三祖僧璨就直接請教解脫法門的真義。
道信問:「請教什麼是佛心?」
三祖僧璨回答:「你現在是什麼心?」
道信回答:「我現在沒有心。」
僧璨笑說:「連你都沒有心了,那佛怎麼會有心?」
道信一頭霧水,不解禪師的用意,於是請求僧璨指引他解脫之道。
僧璨便問他:「誰綁住了你?」
道信回答:「沒有人綁住我呀。」
僧璨說:「既然沒有人綁住你,你又何必找什麼解脫之道啊!」
道信被禪師一點化,立刻大悟。
其實,僧璨要說的就是你才是自己的敵人,只要自己可以明心見性,就不怕
束縛了,如果真有束縛,事實上是自己束縛自己,解脫之道別無他法,只有在於自身,不能外求的。
道信繼承僧璨的禪宗之位成為禪宗四祖,他對禪宗的影響除了五祖弘忍之
外,還有旁系的牛頭法融。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因為久仰其名,三次下詔請他入京,道信仍不為所動,太宗一怒之下說:第四次下詔不進京就賜他死罪。道信不受任何威脅,就拿起劍來要自殺。太宗知道後十分佩服他的勇氣,就不再為難他了。
師尊慈示:「希望你們秉持著這片無憾無悔的心,踏上這條返鄉歸路,讓你們的眼淚為眾生而流,把你們的歡笑奉獻給眾生,把擁有的一切通通回饋,這就是你們的本份之使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